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管理

第五代管理

第五代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查爾斯·M·薩維奇提出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套用使得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顯得陳舊和落伍,對於如何管理好知識以及掌握知識的人,傳統管理思想已經顯得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第五代管理思想順應而生。

第五代管理第五代管理

名稱:第五代管理

英文翻譯:Fifth Generation Management

第五代管理思想

第五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人類最大的挑戰在於以新的更具有創造性的方式來組織人們的經歷和知識;

②第五代管理主要是一個領導方式的問題,它的注意力不應集中於某個人的力量,而應集中在如何鍛鍊、鼓勵和培養其它人方面,它預先假定了一種環境,這一環境應能使企業中最優秀的人才能同其它最優秀的人才互相結合;

第五代管理第五代管理

③傳統的基於嚴格的等級體系、命令一致性和“一個人只有一個上司”、“命令與控制”等的管理策略應被側重於“集中與合作”的公司內部和公司之間多團隊的管理方式所取代;

④正如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發展到今天並行網路單元計算機一樣,管理也經歷了五個階段的發展:所有權、嚴格的等級制、矩陳組織、初層次網路化管理、利用並行網路單元計算機的思想建立知識聯網;

⑤以任務為中心的複合團隊在現代網路技術支持下將成為企業組織的主要形式,通過網路,不同團隊可以時刻保持接觸;

⑥工作不再是傾聽、想像和記憶,不再是那種按吩咐去做的工作,而是一種對話式工作;

⑦應當建立虛擬企業,以排除傳統企業組織所有的缺乏靈活性、適應性和敏捷性的缺點。虛擬企業是由來自於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部門的人員組成,以充分利用他們的知識和才幹的團隊。這個團隊並不需要駐紮在一個地點,他們彼此之間通過計算機網路來聯繫與交流信息。

查爾斯·M·薩維奇博士的觀點

查爾斯·M·薩維奇博士在《第五代管理》一書中認為,目前的組織管理中,我們只利用了組織 潛在知識的5-15%,而任何其他的資源不論是土地、礦產、還是資本的利用率均遠遠的超過了這個數字。按照查爾斯博土的劃分,企業管理有五個發展階段,它們分別對應的基礎是所有權、嚴格的等級制度、矩陣組織、計算機接口和並行網路單元計算機,並且認為在企業管理的前四個發展階段,原材料和信息是連續地從一個職能部門轉移到另一個職能部門;而到了第五代管理,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並行工作成為可能。但要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必須突破一個瓶頸,一個由一些我們普遍接受的假設——這些假設在亞當·斯密F·W·泰勒、H·法約爾的論述中被強化——所造成。這些假設成為今天工業時代的組織結構中命令一元化、控制範圍、數量原則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查爾斯·M·薩維奇在研究了許多管理專家的成果和對後工業時代的管理原則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需要一套概念性的原則來重新定義專業人員——包括管理者和工人——在企業組織內部、各個企業組織之間單獨工作和在複合團隊中工作時的中心作用,認為這些概念性的原則應該幫助我們去運用那些依然處於我們大腦之中的、經營企業所需的知識的7O-9O%。這五個原則為:對等聯網、集成的過程、對話式工作、人類時間和計時、虛擬企業和動態團隊第五代管理的概念
第五代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管理有重大區別。但是,由於知識經濟還是一個尚未成型的經濟形態,第五代管理也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不斷完善的理論體系。

《第五代管理》一書中解釋的企業管理

美國學者查爾斯·M ·薩維奇在《第五代管理》一書中解釋了企業管理的不同階段:
第一代,所有權;
第二代,嚴格的等級制;
第三代,矩陣組織;
第四代,斯密、泰勒、法約爾;
第五代,知識網路。

第五代管理第五代管理

可以看出企業不同的管理階段與歷史上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相關聯,如第一代的管理同工業革命前出現的手工作坊、商店和農場的私人所有制形式相聯繫。在工業化時代,企業管理的主要理論和模式有“斯密制”的分工合作理論、泰勒的科學管理和法約爾的企業組織理論等,工業時代的管理特點是:(1)主要針對物質生產過程;(2)原材料和信息從一個職能部門轉移到另一個職能部門;(3 )組織結構採用垂直控制的金字塔方式,這種管理形式有利於大規模的重複性生產,但是主要的問題是企業難以交流、學習和決策,阻礙員工發揮創造性,特別是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容易導致部門和人員的隔膜,產生互不信任的工作環境。
第五代管理的組織基礎是知識的網路化。在管理上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際溝通,企業經營並行網路化,即可以同時進行一項和多項工作。組織結構更依賴小組和團隊的活動,管理層次大為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