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應昌

竇應昌

竇應昌(1871.3.26—1951.9.1),字瑞卿,號敬齋,陝西鳳翔人。辛亥革命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著名書法家。1912年當選為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晚年興辦教育。著有《孔子年譜》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紀念辛亥元老竇應昌先生
孫中山總統府顧問竇應昌

竇應昌,近代民主革命家。1912年當選為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1917年任中華民國非常議會議員兼非常議會行政委員會陝西首席代表。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1923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30年任國民黨黨史纂修,以辛亥元老身份編寫“總理年譜”。 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呂劍人評價說:“清末,竇應昌、劉定五等仁人志士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民主革命鬥爭,不畏強暴,反抗壓迫的精神光彩照人。”。

竇應昌當選為中國第一屆參議院議員竇應昌當選為中國第一屆參議院議員

竇應昌先生傳略

百度網、中華竇氏網

竇應昌(1871.3.26—1951.9.1),近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著名書法家。字瑞卿,號敬齋,陝西鳳翔人。著有《孔子年譜》。《七十自述》、《陝西靖國軍事略》、《鳳翔府辛亥革命紀實》等文稿文革中散軼

應昌少時家貧,隨父誠庵公苦讀。16歲取秀才,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舉人。歷任鳳翔正誼書院山長、鳳翔府中學堂堂長及勸學所長。宣統三年加入同盟會,後轉國民黨員。1912年當選為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袁世凱復辟帝制,應昌憤然離京,聯絡同志通電全國,“討袁護法”。

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應昌赴廣州,追隨孫中山,重組新政府,任中華民國非常議會議員兼非常議會行政委員會陝西首席代表。1921年4月,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應昌任總統府顧問。1923年3月,孫中山任陸海軍大元帥,應昌任大元帥府參議。授一等大綬嘉禾章,二等文虎章。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以金錢賭選總統,應昌甚為憤慨,嚴詞拒絕,並以“頭可斷,決不選曹錕”為誓,當時北京《朝日新聞報》以 “此老何倔強乃爾” 為題發表文章,大加讚賞。劉鎮華督陝時,苛政虐民,懼竇彈劾,曾以重金相贈,應昌嚴拒不受,仍以“苛政殃民,橫徵暴斂”提案彈劾之。1928年蔣介石權力伸至北京,極盡拉攏之能事,均遭應昌拒絕。1930年,應昌任國民黨黨史纂修,以辛亥元老身份編寫“總理年譜”。

1929年陝災嚴重,應昌憤然出任陝災救濟會辦,在陝西潼關和山西永濟設立婦孺收容所,併兼任山西永濟收容所所長,奔走京、津、滬、豫、晉、陝之間,呼籲募款,救濟饑民,並捐獻自己每月俸金80大洋。1932年,陝災延續,應昌與朱子橋以救災會赴京代表向當政及華洋義賑會請準大宗賑款,使陝西饑民賴以渡過災荒。應昌時刻不忘興學育才,在南京與孔子後裔孔德成創辦庚子講經會。應昌還重交通,喜吟詩。1932年,於南京與同仁創立“石城詩社”。

“九一八”事變後,應昌密切關注時局,力主自新、自強,反對不抵抗政策,反對腐敗。應昌得悉鳳翔人竇子良營長因抗日服刑於江東門陸軍監獄,即積極予以營救。劉治洲先生被扣南京,應昌聯合于右任、焦易堂、張繼等多方斡鏇營救。1936年,應昌家眷先行返陝。次年,南京政府遷渝前,在林森、于右任等人一再勸告和催促下,應昌於是年9月離開南京回陝。回陝後,與劉治洲於西安碑林創立“中華國學社”,應昌任監事長和講師,以弘揚華夏傳統文化。

