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一般用竹子編制。
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曰箬”(《說文》),即以竹皮編織的斗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父》)。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於竹篾中,“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唐·高適《漁父歌》)。
傳說舜的父親曾放火想把舜燒死,幸好舜將隨身攜帶的斗笠當作翅膀一樣搧動,才安然逃離火場。真是難以想像,一個即將繼承王位的人,是怎樣一邊心懷著國家大事一邊忙亂地煽動著一頂斗笠逃亡而去。
在農業未沒落以前,很多婦女即以編斗笠為副業,以示自己不是無用的人。如今斗笠已經罕見了,說明婦女們找到了其它的方式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