答張十一

答張十一

《答張十一》為韓愈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作,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後半段敘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的表達了作者內心激憤憂愁的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答張十一》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韓愈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張十一:即張署,貞元中監察御史。

2、篔簹(yún dāng):大竹名。

3、躑躅(zhí zhú):即羊躑躅,杜鵑花科,春季開花,旱紅黃色,甚鮮艷。

4、恩波:指皇帝的恩澤。

5、死所:死亡的地方。

6、炎瘴(zhàng):酷熱。瘴,瘴氣,舊指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山林間濕熱蒸發致人疾病之氣。

7、送:斷送,消磨。

8、生涯:生活,生命。

9、斗:通“陡”,頓時。

10、霜毛:白髮。

11、一半加:增加一半。

白話譯文

山間明淨江面空闊水中可見沙,

猿猴悲鳴的地方有兩三戶人家。

粗大的篔簹竹競相長出細竹筍,

羊躑躅閒散地綻放著艷麗的花。

我未報皇恩也不知道死在何地,

不要讓炎熱的瘴氣消磨掉生涯。

吟誦完給我的詩句再來看雙鬢,

頓時覺得如霜白髮有一半增加。

創作背景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公元803年(德宗貞元十九年)張署與韓愈同為監察御史,一起被貶。張署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白簡趨朝曾並命,蒼梧左宦一聯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鵩鳥閒飛露里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勒了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淨,春江空闊,還傳達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寥寥數筆,生動的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這一聯如同一幅清晰鮮明的水墨畫。緊接著第二聯是兩組近景特寫,“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艷艷花。”這一聯,可以說是作者為這幅水墨畫又點綴了一些鮮艷、明快的色彩,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閒”字,不但對仗工穩,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閒”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閒自得的意態揭示了出來。這四句詩,寫了遠景,又寫了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塗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艷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了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靜,二是閒。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擾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荒遠冷僻的山區,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和淒涼。這種閒,由他的處境遭遇而來,這裡的一切都顯得悠閒超脫,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閒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脫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攪擾,不能得閒,故而格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說:“寄悲正在比興處。”

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孕含著作者內心深處許多矛盾著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裡,還想到“未報恩波”,這體現著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的鋪墊,下一聯就容易理解。“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寫得曲折迂迴,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後鬢髮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唯一正面表現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並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於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韻味濃厚。

作者似乎儘量要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覺地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名家評論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詩》:古人詩語之妙,有不可與冊子參者,惟當境方知之。長沙兩岸皆山,餘以牙檣遊行其間,望之,地皆作金色,因憶“水碧沙明”之語。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卷四:寄悲正在興比處。

清·朱彝尊《批韓詩》:四句點景有靜味。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十:五六既不如屈子之狷懟,結仍借答詩以見其憔悴,可謂怨而不亂矣。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昌黎極有古音。惜其不由古道,反為盤空硬語、以文入詩,欲自成一家言,難矣。……近體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惟“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語。

清·程學恂《韓詩臆說》: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獨取此篇,為能真得杜意。

作品注釋

①蔣之翹云:“起二句,荒寒如畫。”宗傳璧云:“荒則然矣,寒則未必。細按此詩下文,似在春初。‘水見沙’是冬春之間常見的現象。”

②孫汝聽云:“篔簹,竹名。《異物志》曰:‘篔簹生水邊,長數丈,圍一尺五六寸,一節相去五六寸,或相去一尺,廬陵界中有之。’”文讜云:“《吳都賦》(《文選》卷五)云:‘其竹篔簹箖箊,苞筍抽節’也。”

③朱熹云:“‘閒’,或作‘初’。”孫汝聽云:“羊躑躅,花名。”文讜云:“躑躅,似山石榴。”錢仲聯云:“《太平廣記》:‘南中花多紅赤,亦彼之方色也。唯躑躅為勝。嶺北時有,不如南之繁多也。山谷間悉生。二月發時,照耀如火,月餘不歇。出《嶺南異物志》。’”方成珪云:“白香山《送春歸》詩云:‘杜鵑花落子規啼。’杜鵑即躑躅也。”止水云:“躑躅:即‘羊躑躅’,亦稱‘鬧羊花’,花紅黃色,可供觀賞。”

④廖瑩中云:“《左傳》:‘狼瞫云:吾未獲死所。’”方世舉云:“謝朓詩:‘恩波不可越。’”止水云:“‘知死所’三字仍承‘未’字。”

⑤廖瑩中云:“少陵詩:‘應須美酒送生涯。’”止水云:“瘴:南方山林間濕熱致病之氣。”

⑥任子淵云:“斗覺,詩中健語也。前輩多使,退之詩有此句,東坡詩:‘黃昏斗覺羅衾薄。’後山詩:‘斗覺文字生清新。’”張相云:“斗,與陡同,猶頓也。”

作者簡介

韓愈 (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南南陽(

韓愈像韓愈像

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世稱韓文公。公元792年(貞元八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詩與孟郊並稱“韓孟”。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宋詩影響頗大。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