應昌常以興學育才為己任,每言“為國育才,為百年大計”,並常說:“大計百年成,賢才宜早樹。”1928年,應昌捐資置地於家鄉村西二里處籌建“中山學校”(原嚴家堂菩薩殿)。並委託嚴進軒辦理具體事宜。 抗戰暴發後,應昌又捐地捐錢於宋村創建孔子廟, 創辦 “誠敬國小”。1948年,應昌出資200大洋,於竇家莊祖居之地修建“竇氏祠”(後為竇家莊國小校址),倡導尊祖敬老之風。回鳳後,應昌住鳳翔城行司巷 23號,主持陝西國學社鳳翔分社事務,並於行司巷23號創辦“庚子講經會”。1940年至1946年冬,應昌任鳳翔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4年鳳翔成立參議會,應昌任參議會常委。1944年秋,抗戰方酣,鳳翔成立“青年從軍委員會”,應昌任委員。1946年,應昌任鳳翔縣修志館總纂。1948年,應昌應鳳翔中學校長陶筱秋之請,任高中部國文教員,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喜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樂無窮。”

應昌回鳳後,除參與地方有益社會和民眾的公務外,仍時刻心繫民族存亡與興衰。日軍轟炸鳳翔時,應昌正值在宋村家中憩住,他夜不能寐,一連幾宿在屋外輾轉走動,當村人問及時,應昌憤然答曰:“日軍已占據我大片河山,如再進逼潼關,陝西亦岌岌可危,我何以能寐?有些國民革命的敗類,業已投降日軍作了漢奸,為虎作倀,叫我何以安寐?”晚年的竇應昌,時刻不忘喚起民眾,教育民眾。

公眾場合演講幾乎成了他生活中的主鏇律, 真可謂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大凡民眾集會,廟會,唱大戲,喜慶之事,他都要登台演講,捶胸頓足,喋喋不休,講抗日,講團結,講和睦,講仁愛信義,講尊老愛幼,講禁菸禁賭,講和平中庸,教化民眾做好事善事。“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甚至在為世俗者所不容的情況下,他還是演講,演講,一味地演講;宣傳,宣傳,一味地宣傳。

1949年末至1951年間,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應昌在宋村家中尚研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解放後,時任鳳翔縣委書記的邰光瑞,曾兩次親臨應昌家,邀其參加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年已八十高齡的竇應昌先生,因多種原因,生活陷入極度困境之中,死後竟無以為葬。儘管如此,他在臥病期間,還念念不忘社會發展,念念不忘家鄉變化,念念不忘教育年輕一代……

應昌一生,秉性剛毅,守正不阿。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憂國憂民,亦仁亦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應昌在書法方面有極高的造詣,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書法墨寶。其書法,在歐柳的根柢上,復變法顏魯公,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敬齋書法極具剛、鯁、嚴、謹的正派風格,真所謂見其字如見其人。

竇應昌致兩院議員函

兩院同人均鑒:日前憲法會議場中,吳主席(即吳景濂)最強有力之理由,為憲法會議規則無變更議事日程之規定一語。要知本席此次提案,正為恢復憲法會議規則之使用,非堅請變更議事日程,為求憲法會議之順序前進,迅速製成。以救垂危之國命,非迂迴、曲折、泄沓玩忽,坐視人民之辛苦,墊隘無所底告而不恤。請同仁注意,特加注意!查憲法會議紀錄第本十四號

中華民國九年(1920)一月三日(星期六)午後一時開議,本日議事日程如下:

()中華民國憲法案(地方制度章第十一條至第十二條)(二讀)

副議長吳景濂代理主席

參議院出席一百八十四人

眾議院出席四百人續到三十七人

當時開議以後,有一派因主張任命省長,不能通過藉口表決,不合手續,堅請變更議事日程,消極抵制。本席當時頗不以消極抵制為然,每會必到,亦曾苦心調停,委曲求全。一面敦勸同人出席,一面函請吳主席對於議事日程稍加變更,以表示容納之意。乃主席堅持到底,不稍讓步,憲法會議因而停頓。至此以後,遂奔波流離,苦痛不堪言狀矣。今日猶是中華民國也,憲法議場猶是第一屆國會議員也,代理主席猶是吳付議長也,何以當時嚴守規則,不稍變更者。今忽然將地方制度章第十一長至第二十二條,變為第二至第四條耶?本席極欽佩主席向來堅決之態度,並日前憲法會議無變更議事日程之規定一語。特提出繼續地方制度章第十一條第二項依次開議一案,藉以恢復憲法會議規則之信用。《語》云: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深願我兩院同仁為維持法律之尊嚴, 拯救人民之痛苦,平心靜氣而討論之,俾此案及早成立通過。庶憲法可以速成,而反對憲法之戰爭,亦可以消弭,情急詞迫,惟希

察照祗頌。

議祺!

