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集團軍簡介
在建國後,54軍由原45軍和44軍濃縮而成,周恩來總理安排給取兩軍各一個尾號5和4,組成54軍。下轄160,162師和127師(原屬43軍),坦克11旅、一個炮兵旅和一個高炮旅,一個集團軍炮兵旅。
下屬的127師是我軍最悠久的部隊,原為孫中山的"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北伐戰爭中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贏得"鐵軍"美譽。後來以此為基礎組織了"八一南昌起義",成為我軍的建軍標誌,後來朱德元帥帶領該部隊上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因此後來被稱為"朱毛紅軍",是以後的紅4軍,紅一軍團,在長征路上"飛奪瀘定橋 ",在紅軍,八路軍,解放軍時期,都是我軍中頭號一等一的王牌主力部隊。
1979年,127師參加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當時的師長是張萬年,後來的軍委副主席),攻占重鎮諒山,五戰五捷,擊潰了越軍主力部隊。
在127師光榮的歷史上,先後湧現了朱德元帥,林彪元帥,粟裕大將,肖克上將,楊成武上將,耿飆上將,楊得志上將,黃勇勝上將和彭明治,吳法憲,梁興初,李作鵬,王東保,張池明的著名將領。毛澤東主席,陳毅元帥,羅榮桓元帥,聶榮臻元帥,譚政大將,羅瑞卿大將,也先後在該部隊從事政治思想工作。
下屬的160師(原130師),1952年參加過抗美援朝,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1962年,參加了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在東線將印軍打得潰不成軍。
下屬的162師,前身是長征路上的紅軍第九兵團。1979年參加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勢如破竹,是當時打的最好的幾個部隊之一。
下屬的集團軍炮兵旅即原161師,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出色。
54軍戰史
一、各取一數編成54軍在解放軍歷史上,總共編成過70個軍。而第54軍則是一個特殊的混編軍。
在1949年四個野戰軍整編後的序列中本沒有第54軍,該軍是由第44軍和第45軍合編而成的。1952年,隨四野南下並駐守廣東的第44軍和第45軍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隊駐防。以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前身為抗日戰爭中的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合併,撤銷哪一個軍的番號呢?因兩軍都是功勳卓著的部隊,相執不下,最後有周恩來作主,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由名將丁盛任軍長參加抗美援朝,第54軍由此誕生。
54軍入朝後,130師在67軍指揮下參加了金城戰役。停戰後,全軍駐紮在朝鮮,為戰後朝鮮重建立下過汗馬功勞,1958年隨志願軍最後一批部隊回國。回國後,第54軍馬不停蹄立即奔赴西北、西南地區參加肅匪作戰,1959年開赴西藏,參加平叛作戰。在1962年的對印度自衛還擊作戰中,第130師在軍部指揮下取得“瓦弄大捷”,給印軍主力第4軍——號稱參加過二戰、擊敗過“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榮譽部隊以殲滅性打擊,威名聲震印度軍界。至今印度陸軍軍官學校模擬實戰考試時,假想敵的規模不管是軍或師或旅,番號總是取“54”,第54軍成了印度阿三的死敵了。
在八十年代的裁軍中,第43軍隨武漢軍區一起撤銷,主力第127師專隸第54集團軍。所以,組成今天第54集團軍的各師,儘是原林彪第四野戰軍屬下的精銳部隊:127師(43軍、原四野6縱),130師(44軍、原四野7縱),162師(45軍、原四野8縱135師)。原屬54軍的第134師轉制為武警部隊。
7縱:
第44軍的前身是晉察冀部隊和新四軍第三師,解放戰爭中編為四野7縱,由鄧華上將指揮。該軍先後參加了四平街、錦州、天津等戰役。1952年該軍主力130師編入第54軍入朝後,44軍軍部入編海軍改為南海艦隊。第130師是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地區組建的八路軍第3縱隊,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進行平原抗日游擊戰爭,著名的“回民支隊”就是這支部隊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調集重兵發動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後,冀中主力部隊陸續轉入外線,其中有六個團由呂正操帶領撤到晉綏根據地。抗戰勝利後,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呂正操帶領約一個團的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出關後部隊壯大為保一旅,由鄧華率領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後來編為鄧華縱隊的第1師,即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在解放戰爭中,19師參加了血戰四平街、錦州戰役和天津戰役,擅長城市攻堅。平津戰役後該師編為第44軍130師,直搗廣東。
8縱:
第45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即著名的"瑞金團"。長征前夕擴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軍團長就是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在長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單獨活動於黔北川南,迷惑調動敵軍,掩護主力順利突破重圍。1936年奉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改編為紅三十二軍,與紅二、六軍團一起組成紅二方面軍,北上與中央紅軍(第一、三軍團)會師陝北。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後編為警備第一旅,駐守陝甘寧解放區的關中分區。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編為熱遼縱隊,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即即著名的“黃永勝縱隊”,黃永勝任司令,邱會作任政委,是東北解放戰爭中冀熱遼戰區我軍頭號主力。組建不久,以弱勝強,取得遼西三戰三捷,贏得秋季攻勢的勝利。在錦州戰役中,由段蘇權接任軍長,因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入關後黃永勝調回該軍任軍長,在天津戰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師首先一舉突破民權門,而後全軍以勇猛動作插入市區,與第38軍勝利會師金湯橋,將天津南北守敵一舉割裂,贏得戰役全勝。南下以後,在衡寶戰役中,135師(師長丁盛)大膽插入敵後拖住敵軍主力,為全殲桂系四個主力師起了關鍵作用,被劉伯承元帥稱為“腰斬七軍”(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隊)。衡寶戰役結束不到一個月,45軍的指戰員就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鎮南關(今友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