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是一本兼具社會學與心理學雙重理論與套用價值的專著。“通心”的意義巨大。本
書大膽地“測:人類交往的第三次革命將是“通心”,而這一革命的促進者更多的應是心理學界以及心理學工作者。“公平”、”民主”、“法制”等理念的革命性意義偏重指涉社會結構以及制度層面。而“通心”涉及的是人本身以及人的素質。在強調”人類交往的第三次革命:“通心”時,著重的是“通心”的理念和方法在促進人類交往變化中的巨大作用。其對人際交往革命的歷史性回顧、梳理,以及通心理論的全面闡述,具有較高的社會學與心理學的雙重理論與套用價值。
作者簡介
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套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社會學所研究員,北京市
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爸媽線上學術委員會主任,爸媽線上全人心理學院院長,爸媽線上通心理論研究所所長。
中國最早研究人本心理學、馬斯洛心理學、健康人格理論研究學者之一,也是較早倡導心理諮詢,並且做心理諮詢工作的人之一。2010年被中國心理學會評定為“心理學家”。
目錄
序言
您是第幾隻猴子?
第一章
關鍵字:人類交往、革命、通心
第二章
人類交往的第一次革命:活字印刷術
第三章
人類交往的第二次革命:網際網路
第四章
人類交往的第三次革命:“通心”
第五章
“通心”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六章
“通心”與孔子
第七章
“通心”與佛陀
第八章
“通心”與老子
第九章
“通心”與耶穌
第十章
“通心”與馬斯洛
第十一章
“通心”與弗洛姆
第十二章
“通心”與卡爾·羅傑斯
第十三章
“通心”與馬丁·布伯
第十四章
當代哲學的轉向: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十五章
從“通心”理論看非暴力運動
第十六章
“通心”與當今中國
第十七章
尋找地球外生命
第十八章
心理學的使命:如何普及通心?
圖書前言
猴子啟示人類
按照進化論觀點,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人是比猴子更高級的動物。猴子既然有奇妙的事情,對於人來說應該有更難以預料的奇蹟。
網上這篇廣為流傳的文章《100隻猴子效應》,充分說出了我現在對“通心”的感覺,激發我進一步思考有關“人類交往將經歷第三次革命:通心”的問題,推動我使這一思想更加具體化、更具有操作性。下面就是這篇文章:
100隻猴子效應
【點題】
達到臨界點後,群體內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這種轉變並非一定要經過“學習”過程,而是“群體共鳴”的結果。
【定義】
所謂“一百隻猴子效應”是指:當某種行為的數目,達到一定程度(臨界點)之後,就會逾時空的限制,而從原來的團體散布到其他地區。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風起雲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
【問題的提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期,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後來終於有一隻猴子,把洋芋帶到海邊洗乾淨之後吃了。其他的猴子看到這隻猴子這樣做之後,也紛紛加以仿效。
很奇妙的,當到了第一百隻猴子在模仿清洗時,卻發生驚人的變化——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間,幾乎都學會了這種新的方式;也就是說,其他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有跟已經學會的猴子接觸,可是竟然也知道這個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是,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或接觸。
【原理】
英國的科學家謝瑞克(Ruppersheldrake)認為:不斷重複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記憶,即不經思考也能夠反應。一百隻猴子的重複動作,形成了一種“磁場區域”,其他沒有學習過的猴子與這個“磁場區域”產生“共鳴”,而學會了這些行為。
【套用】
從組織學習的觀點而言,任何新的學習或改變,都必須有人不怕失敗,勇於嘗試,先跳出來當第一隻猴子,其他人才會跟著仿效。再者,在“團隊學習”(Team learing)之前,先要有一個“學習團隊”(Learing Team),由他們帶頭起示範作用,再逐步拓展影響範圍。直至一個組織要有很多人認同之後,才會達到所謂臨界點——產生快速的傳播效果。依據日本管理大師船井幸雄先生的看法,有7%(約一成左右)的員工接受,就會有驚人的進展。當然西方的管理專家也有人認為,在推動企業變革的過程中,只要有超過20%的員工認同,領導階層就可以大膽地進行變革。
我的感想