竇應昌鞠躬

六月十一日

轉自新編《鳳翔縣誌》

竇應昌先生詩詞選
丙子暮春,攜子侄步雍山東望三首

上上劂田冠九洲,

山名曰雍有來由。

追尋五畤今何來,

漢代祠堂成古邱。

周原朊朊愛岐陽,

屢慶豐年天降康。

只要人存斯政舉,

鳳鳴夙仰集梧桐。

后稷思文德配天,

烝民粒食賴耕田。

有邰千祀人爭羨,

校建農林億萬年。

丙子中秋有感

剛到中秋節,重陽尚未來。

蒼松含晚翠,丹桂競先開。

醉月呤深院,歌風弔古台。

不知東北土,何計可收回。

賦得萬古斯文齊岣嶁

休與冰斯異,人當岣嶁過。

奇文鐫籀篆,佳句頌蘇歌。

歧下才真雋,峰尖字豈訛。

貞珉憑孰勒,大筆有人呵。

夏禹功如此,同宣績若何。

樹碑山峻峭,銘鼓石嵯峨。

點畫今猶在,風霜久不磨。

讀書成萬遍,紙本任摩挲。

依韻和彭臨九甲子元旦偶成

中天景運慶維新,日月光華旦復晨。

魚躍鳶飛同樂境,水流花放太平春

四方玉帛歸民主,萬國衣冠作上賓。

更禱蒼生無限福,兵工一氣受陶均

丁亥年白露節逰玉華觀有感

年方弱冠嚴親勞,應聘侯門效舌耕。

太白祠旁研古訓,玉華觀里聚群英。

西京文化傳東魯,先烈武功啟後生。

尚友廣交天下士,宣揚大道漸昌明。

丁亥年重逰泮水和詩之

上元燈燭更輝煌,常念向來一瓣香

東壁圖書騰絢彩,西園翰墨放瑤光。

尊崇憲典思無斁,敬慎威儀壽而康

原祝斯文高北斗,吉人藹藹集鱣堂

節近中秋,蒼松含翠,時維九月,丹桂飄香。願吟月而歌風,同登仁壽。藉拋而引玉,恭祝健康,敬求正韻。

竇應昌鞠躬

九月十五日

敬啟者 應昌

幼承庭訓知稼穡之艱難,嗣受師傳,從詩書之研討,年十六歲,逢丁亥春正月初就外傳,受業於胥覺庵夫子,夏四月應縣試,受知於呂孟武夫子、楊怡庵夫子。秋七月應府試,受知於熙夢錫夫子,冬十月應學政録考試,受知於林迪臣夫子,撥入府庠。今年又逢丁亥,念庭岡極之思,懷儒學無窮之澤,爰以重逰泮水,印於名片,籍志不忘,乃逰橫渠。張子賢裔仲繩同志人士,題贈七律一首,文曰:

日月光華東壁輝,春風麗景泮芹香。

鄉邦前進重逰日,桑梓後生首觀光。

天佑斯人仁者壽,人多典則老成康。

新年濡儒傳佳話,聊留韭羔獻北堂。

(對聯) 庚寅立春節

修道行慈可謂仁矣 博施濟眾必也聖乎

瑞庭竇應昌 時年七十九

傳略

王丕卿(原鳳翔縣長)

