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樓村之戰

竇樓村之戰

1938年9月,根據毛澤東主席電令和周恩來、葉劍英的指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組建了370多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部隊突然遭到日軍偷襲,司令員彭雪楓當機立斷,迎戰敵人。竇樓村之戰成為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抗日第一戰。

簡介

1938年9月,根據毛澤東主席電令和周恩來葉劍英的指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組建了370多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9月30日從竹溝出發挺進豫東。10月11日在西華縣杜崗與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先遣大隊會師,整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甫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24日東渡新黃河,跨越淮太路,26日行至距淮陽城東北約20公里的竇樓村附近宿營。次日晨,部隊突然遭到日軍偷襲,司令員彭雪楓當機立斷,迎戰敵人。戰鬥中,參謀長張震手持機槍率部隊正面反擊,彭司令隨三大隊七中隊由馬菜園東南向敵左側突擊,經兩小時激戰,斃敵酋林津少尉以下十餘人。此戰,參謀長張震、參謀程朝先、排長姚克等五人光榮負傷,排長嚴履泰為國捐軀。

事件經過

新四軍游擊支隊首戰告捷,打擊了日偽囂張氣焰,提高了部隊的士氣,揭開了豫東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序幕,在新四軍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張震將軍為竇樓戰鬥紀念碑題字張震將軍為竇樓戰鬥紀念碑題字

竇樓村是河南東部淮陽縣的一個小村莊。1938年10月,在這裡打響了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抗日的第一槍。當時豫皖蘇邊區的抗戰形勢十分嚴峻。是東進抗日還是西撤潰逃?兩條道路尖銳地擺在國共兩黨面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台兒莊戰役後,國民黨內的一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大肆宣揚“速勝論”,調集大軍組織徐州會戰,並認為幾個戰役就可以把日軍打垮,但沒過多久,徐州失落敵手,河南省開封和豫東、皖北、蘇北10餘縣也相繼被日軍占領。一時間“亡國論”又占了上風,中國“再戰必亡”的論調甚囂塵上。蔣介石對其部隊阻止日軍西犯已無信心,遂於1938年6月9日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企圖以此阻止日軍西進。但實際上卻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人民民眾對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敵後抗戰抱有殷切的期望。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命令在豫南確山縣竹溝地區剛剛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揮師東進,到豫東、皖北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部隊是9月30日出發的,人員不足400人,開進途中在西華縣杜崗與先期到達的第一大隊以及我黨在豫東剛剛組建的抗日武裝會師並進行了整編,整編後新四軍游擊支隊下轄三個大隊,共一千餘人,彭雪楓同志任司令員兼政委。游擊支隊的人員構成有延安派來的一些紅軍幹部,有我豫東各級黨組織的成員,有剛受抗日教育的青年學生,也有一些臨時動員參軍的農民。當時支隊只有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發給的少量蘇聯造的轉盤機槍,就一支捷克式步槍還是用20元錢從國民黨逃兵那裡買來的。其餘全部是土槍,打一發子彈,槍栓就拉不動,有時還要用腳蹬,戰士們風趣地稱之“腳蹬式步槍”。就是這樣一支武器很差,缺乏訓練、缺少平原作戰經驗的新部隊,擔負起了東進抗日的任務。
竇樓村戰鬥是一個遭遇戰,當時並沒有準備打這一仗。游擊支隊於10月24日渡過新黃河進入敵後,26日到達竇樓村及其附近地域宿營,準備次日上午出發,繼續向鹿邑方向挺進,27日清晨,部隊剛剛吃過早飯,正準備集合出發,忽然聽到哨兵警戒的槍聲。

彭雪楓同志到寨牆上進行觀察後,即令直屬隊在寨內集合待命,各大隊按宿營地部署展開。彭雪楓同志自己帶領警衛連出寨偵查。張震將軍依託有利地形,散開正面打擊敵人,支隊東進抗日的第一仗就在這裡打響了。在這之前,日偽軍經常出來姦淫搶掠,從未遇到過抵抗,這次槍聲一響就把他們打得暈頭轉向,紛紛就地臥倒對我射擊,雙方形成對峙。當時游擊支隊有不少新戰士殺敵報國的士氣雖高但畢竟是第一次參加戰鬥,心情有些緊張,在敵人還沒有靠近時,就急於開槍,土槍的槍栓又拉不動,個別人就開始驚慌。

彭雪楓同志命令第三大隊從東南向西北敵後攻擊,包圍敵人。三大隊副大隊長吳守訓同志是有名的神射手,他原在睢縣地方團隊帶過兵,練就了百發百中的本領。他帶著部隊衝上去,一槍就撂倒一個敵人。日軍正面攻擊受挫,側後又受到夾擊,陣腳就亂了,馬上拖著屍體載著傷兵逃跑了。這次戰鬥歷時約兩小時,擊斃擊傷日軍10餘人。打掃戰場時,我們找到了敵人遺棄的軍帽和指揮刀,才知道擊斃了日軍一名少尉,名字叫林津。敵人逃回淮陽,因為我們對淮陽的情況不明,也未作追擊。部隊稍事休息後,繼續向鹿邑前進。當時老百姓飽受日寇的蹂躪,盼著我軍為他們報仇,看到我們打了勝仗,十分高興,爭著為我軍抬傷員,不停地往戰士口袋裡塞雞蛋,深刻地表現了軍民的魚水情誼。

影響

這次的竇樓村戰鬥儘管並不算大仗,但此戰在當地的影響卻非常之大。因為這是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後的第一仗,也是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豫皖蘇邊區同日軍打的第一仗。初戰的勝利,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擴大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影響,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熱情,許多年輕人紛紛要求參軍,一些地方武裝也積極向我軍靠攏,從而為更加廣泛地發動和組織人民民眾,為後來建立的東起運河、西臨平漢、北自隴海路、南到淮河的兩萬多平方公里土地,600萬人口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戰的勝利,還鍛鍊了隊伍,提高了戰術水平和幹部的作戰指揮能力,增強了對日軍作戰的信心。依託抗日溝(平原抗日溝交通溝)、青紗帳,為開展平原抗日游擊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竇樓村戰鬥之後,新四軍游擊支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不斷發展壯大。後來中央軍委任命我部為新四軍第四師。在整個抗日期間,這支部隊經過大小戰鬥3000多次,殲敵6萬餘人,成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幹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