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祖征太原,任御營四面巡檢史。攻幽州(今河北和北京市等地)時,與定國軍節度率兵萬餘置砦城(宋代設定在邊區的軍事行政單位)。還拜蔡州刺使,知並澶二州,復為本州團練使,連知永興軍木卒滑二州。鹹平初(998年),為天雄軍刑州二鈐轄。 鹹平三年(1000年),以疾求歸京師。真宗帝趙恆“詔遣中使尚醫馳傳診視”,並“賜以御方良藥”,拜其為本州防禦使。
鹹平四年(1001)卒,時年59歲。奠祭中,真宗帝親臨吊唁,在靈前禁不住放聲大哭。隨後,贈封為鎮東軍節度使。其子符承煦,為左千牛衛將軍。
北宋太原城的修建者符昭願
長期以來,在一些宣傳太原歷史的書籍報刊中,幾乎都認為北宋修建太原城的人是曾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的潘美。如有一篇《宋太原城初探》中就說:宋滅北漢後,將并州治遷於榆次,三年後因榆次地非要會,“遂命其寵臣潘美選址晉陽廢墟之北三十里的唐明監,新築太原城。”又如一篇《太原建城兩千五百年祭》中也說:“宋毀晉陽城後,北宋宰相潘美於公元979年至982年,在汾河東岸唐明鎮築起了新城,就是現代的太原城址。”如此等等。
潘美在宋滅北漢後,確實在太原任過職。太平興國國年(979)五月,宋太宗御駕親征攻滅北漢後,於8月,“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以捍契丹。”(《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0)七年(982年)二月,“復遷并州於三交寨,即以潘美為并州都部署。”(同上,卷23)潘美兩次所任的“都部署”,是為防禦契丹屯戍邊防的軍事長官,並沒有負責并州行政事務的職責,不是以“宰相”的身份“受命選址”並修建太原城的。
宋滅北漢,太宗“惡其負固後服,墜而廢之,降為緊州軍事,以榆次為州治。”(《永樂大典·太原志》卷5200)留太宗征晉陽時任隨軍轉運使兼勾當北面轉運事的劉保勛“知并州”(《宋史·劉保勛傳》卷276),留征晉陽時任御營四面巡檢使的符昭願負責 “并州軍州事”(陳舜封 《符昭願墓志銘》,《宋代石刻文獻全編》二第600頁)。劉保勛“逾年召人,判大理事”(本傳),符昭願“知並、澶二州,不逾月,復移並門”(《宋史·符昭願傳》卷251)。並門,據錢大昕考“當雲太原”(《二十二史考異·宋史九》卷75)。
據《符昭願墓志銘》記述,他從太平興國五年至八年,在并州任職期間,“公之頒政也,一歲而城池緝,再歲而倉稟實,三歲而府庫完,復逋逃八千,增版籍三萬,富庶成頌,皆公力焉。”太平興國九年(982年),符昭願回朝,由於他在治並期間,受到并州民眾的好評,請留,宋太宗遂命其“再典並門”。不久,又命周保權“知并州”(《宋史·周保權傳》卷483)。雍熙二年(985年)至四年(987年)命王杲“知并州”(《山西通志》卷11)。端拱初(988年),符昭願受詔,由北邊屯兵的邢台“復理太原,兼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同上《墓志銘》)。時潘美“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宋史·潘美傳》卷258)。符昭願“三典晉陽”,在太原任職,由於政績顯著,受到宋太宗的褒獎。
從上面所列舉的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認定,北宋主持修建太原城的是“知并州”的行政長官符昭願,而不是任“都部署”的軍事長官潘美。
本文來源:,本文作者:楊光亮
晉陽城的毀滅與太原城符昭願的初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軍攻陷晉陽城,滅掉北漢政權,太宗遂下令焚毀晉陽城。由趙氏(簡子)擴建的這座“中原北門”,在晉陽大地屹立了1500年後,被趙氏(光義)徹底毀掉了。
宋太宗為什麼要毀滅晉陽城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先後