竇應昌,字瑞卿,一字敬齋,鳳翔柳林鎮宋村人,世業農,家貧寒。父舌耕自給,應昌隨父苦讀,二十六歲,拔貢第一,光緒丁酉科,舉於鄉。清代末葉,曾任鳳翔府正誼書院山長,高等國小堂堂長,鳳翔府中學堂教員,勸學所長等職。辛亥革命後,加入同盟會,轉為國民黨員。一九一二年,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參議院議員。應昌秉性剛毅,正不阿,非義不取,一介必嚴,人皆敬佩。民國四年,袁世凱篡奪政權,妄想稱帝,利慾薰心之官僚政客,勸進擁護者,比比皆是,而應昌站定政治民主之立場,毫不動搖,憤然離京,聯契約志通電聲討,申張民意。

一九一七年,段祺瑞以北洋元老,掌握政權,為謀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組織督軍團,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應昌與議員王兆離、焦易堂、劉治洲等南赴廣州,追隨孫中山先生重組新政府,維護民主,任中華民國非常議會議員(又稱反證法議員)兼非常會議行政委員、陝西省首席代表。中山先生被選為大總統兼陸海軍大元帥後,應昌任總統顧問,大元帥府參議。獎一等大綬禾章,二等文虎章。

一九二三年,直系軍閥曹錕,欲以金錢收買議員,舉行賄選,謀取總統地位,應昌甚為憤慨,嚴詞拒絕,而為曹承辦賄選之參議院議長吳景濂再三勸誘,並暗使議員王某持萬元,求應昌接受,並說:“先生不為後日生活計耶!”應昌擲鈔票於地說:“節操一失生命等於死亡,何有後日乎?”並在會場質問吳景濂你為什麼要送萬元給我,使我選曹錕為大總統呢?吾頭可斷,絕不選曹錕!吳景濂大為沮喪,無辭以對。選舉時,終書孫文二字於選票,當時北京《朝日新聞所》以“此老倔強乃爾”為題,發表文章,作為讚揚。

劉鎮華督陝後,為免受彈劾,聯絡陝西在京議員,托河南在京議員郭芳五, 以銀幣五百相贈,應昌嚴拒不受,仍以“苛政殃民,橫徵暴斂”作提案彈劾之。蔣介石勢力到達北京,李宗任派桂籍議員王恆作代表,數次拉攏,要應昌為蔣服務,均被拒絕。但凡有益人民利益的賑災救災,興學育才諸事,應昌莫不全力以赴。

一九二九年,西北大飢,陝災尤重,鬻妻賣子,餓殍載道,觸目驚心, 極為慘痛。應昌奮然出任陝災救災會會辦,兼永濟婦孺收容所所長,奔走於京、津、滬、豫、晉、陝之間,呼籲募款、請賑,日不暇息,並捐輸每月薪金八十元,充作救災之資。一九三二年,陝西饑饉延續未已,應昌與朱子橋等,以“救濟會”住京代表,向政府,及“華洋議賑會”請到大批賑款,陝西饑民賴以渡過嚴重災害。

應昌常以興學育才引為己任,每言:“為國樹人,乃百年大計,一息尚存,此志未敢或懈。 ”在南京倡組“庚子講經會”。回陝後,任“中華國學社”常務理事,創辦“國學講習所”於西安碑林。歸鳳後,以書寫潤筆積累,在本村創建誠敬國小,不遺餘力。

一九五一年卒於家,享年八十有二。

應昌生於半封建、半殖民地之階級社會,從事舊民主革命,但以賦性贛直,潔身自愛,不積財,不置產, 兩袖清風,歿後幾天無以為葬。其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堅定不移精神,非義不取,廉潔自律之品德,誠足為人楷模矣。

