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 (1738~1801)
正文
中國清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原名文斆,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紹興)人。生於乾隆三年(1738),卒於嘉慶六年(1801)。15、16歲時,在塾課之餘,取《左傳》、《國語》諸書,分為紀、表、志、傳,試作《東周書》。25歲北上,入國子監。29歲師事朱筠,縱覽群書,學問日趨成熟。並結識戴震、錢大昕等人,相與論學。34歲,隨朱筠去安徽校文,並編修志書,著手撰寫史學、目錄學專著。39歲,授國子監典籍。40歲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先後講學於定武書院、清漳書院、敬勝書院、蓮池書院、文正書院, 並曾在和州、 永清、亳州、武昌、揚州等地為地方編修志書,或為人作幕僚。一生不得志,但著作甚豐,惜多散佚。在其現存著作中,《文史通義》和《校讎通義》為主要代表作。《文史通義》是史學理論專著。書中提出“六經皆史”說,認為史學是“經世”之學,認為歷史是進化的,史學是不斷發展的。還提出“道不離器”的觀點,把保存、整理文獻比喻為治學的“三月聚糧”,認為這是進行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校讎通義》是目錄學理論專著。章學誠繼承和發揚劉向、劉歆、鄭樵的目錄學思想,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高度概括中國古典目錄學的精華和優良傳統。在文獻分類、編目、著錄等方面,他主張書目分類體系及類目設定應隨學術的發展和圖書的變化而變化,提出撰寫類敘和提要、編制索引、採用互著和別裁等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方法。他的主張,有助於提高目錄的學術價值,推動了目錄學的理論研究。
他一生曾編修《和州志》(1774)、《永清縣誌》(1779)、《亳州志》(1789)、《湖北通志》(1794)等多種志書,並著有《修志十議》(1764)、《方誌立三書議》(1794)等文,為方誌學奠定了基礎。
《史籍考》是他晚年仿照朱彝尊《經義考》編纂的一部規模宏大的專題書目。從50歲開始,其間幾遭波折,後經畢沅、謝啟昆、潘錫恩等十幾個人的校注、增訂,始得完稿。這部目錄,廣收歷代史籍,分為紀傳、編年、史學、稗史、星曆、譜牒、地理、故事、目錄、傳記、小說等11個門類,長達325卷,是中國目錄史上的一部巨著。不幸書稿於1856年全部被焚毀,未能刊行。現僅留存《論修史籍考要略》(1787~1788)、《史考釋例》(1798)等文,從中可以了解該書的體例和概貌。
1922年,吳興嘉業堂蒐集章學誠的書稿,刊行《章氏遺書》51卷,包括:《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誌略例》、《章氏文集》、《章氏外集》、《湖北通志檢存稿》、《湖北通志未成稿》、《信摭》、《乙卯劄記》、《丙辰劄記》、《知非日札》、 《閱書隨劄》、《永清縣誌》、《和州志》,附《補遺》、《附錄》及《校記》,有1936年排印本和1985年影印本《章學誠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