三次攻伐北漢的艱難情景。
第一次,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決定派大軍征討北漢。太祖為了表示決心,鼓舞士氣,在長春殿宴請諸將。不久,下詔御駕親征。三月,宋軍攻至晉陽城下,太祖親自督軍指揮。“觀兵城南,築長連城”、“幸汾河,築新橋”(《宋史·太祖本紀》卷2)命李繼勛於城南、趙贊於城西、曹彬於城北、党進於城東,四面包圍晉陽城。又命士兵築長堤,決晉水、汾水灌城。堅固的晉陽城雖被圍攻三個多月,曾一度被注水穿城,仍然未被攻破。由於宋軍大部分駐紮在甘草地(今晉源南北瓦窯頭村),正值天氣酷熱,陰雨數日,使士兵多患腹瀉,失去戰鬥力。於是太祖只得引兵退去。(《續資治通鑑長篇》卷10)。
第二次,天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命大將党進、潘美等兵分五路攻伐太原。又命郭進等分兵攻打太原外圍的忻州、代州、汾州、沁州、遼州、石州,以造成對晉陽的合圍之勢。這時,兵馬監押馬繼恩所部掠河東界,焚盪40餘寨。党進所部敗北漢軍於城北,晉陽城被圍困。十月,太祖在“斧聲燭影”中死於開封,宋軍撤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
第三次,宋太宗繼位不久,就表示“太原我必取之”的決心。他召集曹彬、薛居正等重臣,分析形勢,總結周世宗柴榮和太祖兩次征北漢不克的原因,發出“(晉陽)豈城壁完固,不可近乎”的感嘆!經過充分的準備,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米信、田重進並為行營指揮使,郭守義、梁迥監其軍。命崔彥進駐晉陽城東,李漢瓊駐城南,曹翰駐城西,劉遇駐城北。又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阻斷契丹援軍。分兵布置完畢,出發前,太宗於長春殿宴請諸將,並賜以襲衣、金帶、鞍馬等,誓師北伐。二月,太宗御駕親征,從京師出發,到達澶州。三月,分兵攻取隆州、嵐州、沁州、汾州等縣。時郭進於石嶺關大敗契丹援軍數萬騎。北漢主又遣使攜蠟書赴契丹告急,被宋兵擒拿,斬示於城下。四月,宋軍包圍晉陽城,晝夜攻城不止。北漢主劉繼元在外無援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於五月五日獻城投降(《續資治通鑑長篇》卷20)。
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先後三次大規模征伐北漢竟達10年之久。宋太宗經過充分準備,調動國家主力部隊,歷時5個月的圍攻,才破城滅北漢,晉陽城的堅固難攻顯而易見,為此,五月十日下詔焚毀晉陽城。詔書曰:“乃眷太原,本維藩鎮,蓋以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奸臣賊子,違天拒命,因其悖逆,詿誤軍民。今既蕩平,議須更改,當令眾庶,永保全寧。其太原舊城並從毀廢,乃改為平晉縣,別於榆次縣創立并州。”(《宋會要輯稿·方域六》)宋太宗焚毀晉陽城後,清除了心中的憤恨和隱患,為了顯示他的功績,作《平晉賦》,令眾臣皆賦;又作《平晉詩》,令眾臣和。並把他作戰駐過的行宮改為佛寺,親自作記,刻石寺中。次年四月,太宗又命決汾水、晉水,漫灌城墟,徹底毀滅了晉陽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0)。