憶竇應昌先生二三事

鄭文翰

竇應昌先生是清末舉人。辛革命後加入同盟會。特以反對北洋軍閥曹錕賄選,聞名遐邇。先生習已於1951年逝世,一生耿介,高風亮節,感人事跡,歷歷可數。

抗日戰爭時期,先生城居賦閒,常去縣民眾教育館看報紙。當時我是館內幹部,有幸親聆教誨,他樂於以經書章句盤考青年,更兼談書法,象談及他跟隨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國民政府任總統府顧問時,公餘繼續研習書法的往事。他重視臨寫法貼,在歐、柳的跟子上,復變法顏魯公法貼,常練不懈,終於形成晚年字型。他的書法說論,啟迪於我者良多,於是思以手澤,留作法本,歲囁嚅懇求,詎料先生熟中栽培後輩,竟得筆充,令我喜出望外,相約於天朗氣清之日,精選湖筆徽墨多次恭請揮手紙上,終於給我寫完“張雞山先生學講話”數千言的法貼。每每細審其字,一股浩然之氣,躍然紙上。筆力遒勁,結構謹嚴,恍如柱之石。一般是墨紙膠結,詳審卻有入木三分之感,我當年珍如瑰寶,隨處攜帶,嘗立師承之志,惜於十年動亂中毀於一旦,至今難忘。

先生每談及他在南京任孫中山車府顧問時,總是喜盈眉宇,稱他每日自距國府數里之外的寓所步行上班,途中一輛輛小汽車飛馳而過,一陣陣浮土迎面撲來,晴日猶可,雨天甚是腦人,車過處,泥水飛濺,故此老人說:“我在南京上班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啊!”其作風之清介,生活之儉樸堪為後輩楷模。

在舊社會,國民黨政府禁菸務名,勒索是實,盡人皆知。處處六月三日總要開會紀念林則徐。此際,作為社會名流的竇先生,依例應邀登台演講,他虛與委蛇,不入俗套,一不講禁令內容,二不講禁菸意義,卻動用一種幽默的語詞,似怒非怒,似笑非笑的情態,一手拈鬚說到:“年年禁菸哩,你既禁,就不要種,既種,就不要禁,也禁哩么,也種哩!”不啻對國民黨的禁菸令以嘲笑和鞭笞,至今留為笑談。

四十年前,常見先生於東街“集義生”藥店買藥時, 乘間與寓所後院的鄭養伯先生談天,我也在旁邊,樂聞其經學知識。先生每談話間,以手探入長衫衣袋取於食物投入口中咀嚼,我出於好奇,探詢所食何物?先生答說“求仁得仁”,“清明在躬,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答問時,提示所食之物是為乾焙胡桃仁、黑芝麻仁、白杏仁。先生豈懷“仁”終生耶,非特善頤養也,先生愛國,壯志未酬,而“仁”心將永存天地間。

竇應昌先生軼事二則

黨文科

竇先生由南京返陝回鳳翔縣原籍不久,家住鳳翔城內行司巷,與我的住宅相差距百餘步,因之經常見面。我求他寫字,在我的工作上常求他代我寫應酬文章,接觸頻繁,故參他了解較深。我回憶起他有兩件難忘的事,寫出這篇資料以志敬仰懷念之意。

參加國大代選舉

1936年5 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了《五·五憲法草案》後,依法成立國民代表大會,因而各省籌選國大代表工作蓬勃興起。省、市、縣分別成立選舉委員會和選舉事務所,訂製選舉辦法,審定候選人。

翌年春,一切工作就緒,展開了選舉工作。鳳翔地區與乾縣地區被劃為一個選區,候選人由兩地區各縣提名,由省審核決定。鳳翔提名竇應昌,乾縣提名李墀,岐、扶、千、隴、寶等縣均有名額,最後省核定了十名,名單下達各選區,將候選人印在選票上,選舉時,選民願選誰就在誰的名下劃一圓圈為準。

鳳翔在選舉之日,縣黨部派幹事趙淵亭,選舉事務所派我協助趙淵亭為太尉村選區監選員,我二人攜帶選票和票匭去該村監選。當日選民齊集人數過多,只能讓選民排隊,魚貫而入,當場領選票,親自劃圈,那時,多數選民沒有文化,既不識字,也不會提筆。請求代筆,趙淵亭問選民:“你選誰?”選民答“我選竇應昌舉人。”趙說“”你去,我給你代筆。”趙乃半遮半掩在選票上給李劃了圈,一連許多人都是這樣,當時我心中雖感不滿,但礙於在會場不能鬧笑話也無權阻止人家。有文化的選民都選了竇應昌,但為數不多,似些情況各選區皆然。當日選舉結束,將票匭加封帶城,次日在縣政府在大禮堂當眾開票,唱票人高唱姓名,計票人在黑板上劃正字,一時李墀名下正字越劃越多,間或唱一聲竇應昌,唱名的聲音拉的特別長,聲調也高,計票人在竇應昌名下劃一筆,但終屬寥寥無幾,觀眾俱都嘖嘖嘆息。竇老這時在人群後邊踱步,神情泰然。開票結束,李墀當選,竇老落選。事後有人問竇老說:“ 你這次競選,事先在省方活動過沒有?”竇老笑說:“我一生不屑於趟這條路,我不受人賄, 也不會賄別人,我只知氣節,不知利祿,古人云:‘聲聞過庭, 君子恥之。’不當選國大代,何害於我?”

