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現代潮籍女作家許心影(1908 -1958),又名蘭蓀,號白鷗居士,在1920年代是與馮鏘齊名的潮汕女作家,其主要文學創作是古典詩詞、白話詩歌和白話小說、潮劇。詩作大多不幸散失,僅存自書定稿《蠟梅余芬別裁集》詞1冊,另有白話小說《脫了牢獄的新囚》傳世。許心影被譽為“現代潮籍女詩人”。
一
許心影,1908年4月12日生於廣東澄海一個書香之家。父親許偉余是潮汕地區知名的教師、學者、詩人,與詩人侯節、東北大學吳貫因教授被譽為“澄海三才子”。許心影秉承了父親的才情與先進思想。1920年代初到汕頭礐石正光女校讀書,與馮鏗、許玉磬(後來的彭湃夫人)同班。1924年隻身赴廈門集美女校就讀,其後曾返潮在潮陽棉城執教。時革命潮流洶湧澎湃,受進步思想的影響,許心影經李春鍏介紹,於1926年偕大弟許子由到滬進上海大學學習,姐姐讀中文系,弟弟讀社會學系。時陳望道任教務長兼中文系主任,瞿秋白、楊之華是許心影的老師,就學期間許心影加入共青團,於1926年畢業。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許心影離滬溯江西上武漢,在武漢革命政府婦女部任文書。誰知兩面派汪精衛步蔣之後塵,於同年“7·15”也發動政變,許心影遂又買舟登滬。然其時上海已腥風血雨,儕輩或星散或易節,許心影已難立足,不得已奔返潮汕,不久隨父東走福建龍溪教書。許心影時雖僅20歲出頭,然已曾經滄海,覺龍溪非其施展之地,復又3上上海,寫小說、詩歌,同丁玲等人交往,活躍於左翼文化圈。迨至1932年初,“1·28”事變起,許心影親眼目睹日寇轟炸商務印書館,鏇又縱火焚毀張元濟苦心經營之東方圖書館(許心影時居北四川路,距寶山路之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不遠)。戰火紛飛,國既遭難,又生計維艱。於是自此返潮從教,至1950年,先後在汕頭海濱師範、普寧南徑中學、潮陽峽山六都中學、惠來中學、達濠中學以及汕頭聿懷中學等學校任國文教員。期間,從1944年到抗戰勝利,於教書之餘尚主編汕頭《光華日報》之“嶺海詩流”專欄,刊登潮汕文壇耆宿及青年才俊所作舊體詩詞。今汕頭圖書館館藏之《光華日報》中華民國33年5月14日報紙殘頁,刊有“嶺海詩流”,刊頭為心影手書及簽名,其下有“第三期許心影編”字樣,可見到的篇目有庶築秋軒《追悼楊光祖》、沈達才《四十自壽》、王顯詔《古溝吟草》、楊光祖遺作《贈饒宗頤》等許多詩作。
許心影自幼聰慧穎脫,少女時期已顯現特立獨行、不為禮教所羈之個性。在汕頭礐石正光女校讀書時,曾因不滿校長的守舊而離校。在廈門集美女師曾為亡友宜玉伸張正義,憤而將校方舍監推下樓梯,險遭構陷。及至進上海大學,並以後的武漢三鎮、黃浦灘頭時期,經受大時代的薰陶和歷練,更是疾惡如仇、蔑視權貴,且好打抱不平、慷慨仗義,曾填詞《憶舊遊·次汪精衛韻以議之》:“慷慨悲歌日,隻影單刀,志在亡清。節俠空陳跡,嘆冤禽老去,逐梗隨萍。記否荊湘舊夢,滄海已曾經。甚塞馬方嘶,胡塵猶劇,遽賦漂零。 翻雲更覆雨,任蕊凋芝謝,莠自偷榮。玉軸成灰後,只豺牙密厲,魍魎無聲。五國城中臣虜,青史果留馨。看萬箭殲仇,千戈戮敵,祭孫陵。”字字句句表達了對汪偽政權的切齒痛恨。又曾在國民黨政府揭陽縣縣長陳署木的筵席上從容解救地下黨人鄭餐霞。1948年秋在惠來中學任教時,有感於有志學生相繼離校尋求光明之路,曾以《別了,我的良朋》為題讓學生作文,當時高二班學生方世攀已秘密聯絡,準備投身游擊區,遂借題發揮,洋洋數千言痛斥國民黨的腐敗,抒發革命情懷,闡述青年人應走的道路,表明願意投入鬥爭中的決心,許心影擊節讚賞,給該文評判為90分,並在該生離校後作為範文張貼在教務處公示板上,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盡顯其過人膽識。《惠來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紀念文集·紅棉禮讚》中載有方世攀先生《從五十年前一篇作文想起的》,其中師生的對話別有深意:
“你作文的本意何在?”