對於宋太宗毀滅晉陽城的原因,後世多有議論。如《十國春秋·北漢紀》說:“太原前臨台駘澤,後倚懸瓮山,堅而難拔。太宗遂命毀舊城,以杜尾大之患。”明洪武《太原志》說“周世宗、宋太祖征之,皆不能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繼元始以城降,惡其負固後服,墜而廢之,降為緊州軍事,以榆次為州始。”清乾隆《太原府志》也說:“(晉陽)國家盛則後服,衰則先叛,不宜列為方鎮。”這些議論各有側重,但正如《詔書》上說的晉陽這個地方“山川險固,城壘高深,致奸臣賊子,違天拒命”。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由於朝廷不穩定,憑藉晉陽城易守難攻的獨厚條件,自立為天子的史實,這才是宋太宗毀滅晉陽城的真正原因。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焚毀晉陽城後,築平晉縣,降為“緊州軍事”,遷并州治所於榆次。留隨太宗出征北漢的隨軍轉運使兼勾當北面轉運事的劉保勛知并州。(《宋史·劉保勛傳》卷276)六月,太宗率軍北伐幽州,七月班師。八月,命潘美為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防禦契丹。留隨太宗出征北漢時任御營四面巡檢使、參加北伐幽州的符昭願負責“并州軍事”。(《符昭願墓志銘》,《宋代石刻文獻全編》二)五年(980年),劉保勛“召入判大理寺”,符昭願“知並、澶二州。不逾月,復移並門兼副部署”。(《宋史·符昭願傳》卷251)並門,據錢大昕考:“當雲太原”(《二十二史考異·宋史九》卷75)。符昭願在知并州期間,治理太原地區戰亂帶來的創傷,安撫百姓,發展生產,充實糧倉,在晉陽城舊址北25公里的唐明鎮修建太原城。用了一年的時間“城池輯”;又用一年的時間“倉稟實”。七年(982年)二月,并州治所由榆次遷回太原。再用了一年的時間,太原“府庫完”,人口增加三萬,“富庶成頌,皆公力馬”。(以上見《符昭願墓志銘》)符昭願主持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矩形土城,周長十里270步。築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內有子城,周長5里157步,也有四門。由於新建的太原城是在原唐明鎮街道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周四門不對稱,便形成了官街呈“丁”字形的格局。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符昭願回朝。由於他在治並期間,受到了并州民眾的好評,請留。宋太宗順應民意,遂命其“再典並門”。不久離任,先後由周保全、王明知并州。端拱初年(988年)符昭願受詔,由北邊屯兵的邢台“復理太原”,兼併州馬步軍副都部署。“未幾,(潘美)復為並代都部署、知并州”(《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一《潘武惠公美傳》《實錄》)。符昭願“三典晉陽”,在太原任職,由於政績顯著,受到了宋太宗的褒獎。(同上,《符昭願墓志銘》)。
符昭願,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人,出身於官宦世家。在毀滅晉陽城之後,他主持修建的太原城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顧祖禹引劉安世的話說:“太祖、太宗嘗親征太原,正以其控扼二邊,下瞰長安(開封),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也。”(《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二》卷40)。更重要的是,新建的太原城,為以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於符昭願這位對太原城的初建和治理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在以往宣傳太原歷史的書籍報刊中,幾乎找不到符昭願的名字,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作者:郭尚武
符昭願暮志銘
北宋至道四年(九九八)八月(應為鹹平元年三月)。高六六厘米、廣六一·五厘米,三十七行、行五十字,楷書。陳舜封撰,李仁璲書。見《存目》卷五