國會議員睡冰炕

竇老先生在返陝之初,林森、張繼、焦易堂諸友好還時相問好,並時有饋送錢物,張繼每月還定時送二百元補助生活費用,他在生活上尚屬於寬裕,但日月流逝,人事滄桑,這些好友相繼下世或去位,經濟來源遂向前見拮据。至解放前夕,更是每況愈下。

1948年嚴冬, 一天風雨交加,年近八十高齡的竇老先生,頭戴舊式暖帽,身穿棉布舊袍,蹣跚地走向城內,北大街柴集買山柴用以燒炕.恰好我那天也上集買柴,見狀,心中非常不安,遂向前問候他,他說我沒柴燒炕,昨夜通宵冰炕,我實在受不了,今天冒雪前來買柴。我買不起一馱柴,我想找個人兩人合買一馱。我當時毫不猶豫地請他先回去,霎時我買了一馱二人各半馱,他老人家說很好。他走後我買了一馱,路經他門上,叫賣柴人與他送送進兩大捆,我留兩大捆。過了多日我又買過一次柴,又與他送去半馱。年終將臨,他親自來我家給我還柴錢,問我花了多少錢,我只是笑而不答,老先生怫然不悅。我只得說大約多少錢,老先生既而正色說“吾生誓不食嗟來之食,不受倘來之物,小子豈不我知?這錢你收下。”我迫於無奈,只得將錢收下,老先生始微笑而去。先生這種謹小慎微,一絲不苟的風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憶先父竇應昌

竇鴻

鳳翔文史資料選輯第一集,曾收載竇裕慶撰寫的《回憶先父》一文,其內容來源有些是我長兄天慶之來歷,有些是親聆先嚴生前在多種場合言談所涉及者。有些是過去家存原始實物所見,如當時陝西同盟會合影,中華民國國會議員錄《順天時報》印發給各議員提案檔案等處擷取。

家父當年所寫《七十自述》,逐年記述翔實,與眾藏書共置,覽者甚眾。惜經十年動亂浩劫,連同所撰《鳳翔辛亥革命紀實》、《陝西靖國軍略》等一切著述文稿以及國會非常會議證件、一等大綬嘉禾勳章等等,均蕩然無存。其生平事跡深為鄉里及家父友好所共知、所推崇,並傳為口碑。西府五十年代人士莫不知有竇舉人,通以“竇師父”尊稱之。一九六二年吾邑王丕卿老先生在政協重修縣誌時,率先以家父為氣節人物載入《縣誌》,將成為傳世之作。

家父字瑞卿,一字敬齋,公元一八七零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於陝西鳳翔柳林鎮宋村。世代耕讀傳家,家境清貧,先祖誠庵公,耿介剛直,舌耕為業,先父侍讀。自幼備嘗官府豪紳壓榨欺凌,促成其憤發攻讀,以求致治之道。成童即進學、弱冠承祖業,應聘城東候氏書館。年二十有五中了清丁酉科拔貢,本科舉人。遵祖訓不入官場,專事文教業,歷任鳳翔府正誼書院山長,書院改中學堂,任堂長。聚西府英才於一堂,師生共研治國之道,鹹痛清廷腐敗,喪權辱國,對孫中山先生的倡導響往之,毅然加入同盟會,積極參與辛亥革命,被選為中華民國國會議員,在中山先生直接領導下參與國事,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奔走京、津、滬、穗,不顧個人安危。歷經討袁、護法、護國、拒賄、北伐,無役不從。曾任大總統府顧問,大元帥府參議,榮受一等嘉禾勳章。晚年窘居陋室,生活堪慮。家父一生可以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八個字概括。