好一個“群體共鳴”!我相信這種情況:“達到臨界點後,群體內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至於這種轉變是否真正可以不經過“學習”過程,能夠發生這種情況的群體需要有哪些條件,也許還需要進一步的嚴格的研究。但“群體內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的現象是大量存在的。該文用了一個“群體共鳴”的概念。這也很有意思。如果猴子吃洋芋的這一行為可以產生“群體共鳴”的話,那么人類的“通心”行為就更不用說了!“通心”的能力是人類的“類本能”(即與本能類似,又不同於本能,有先天遺傳因素,其表達又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人類的個體或多或少地、程度不等的都有過與他人“通心”,或者“被通心”的經驗,一旦“通心”行為能夠得到大力宣傳,大家很容易產生共鳴。如果“通心”的理念和方法能夠得到大力宣傳,大家也很容易有興趣地去學習。
該文寫道:“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風起雲湧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這看起來有點像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從眾心理”。但如果一般的觀念或行為都能夠引起“從眾心理”的話,像“通心”這樣的觀念或行為就更應該如此了!“通心”的觀念與行為具有這樣的特點:
1. 它與人們的強烈的內在基本需要相連線,包括人們的歸屬、自尊、自我實現需要。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滿足這些需要的最優途徑。在社會交往中,作為“被通心者”,他人與自己“通心”可以讓自己真實地體驗到這些需要的滿足,從而得到成長。作為“通心者”,不管自己是為了滿足什麼目的,自己對他人的“通心”行為都會使自己這些目的的滿足如願以償。這樣,人們在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終將減少不通心的行為,走向“通心”的道路,因為不“通心”使大家碰壁,只有“通心”才能夠改變大家的生存狀態,提升大家的生存質量。
2. “通心”的行為具有“類正反饋效應”(即類似“正反饋效應”的效應)。也就是說,一個真正通心的行為,如果說不是必然導致的話,至少可以大量導致或者促進更多的通心行為的產生,包括“通心者”和“被通心者”的行為。對於“通心者”來說,一個真正通心的行為,會引起“被通心者”的愉快反應和感謝。這種愉快的反應和感謝會使他在一定條件下願意以同樣的通心的態度對待他人。對於“被通心者”,這次“通心”經歷是一次學習,使他明白如何對待他人,就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在日後他會模仿這種“通心”的行為。
3. “通心”的行為導致雙方的成長。而成長意味著有更強的“通心力”。“通心力”的提高使我們在交往中更能夠“通心”。
“從眾心理”一詞的使用一般帶有貶義。“通心”的觀念或行為由於具有以上這些特徵,將賦予“從眾心理”以新的正面的含義。褒義的“從眾心理”將使“通心”的理論和方法得到迅速傳播。
全人心理學關於“通心”的實踐已經有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包括從一個全人心理學學員開始,連帶改變了家庭的許多成員的故事。該文寫到這樣有趣的現象:“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或接觸。”——不管這是不是實際的情況;如果是實際情況,也不管這中間有什麼奧秘——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有時候都會發生類似“質變”的奇蹟,而這個“質變”的詳細過程是難以清晰觀察和描述的!
如果說其他“質變”行為難以描述清楚的話,“通心”這一行為引起的“質變”就不同了。全人心理學目前從心理治療角度對於“通心”的研究,已經具備了更清晰地描述“通心”引起“質變”的行為的條件。在心理治療中我們發現,當諮詢師能夠與當事人通心的時候,當事人馬上就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而當“通心”能夠在心靈的更深層次發生的時候,當事人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管猴子吃洋芋是否多少還是一個“故事”,組織行為學已經更清晰地給出了這樣的說法:7%(約一成左右)的員工接受,就會有驚人的進展。只要有超過20%的員工認同,領導階層就可以大膽地進行變革。組織行為學的這一研究使我們關於“人類交往將經歷第三次革命:通心”的猜想更加具體。“心靈相通,一通百通!”普及“通心”,更要“通心”。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首先是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愛好者以及一切看重成長的人。首先在他們之中普及“通心”,讓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愛好者以及一切看重成長的人首先成為人類的7%!
關於“通心”的理論與實踐,也傳達給大家一個樂觀的信息:儘管現在世界上暴力事件還層出不窮,一些地方仍然硝煙不斷,但人類始終要進化,進化的方向之一,是變得更加通心。人類的進化,重要的是心靈的進化。心靈進化的主要表現,就是“通心力”的提升。人類將變成越來越會通心的動物。
進化是人類的硬道理,發展是社會的硬道理,心靈成長是人的硬道理。
我們是否希望自己今後能夠活得更自在呢?
我們是否希望看到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加和諧呢?
我們是否希望看到這個地球變得更適合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存呢?
“通心”至少給肯定地回答上述問題增添了信心。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