大宋故推誠佐理功臣、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蔡州(以下空缺十一字)防禦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武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五百戶、贈鎮東軍節度使符公墓志銘及序
前進士陳舜封撰 元從押衙知客李仁璲書
《易經》有言:“世界上沒有比富貴地位更高的了。”但得到富貴卻不能長久保全的人,往往很多。善於享用富貴保全始終的人,那恐怕只有符公了!符公諱昭願,字致恭,是曾代理太師、尚書令的魏王符彥卿的世子,後唐宣武軍節度使、中書令、秦王符存審的孫子,封吳王符楚的曾孫。追溯符家祖輩的良好品德,家中族譜上有文字紀錄,關於他們家的世代功勳,都可以在國史里找到詳細的記述,所以這裡就略過不寫了。周世宗的宣懿皇后也就是恭帝朝的太后,我朝太宗的懿德皇后都是符公的姐姐。後晉開運初年,魏王建立大功,戡平大難,第二年拜使相,轉任鎮守武寧軍,當時虢國夫人楊氏夢見有神仙給她夜明珠,秋季七月丙午日,在豐沛地區生下符公。符公年少時,成長在奎宿之分野,薰染了尼丘的靈秀,風采鮮明,談吐不凡。他跟從父親到了義方,接受有名老師的教導,繼承家中高尚的門風,並將之發揚光大。很小的時候符公就跟隨魏王全副武裝的出入戰陣之中,勇敢高潔的志向和情操被當時的人深深賞識。魏王自家中生下符公後,多次加官進爵,由太保、太傅直至升到王的爵位,多年征戰後終於定居在鄴都。後周顯德元年秋季八月,符公剛被授予朝服官爵(銀青光祿大夫),俸祿比照擔任騎省吏、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第二天就又被特別授予檢校尚書、左僕射、遙領興州刺史,依然不任實官。當年符公才九歲,中外驚奇,這實際是朝廷賞賜魏王的特別功勳,所以表彰符公,希望他能夠模仿先人繼承家業。宋太祖神德皇帝接受禪讓的第一年春季正月,符公拿著玉圭笏板四次覲見,升任檢校司徒,升職為金紫光祿大夫,從此大加重用。乾德初年,太祖郊祀後大施恩典,符公被授予開國男爵,並第一次被賜予食邑。開寶二年秋季七月魏王轉任鎮守鳳翔,半路染病,上書皇帝,宋太祖特別下令讓他就近在澠池、洛陽一帶休養。因為符公侍奉父親非常孝順,朝廷又下詔授予他恩州刺史之職;開寶五年春季,又轉任羅州刺史。開寶八年夏季六月癸丑日,魏王薨逝,符公極度悲傷,形銷骨立,宋太祖知道後也非常哀悼思念,專門派宦官負責魏王的葬禮,下令恢復符公羅州刺史之職,又徵召他任西京作坊副使,也就是說下了一道奪情之令。第二年冬季十月,宋太宗剛繼承帝位,改元不久,符公奉旨入宮,被授予尚食使職務,並奉皇命參與主持祭祀大典。那年淮北地區有盜賊作亂,地方擾亂,動盪不寧,朝廷深感憂慮。符公從南陽前往處理,天子派給他兵馬,任命他為陳、蔡等地區的都巡檢使,我朝巡檢警視類職務的設定,由此開始。符公申明號令,嚴肅軍紀,約束將士,整頓行伍,明攻暗襲,俘虜剿殺,不久便斬首數千級,無賴流氓銷聲匿跡,匪患得到平定。不料沒多久大雨引發水災,耕地桑田顆粒無收,地方官紛紛告急,轉運使將符公的意見上表陳述,皇帝下詔批准。符公於是計算人工、度量地域,發動穎州人從合流鎮東沙溝到長平之間興修水利工程,開通河道數百里,直通蔡州。方便灌溉,利於民生,當時的人都紛紛讚許。第二年春季二月,宋太宗親征北漢,在行營召見符公,說:“你平定賊寇,安寧水土,保衛我朝京都附近的平安,功勞卓著,本該讓你好好休息的。但是并州、汾州一帶的蟊賊(北漢),阻撓國家的統一,朕現在將要順應天意予以討伐,你身為皇親國戚,還是跟從護衛吧。”當天宋太宗便給予符公白金、服飾玩物、良馬等賞賜,不久又任命他為御營四面都巡檢使,兼車駕欄前收後提轄、給養運輸等後勤事務,符公方便行事,隨機應變,把握時機,振奮軍威,(由於他的艱辛努力,)軍隊給養充足,民夫眾多,夏季五月,大軍便平定北漢,凱鏇而歸。因為軍功,符公被任命為蔡州刺史。當時山西因為戰亂,境內遭到嚴重破壞,非常需要循吏、良吏充任地方官,宋太宗於是留下符公掌管并州軍州的事務。符公主政後,第一年治安安定,第二年糧倉充實,第三年財政充足,逃難的居民又有八千多人回來,居民總數增加了三萬,富庶的景況使人們口耳相傳、稱頌不已,這都是符公的功績。