我家世代耕讀傳家,家父教誨我等勤儉勞動,毋忘平民本色,取堂名曰:“無逸”。隨身攜帶袖珍本《完人之范》一冊,經常參照激勵,以期“養天地之氣,法古今完人”。一生以教育為宗旨。晚年任中學教師,喜曰:“周而復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樂無窮。”一生清廉,除祖籍本鄉有十畝耕地,數間瓦房外,惟有書籍盈室。嘗曰:“人遺子,金滿壇,我教子,惟一經。”“不學政客發橫財,宜保全氣節,毋累子孫。”所有書卷,凡諸生索借從無拒意。其生性鯁直,守正不阿,以勤補拙,以儉養廉,浩然正氣是我等永遠秉承的精神財富。

家父投身舊民主革命,特別是任國會議員之後,以總理訓教為已任,以大同世界為遠景,竭誠作人民公僕。歷經護法、討袁、拒賄,在國會全體會議上痛斥吳景濂,以致加速北京國會瓦解。國會解散,家父任家庭教師,鴻、裕隨侍就讀。

1929年,關中大飢,家父及時從事救災工作,任陝災急救會會協,陝西賑務會代表。陝西小軍閥師長劉德才,同我家雖系遠親,但從無來往。一日忽來京寓,請家父和鴻、裕遊覽數日,登玉泉山高峰時,挾裕慶上下,反客為主,極盡殷勤。某日又以萬元銀票獻之,家父勃然大怒,擲銀票於地,大罵:“快滾!快滾!”劉俯身拾票而去。後聞劉竄往鄭州,大購房產,被楊虎城將軍偵捕,送西安處決。

南京國民黨中央召集當年追隨孫中山諸元老編寫“總理年譜”專集,家父任纂修,黨史會距家十里,日常步行上班,遂有“走人”之譽。公餘之暇,與同仁有“石城詩社”外,又同孔子後裔孔德成創辦“首都庚子詩經會”,定期在夫子廟朝天宮升座講學,集研經義,願“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載太平”。每值夏收,挽趨同袍袖割麥撒跑鐮,當地農民齊呼“呱呱叫!”

“九一八”事變後,家父密切關注時局,力主自新、自強,反對不抵抗,反對腐敗。得悉竇子良(鳳翔人)營長因抗日服刑於東門陸軍監獄,命鴻慶侍先慈往安慰,並告知已在營救中。劉治洲先生被扣至南京,家父聯合于右任,焦易堂、張繼、彭養先等多方斡鏇營救。

日軍大舉侵華,家父遣我等回陝,西安事變,楊虎城電召家父,被阻潼關,鴻慶曾往接,至潼關則已被迫返南京。

南京政府遷渝前,家父引退回陝,雖經渝方一再邀請視事,致復以“晚年服務於桑梓,宣傳抗戰為已任。”承國民黨政府林森主席、張繼中委、于右任、焦易堂、居正諸院長親函鼓勵,重慶政府宣布為名譽纂修。回陝後,任省中華國學社社長,縣參議會常委,縣立中學國文教師,縣誌館總纂等職。在宋村獻出莊基地二畝,鬻書募資,創建“誠敬國小”於宋村。

家父書法具剛、鯁、嚴、謹的正派風格。見其字如見其人。嘗自喟:“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余晚年得以重蹈文教舊業為慰。”生平好飲酒,獻酒求墨寶者笑納之,求請鑽營者壁退!

一九四八年家父患病,一九五一年九月一日溘世。當時環室皆書籍,雖病中未嘗釋卷。身近處為密加圈點的《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其中一段批註曰“吾以信仰孔子大同學說,信仰孫中山先生,惟對這些書看得太晚了,中山先生主張的實現指日可待。”

一九八一年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確認家父為“辛亥革命老人”。作為他的遺屬,緬懷家父,我等至感榮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