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惠濟橋北堍,建於南齊年間(四七九~五○二年)。傳至後晉天福八年(九四三),寺僧高曇「得異授而興醫業」濟世治病,並設有女科。佛教寺院本是參禪禮佛的地方,但有時也有濟世治病的功能,有的寺院還設女科。浙江蕭山竹林寺女科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竹林寺是膠東半島唯一具有民族風格特色,香火旺盛的名勝古剎,曾經歷代復修,明清兩代重修,並有乾隆皇帝碑文記載。十年動亂使之變為廢墟,現今重建的竹林寺不僅保有歷史記載的聖名美景,還擴大了規模,整個寺院具有皇家風格,雄偉壯觀。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東西配殿、鐘鼓樓。殿內供奉彌勒佛、釋迦牟尼佛、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等諸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門前一對"響石獅"分臥山門左右。寺後有蛟龍泉,常年流水不斷。寺後山上山石嶙峋,形態各異,如護法石、紅臉石、絲帽石、床窩石、三人石等,還有傳說中的仙人橋、仙人洞等,有待我們繼續開發。此地風景秀麗,奇山異水,引人入勝,是古往今來的善士和遊人膜拜、遊覽的妙境聖地。
南宋紹定六年(公元一二三三年),謝皇后久病不愈,延請竹林寺和尚淨暹診治,很快康復。為此,朝廷封淨暹為「醫王」,並賜寺名為「惠濟」,賜匾兩塊∶一曰「曉庵」,一曰「藥室」。
以後代代相傳,直至民國初年,歷時近千年,醫名傳遐邇。清人作詩云∶「門前車馬暄,聲聲療苦難」,就是描繪當時竹林寺門庭若市,病人擁擠的情景。寺院設有診堂、藥室,治療女科疾病確有良效。其良方只秘傳而不外泄,直至清初才流傳民間。此後,以竹林寺僧名義刊行的女科秘方不斷出現,版本眾多,流行全國。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竹林寺女科醫籍有一百三十種之多,其方劑大多實 用有效。
佛教僧侶治療女科疾患,可以追溯到晉朝。當時有位名叫於法開的和尚,在旅逆中遇到一位婦人正難產,他馬上給予治療,先令病人進服羊肉羹,然後施以針刺。不一會兒,產婦平安地分娩了。
寺院中的女科,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的,由多種因素促成。這些因素大致有∶一、大乘佛教要求僧侶學習「五明」,包括佛學、音韻、邏輯、醫藥、建築、雕塑、繪畫等,以便弘佛,「普渡眾生」。因而,有相當一部分僧侶懂得醫藥。二、僧醫診病,採用傳統中醫的診察方法,雅而不「粗」,易為女病人接受。三、僧醫在處方時,不僅注意有效,而且還考慮藥物價廉和採集方便,以便減輕 病人的經濟負擔。有時寺院還「施捨藥物」以賑濟貧病。四、僧醫利用病人對宗教的虔誠而能吐露真情的心理,獲得可靠的病情資材,並進行精神開導,使病人精神上有所寄託,可以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
當然,寺院開設女科,主觀上是推行佛教「普渡眾生」的教義,但是,客觀上則對婦女的醫療保健作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