“我憎恨國民黨的腐敗,實在呆不下去了,想到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地方去。”
“你年紀這么輕,你敢去嗎?要殺頭的啊!”
“我敢,我不怕。”
“你敢走,我就敢把作文張貼出來。”
這是多么富於戲劇性的對話,而且必須是革命激情澎湃的熱血青年和敢擔當有勇氣的老師之間才可能創造出來的“情節”。對於處於困境中的友人或學生,許心影都盡力相助。1998年潮陽一中特級教師陳兆熊老師曾給許心影的後人寫信,信中說他在峽山六都中學讀書的時候,曾經面臨失學的困境,是許心影老師幫助他渡過難關,因此對老師念念不忘。凡此種種,即使在時代優秀女性中也並不多見。
但解放後,許心影卻遭遇不公平對待。1950年她被送往廣州南方大學學習,期滿後受組織委派,赴香港動員其大弟許子由返新中國,雖未果,但本人仍信守承諾,沒有藉機留港。回汕頭市後,競被分配在市第二國小教低年級班。以高級知識分子之學識而委教稚童,其抑鬱不得志可想而知。故於一年多後去職,在家中開古文補習班,繼而執教於私辦補習學校,學校停辦便賦閒,靠大女兒教薪維持一家生活。當年許心影決意回汕時,陳望道力勸其留居上海發展而不聽,今寥落若此,悔之已晚。自年青時即親酒的許心影,未免常以樽酒澆胸中塊壘。許心影的四弟許守介( 1930 - 1984)1983年在給外甥女許熒子的信中曾說:“然而酒,於她全是麻醉劑,酒後的清醒於她是痛苦。”就由於這侵入靈魂深處的無法排遣和擺脫的巨大痛苦,加上酒精的傷害,種下病根。約半年後( 1955年中),方被吸收進入汕頭市劇改會,從事潮劇舊劇本的整理工作,又一度隨潮劇團下鄉體驗生活並創作。正當各方面略有起色時,她已被癌症纏身,1957年到廣州治療無效,回汕頭不久便臥床,延至1958年6月去世,剛剛年滿50。死後葬於礐石松仔山,許偉余為其愛女銘碑“詩人許心影之墓”。
二
許心影去世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但時空穿梭之中她並未被人們遺忘,時有提起其人其事的文章見之於潮汕報端雜誌,她的學生更常憶及許師風采。她多才多藝,既嫻於潮繡又略通音樂,能敲揚琴與人合奏:未著意學書而字型自成一格,瀟灑飄逸。她喜著旗袍、高跟鞋,配上金絲眼鏡,素雅潔淨,一派海上風韻。她的國文教學在潮汕文教界卓有聲譽。其學識淵博,講論汪洋恣肆,引人入勝。《惠來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紀念文集·紅棉禮讚》中載有惠來一中學生方大光、方英松先生所著憶文:“在講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全班同學凝神靜聽,受她生動逼真、感情豐富的語言感染,對文中主人公貧窮無奈憐己憂民的境況深表同情,聽到激動處,眼睛潮濕,淚欲出眶。她講課時,教室窗前、門口常有外班同學駐足旁聽,有時里外三層,路過教室的師生見到這種場景,便知是許老師在上課,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故此,潮汕各中學常競相聘任,一些家境殷實的學生為親沐教澤更不惜隨其轉校。她昔年在上海時曾偕友人往聯華影業公司影棚觀摩影片《故都春夢》(導演孫瑜,主演王瑞麟、阮玲玉、林楚楚)的拍攝,對導戲頗有興趣,故於教學之餘,在惠來中學和達濠中學組織教師和學生排演由其執導的話劇《升官圖》(陳白塵作)和《野薔薇》(據茅盾短篇小說改編),並成功演出。
她秉承家學,古典文學頗有素養,猶擅詩詞文賦。1932年登載於汕頭海濱師範校刊的《鶯啼序·廿五自壽》一詞(原詞已佚),時人爭相傳誦抄閱,一時潮汕文教界鮮有不知白鷗女士其人者。此後更同潮汕時彥杜國梁、王顯詔、吳雙玉、饒宗頤、蔡起賢、鄭餐霞等常有唱酬。她有詩集稿《聽雨樓詩稿》,後與其詞作合編為《蠟梅余芬集》兩冊,輯有詩詞近300首。可惜該詩詞集於1961年由僑居新加坡的許家親屬帶去新加坡謀求出版,事未成,集子竟散失無蹤。今僅倖存由她自己編定並手抄的《蠟梅余芬別裁集》一卷,輯詞36首,這36首詞連同遺存的一首詩——作於1943年的《在海門即席所賦》,一併附錄於其父的自刊本《庶築秋軒文稿》中。潮汕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學者蔡起賢先生曾作《臨江仙》記其事:
白鷗詞人蠟梅余芬詞稿本,1942年余曾為題詞一首。十年動亂,稿本已佚。近其妹如雅於廢簏中,撿得其自書定稿蠟梅余芬別裁集一冊。存詞僅四十餘闋。然易安生平,蘇辛風味,一臠之嘗,蓋亦足矣。為補題一闋。
曾是歸來堂上客,不聞漱玉聲聲。磐溝片月尚分明,依稀環佩響,猶有暗香生。
盧橘上林開次第,漫贏記夢龍城。傷心無地覓鷗盟。同看新歲月,灼灼少嶶星。
蔡先生又曾寫道:“心影為人,既聰明又大膽,朋友們說她兼有巴黎女人的浪漫又有紐約女人的奔放兩種性格,詩詞也是這樣,可惜現在已不能見其全貌。”《澄海報》1998年11月18日第4版刊有原澄海市文化局長、澄海市文聯主席陳文忠先生《許心影的一首佚詩》一文,其詩題為《除夕》,乃《聽雨樓詩稿》中的一首:
誤來人世忽三紀,一事無成足嘆嗟。起壑長蛇垂盡歲,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難返,稚子窗前鼓大撾。除夕挑燈斟悶酒,愁看屋角雨如麻。
許心影原有未問世長篇小說手稿《愛的屠場》及若干短篇,都在抗戰時期散失。中篇小說則有《脫了牢獄的新囚》一部,1931年由上海湖風書局出版(圖2),1948年上海春光書店再版。該書署名白鷗女士,柳絲作序(柳絲其人未詳,僅在其序文中知為許心影友人),丁玲在其主編的《北斗》雜誌上為該書寫了廣告,現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華東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圖書館均藏有1931年版本。2009年9月18日《汕頭特區晚報》刊有王漢武先生《潮汕現代文學星空一顆耀眼的星星——許心影與(脫了牢獄的新囚)》一文,王先生對小說的女主人公曼羅生活的特定時代及其角色定位有極其客觀中肯的分析,也肯定了作品的表達形式和語言所取得的成就。原作上柳絲的序,以同代人的眼光對作品人物的生存狀態、生活理想及可預見的命運前途的評說非常到位,柳絲還以“那是一首散文詩”稱譽其語言,並稱之為“生命力活躍的新著”。
三
生活在那個不平常的大動盪年代,許心影既不幸又有幸,她的經歷、她的思想、她的情感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她有過幾段婚姻感情經歷,在民風相對保守的潮汕地區,曾遭某些人的非議。但她既不是居家婦女,她的婚姻自然也不會是傳統模式,只要不存偏見,只要客觀善意,完全能夠理解她,甚至同情她,而不應該戴上有色眼鏡看待她,更不應該濫用想像力將她的婚姻感情世界妖魔化。1928年她從血雨腥風中逃脫,隨父許偉余執教於福建龍溪,在那裡生下在上海與李春鍏同居時所孕之女許秋子。1935年到1938年在海豐水產學校任教,期間與同為教員的黃正言結婚,他們曾經是集美的同學,一個讀女師,一個讀水產。1938年二女兒許熒子出生。1940年黃正言赴新加坡謀生,時許心影懷孕在身,1941年2月兒子許在鎔在潮陽神仙里出生。許心影去世後,許熒子寫信給外公許偉余問自己的身世。許偉余覆信如下:
孫兒:
你的來信收到(時許熒子正在廣西師範學院求學),一切知悉。
我們因為怕你太悲傷,在緊張學習工作中,會有妨礙。因此,決定待放假才告訴你。
她患著那樣痛苦的病,真是慘痛萬分。但幸而到臨終前幾天,已失知覺,不知痛苦,像老人善終一樣,安詳的逝世,還覺稍慰。她葬在礐石峰上,形勢尚好,希望她安穩長眠。
你問你的父親,他叫黃正言,普寧人,是一個水產的專門人才。他是你母親的集美同學。你母親讀女師,他讀水產。在日寇尚未發動南太平洋戰爭的時候,他應新加坡水產學校之聘到新加坡去。本來是計畫到新加坡後,為你母親謀得職業後,寄款來接你們母子前去。可是不久即發生戰事,從此便無訊息。那時在我們這裡,日寇已侵入內地,你母親和你們,奔走於潮陽普寧之間,在兵荒馬亂之中,多得定威的照顧支持,而南洋群島方面,日寇正在大量屠殺,你父親的生死實難預測,你母因與定威結合。
日寇投降後,你父親忽然來信,才知道他還健在,但事已那樣,你母只好坦率告訴他,不能再合了。這就是全部的經過。
你母之死,你的悲傷是必然的。但人既已死,悲傷也無用。最要緊的是把悲傷化為力量,積極學習,積極工作,積極勞動,把自己鍛鍊成為一個新式知識青年,將來能為社會主義貢獻出力量,這才是紀念母親的好辦法。
就此打住,以後有便再談。
祝你健康,祝你努力!
