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口瓷窯址

竦口瓷窯址,主要產青瓷,胎色烏黑或深藍,產品主要為碗、盞、盤,亦有壺、盅等,於1985年3月發現,後經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派員作現場勘察、鑑定。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歙縣竦口村外,東臨揚之水,北襟雙竦水,窯址在兩水匯合處的小山丘上,主要產青瓷,胎色烏黑或深藍,產品主要為碗、盞、盤,亦有壺、盅等,色多系青灰,深淺不一,部分有碎裂紋。早期瓷釉呈醬儲色。部分釉浸全身,部分釉不及圈腳。碗、盞多系正疊燒,以大套小,有多達十數個一疊者,用支釘分隔。支釘四至十三個不等。每疊用一匣缽,也有一器用一匣缽者。器式多樣,大小不一。碗口徑小的14厘米,大的19.5厘米;碗口有厚唇、五瓣葵花;碗內底有球面和太平底等多種形式。碟口徑一般11一15厘米,高3.5一4厘米,平底折腹或雙摺腹。窯具除匣缽外,還有墊柱、墩子、窯磚等。該窯屬龍窯,約存在於唐朝後期至北宋,以五代時為盛。後期產品壁薄釉勻,晶瑩銀亮,工藝精湛。窯址1985年3月發現,後經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派員作現場勘察、鑑定。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