太平興國九年,符公乘腳踏車來朝拜,宋太宗的寵幸賞賜尤為豐厚。朝拜結束後,太宗聽從當地人民的要求,仍讓符公管理并州。雍熙四年秋季太宗命令出兵抵禦契丹入侵,下令讓符公統帥禁衛軍屯紮在邢台,作為殿後的預備部隊。端拱初年,符公因為盛大的喜事升任檢校太保,進爵位開國公,增加封邑。等到邊疆安寧宣告無事後,又有詔命讓符公再度治理太原,兼任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端拱二年夏季五月壬申日,符公的母親秦國夫人在車輦中逝世,符公心魂欲裂,回家奔喪。因為符公三次治理太原時人們都說他政績卓然,宋太宗褒獎他的功勞,(以下“從吉式舉寵章”六字不知如何句讀翻譯)下詔任命他為雲麾將軍、代理蔡州團練使,又讓他負責京兆府的事務,兼任陝西道巡檢使。符公蒐集整理軍令來整頓部下,頒發法令來改易風俗,陝西人民受到莫大的恩惠,如同久旱逢甘露一般。淳化年間,轉任梓州地方官,兼管東川路提轄兵馬橋道等事務,也是因為任務艱巨,所以才選擇符公這樣的賢才來處理。不久符公結束丁憂,重新任職,官階升為二品,職務和俸祿和以前一樣。符公治理有了成效後,朝廷就派人來代替他,讓他重回淮西地區任職。至道二年春季皇帝在圜丘祭祀時,符公也陪同參與大禮。(以下“兌澤光被戴益爰田”八字不知如何句讀翻譯)孟夏時,黃河潰堤於北畿,太宗緊急任命符公為滑台守,指揮修復堤防,京城的北邊方得安寧。太宗病重,真宗繼位初期,符公回內廷聽命。冬季十月,舉行太宗的葬禮,真宗任命符公率領禁軍各衙門步騎軍三千擔任山陵防援使(看護皇陵)。先帝太宗葬禮完成後,朝廷特別加恩賜符公“推誠佐理功臣”稱號,增加他的田賦。鹹平元年春季,符公以參師之職掌管兵符,戍守銅台。鹹平二年秋季轉任邢州駐泊兵馬鈐轄。冬季十一月,真宗才(以下“就陽展禮載益疏封”八字不知如何翻譯)。鹹平三年夏季四月,符公回朝廷任職,暫時休假等待安排。秋季九月,因為太傅、丞相張衛公去世,朝廷委派符公擔任漳川地區的太守。因為符公的賢良與才幹,所到的地方都被治理得政通人和。鹹平四年春季,符公病重,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真宗下詔準許他乘轎子回京,傳命的使臣和看病的御醫不絕於路。夏季五月,朝廷授予符公蔡州防禦使之職,讓符公的長子承煦升任左侍禁,次子承茂任右班殿直,以表揚符公全家的忠誠賢能,並且激勵教育其他人為臣之節。符公所娶的李氏夫人,被封為江夏郡君,是已故李華師的女兒,她秉承貞潔美好的德行,養成慈善孝敬的性格,嚴肅恭謹的對待親戚鄰居,穩重和藹的培養家風(堪稱賢良淑德的好妻子)。符公有四個女兒,長女嫁給殿中丞、入直史館的王希逸,也就是現在安定漠南地區的王使相的兒子;次女嫁給光祿寺丞李宗諒,他是原司空李相的兒子;三女兒出家為尼,法號普濟大師;最小的在家尚未出嫁。這四個女兒都被賜予朝廷命婦的服飾。當月乙未日,符公病逝於東京新昌里家中,享年五十七歲。真宗知道後,震驚感嘆不已,親自來看望家屬,並送了不少奠儀,還下令兩天不上朝,表示對符公的推崇與禮遇。勛臣國戚在便殿參加葬禮,百官在崇政門遙致敬意。真宗派宦官下達詔命,贈給符公鎮東軍節度使頭銜,用華麗的袞袍為他殮葬,以御用的鹵簿為他開路,任命供備庫副使楊永導、內殿崇班蔡紹恩負責喪事。在符公逝世那年的秋季八月庚申日,家人按禮儀規定把他安葬在西京洛陽縣賢相鄉陶村的高地,陪葬在魏王墓旁。為了寄託孝心和思念的感情,完成喪葬的禮儀,符公的兒女們拄著黃荊棍(以下“杖血”不知如何翻譯)苦苦請求將先父的事跡刻成碑文,好永垂不朽。陳舜封我才力過於粗淺,沒有能夠把符公的榮耀書寫明白,只能立志於秉筆直書,無愧事實。碑銘全文如下:
繼承三王聖賢,效仿三後友悌,富貴卻不驕傲,謙恭又有禮儀。
德行繼承名門,功績垂範我朝,幼時身居高位,晚年節度封號。
風雲慘澹啊賢人去世,皇上親臨啊褒崇服章。黃泉遙遠啊黑夜漫漫,延續望族啊源遠流長。紅旗飛揚啊埋於西京,樹碑銘刻啊葬在北邙。天色已晚,松脂如同寒月哭泣的淚光;驀然回首,陵墓縈繞的悲哀使人斷腸。
和彧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