你的祖父 1958.7.26晚
這就是許心影的婚姻生活,她以個人之力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在這裡有何對錯可言說
呢。怨時代嗎?怨戰爭嗎?本來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條生活之路。
年譜
1908年4月12日:生於澄海蓮下村。
1923年之前:澄海讀私塾。
1923 -1924年:汕頭礐石正光女校讀書。
1924 - 1925年:福建廈門集美女校讀書。
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文藝院中國文學系。
1927年4月- 1927年7月:武漢革命政府婦女部任文書。
1927年7月- 1927年底:短暫留居上海。
1928年- 1929年:隨父執教於福建龍溪。
1928年12月:在汕頭生下在上海與李春鍏所孕之女許秋子。
1930年-1932年初:在上海從事小說、詩歌的創作,活躍於左翼文化圈。《脫了牢獄的新囚》於1931年9月由湖風書局出版。
1932年9月- 1933年7月:汕頭海濱中學任國文教員。
1933年9月-1935年7月:汕頭聿懷中學任國文教員。
1935年9月-1938年7月:海豐水產專科學校任教,期間與黃正言結婚.1938年8月生下二女兒許熒子。
1938年9月- 1941年7月:潮陽峽山六都中學任教,1941年2月生下兒子許在鎔。
1941年9月- 1942年7月:揭陽古溝韓山師範學校任教。
1942年9月- 1943年7月:揭陽喬林礐光中學任教。
1943年9月- 1944年2月:普寧南徑中學任教。
1944年3月- 1945年7月:潮陽峽山六都中學任教。
1945年9月- 1946年7月:潮陽達濠中學任教。
1948年9月- 1949年2月:惠來縣惠來中學任教。
1949年3月- 1950年7月:潮陽達濠中學任教。
1950年9月- 1951年2月:汕頭聿懷中學任教。
1951年3月-1952年初:廣州南方大學學習。
1952年9月- 1953年7月:汕頭第二國小任教。
1953年8月-1955年初:離職辦家庭古文補習班,並曾執教於由其學生趙步周之弟趙步雲所辦之“步雲補習學校”,校址在汕頭市商平路。
1955年中- 1958年6月:汕頭專區戲劇改革委員會從事潮劇舊劇本的整理工作,曾與人合作整理傳統古裝戲《假老爺》,並由源正潮劇團演出。
1958年6月5日:病逝於汕頭市。
1998年8月:詩詞稿《蠟梅余芬別裁集》收入其父文集《庶築秋軒文稿》刊行。
注釋
①許偉余(1885 - 1974),男,廣東澄海蓮下許厝人。原名許挹芬,筆名庶築秋軒。讀完鄉小,清末廢除科舉,曾在兩廣遊學預備科館和上海中國公學肄業。許偉餘思想進步,青年時期擁護康梁維新變法的主張,辛亥革命後,協同同盟會會員吳子壽等人編輯發行《大嶺東報》,宣傳革命。1908年起先後在潮汕地區和福建任中學語文教師,1939 - 1946年任教於省立韓山師範學校,1925年至1927年,任《汕頭日報》、《星報》編輯、主筆,撰寫進步文章,1927年他任惠來中學首席國文教員時,提倡白話文寫作,為潮汕地區倡導白話文之第一人。許偉余古典文學及詩文皆深有造詣,壯年有《慧觀道人詩集》問世,後有《庶築秋軒詩集》稿本,晚年之《庶築秋軒文稿》輯有在香港《文匯報》發表的古典詩詞名作詮釋文章及其各個時期的詩作。
②李春鍏(1905 - 2004),潮州人,國民黨左派、大革命時代的烈士李春濤之胞弟。1926年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畢業,任上大學生會主席。曾參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暴動和南昌起義,後加入文學社團“我們社”和左聯,從事翻譯並發表諸多文學作品。
③鄭餐霞(1917 -),男,廣東潮陽人,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事件發生時其公開身份為潮陽峽山六都中學教員。解放後先後任中共華南局黨校理論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政史系主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
④黃正言(1905 - 1996),男,廣東普寧流沙花寨人。1927年1月畢業於廈門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抗戰前曾執教於母校。1940年底赴新加坡,任遠洋漁輪大副、船長。約1948年起任新加坡中華女子中學教員至退休。1996年逝於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