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南竹笠,能入詩,入畫,也能入舞。還記得那首黎味濃郁、旋律優美又撩人情懷的插曲么———“萬泉河水清又清,我編斗笠送紅軍……”
內容
1964年2月,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組,到海南原紅色蘇區萬泉河畔、黎村苗寨,深入體驗生活。
這批作曲、編導,均系留蘇歸來的文藝工作者,置身綺麗多姿的亞熱帶風光里,見那頭戴斗笠、身穿唐裝大褲筒的海南婦女,一顫一悠的挑擔姿態,令扇慣“天鵝之翅”的人們詩意聯翩:海南的斗笠在日常生活中位置明顯,那么在劇中體現軍民魚水情,何不來段《我編斗笠送紅軍》,不也頗具地方色彩、民族風格么?
於是“旋律大王”杜鳴心、吳祖強,慢慢地體味著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條溪》,那汩汩流淌的心音。編導蔣祖慧、王希賢腦海里,極具審美意味的舞蹈形象,也出現了穿斜對襟短袖衣、寬褲筒的一群海南婦女,從舞台縱深處魚貫而出,撩起修長的秀腿,托舉著一頂頂斗笠……
其實,最先發現“斗笠與海南一色,美意同表意齊飛”的是舞蹈編導大家陳翹。
1959年的農忙時節,在瓊中縣毛陽鎮毛上村,正在深入生活的陳翹,臉菜色,腳浮腫,人病了,就靠著茅屋的竹窗遠眺。突然,她眼前一亮,又忙扶著泥牆,走出茅屋,身倚椰樹,驚奇又欣喜地瞪著前方———不遠處的梯田裡,夕陽斜照,水波瀲灩,正插秧的黎族婦女們,時而彎腰,時而站立,頭上戴的多彩草笠與田景相映成趣,像變化多端的圖案。
眼前的田間勞作,與早些年積累的生活畫面,頓時重合,無形疊印:情人哥從深山采來葵葉,姑娘便細心晾曬、精心編織著草笠;蹚過小溪,後生仔不時戽出一串水珠,姑娘忙用草笠遮擋;進入坡場,小伙子火辣野性的眼光,姑娘急將草笠掩到前胸……
像瓜熟蒂落,已醞釀多年的靈感來臨了———八個黎族姑娘挺胸、提胯、蹬腳的舞姿動律,輔以草笠提、甩、轉、遮等,要極盡女性特有的青春、朝氣的風致,體現東方人審美價值和韻味:“瞧,我們多么漂亮啊”的主題……
1962年8月,《草笠舞》由國家選送,參加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8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榮獲金質獎。一個在南方的南方、海島山區小歌舞團,竟也能為中國為黎族,贏得榮譽。
有如點石成金的魔術師,陳翹將一頂頂鄉土草笠,像挖掘海南石碌富礦般升華著,讓其一再發出炫目的色彩。
1972年4月,陳翹在黎族群舞《喜送糧》中,將黎寨司空見慣的挑擔、裝包、運糧勞動,使演員的汗巾化為扁擔與麻袋,尤其將竹笠化為簸箕、車輪等一物多用,演化出一個又一個活靈活現的景物和場面,靜道具變為動道具,將“喜”字渲染得淋漓盡致。
1979年10月1日,在國慶30周年的檢閱隊伍中,一個千餘人的藝術方陣《喜送糧》,那服裝、舞姿、音樂,尤其那上下左右翻飛的草笠,猶如五指山谷間繽紛的蝴蝶,浩浩蕩蕩地經過天安門廣場。
2009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舞動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中國舞蹈家協會成立60周年舞蹈精品晚會”上,《喜送糧》一再亮相,這一“送”,就是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