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介紹
尉村又名鄂公堡,距今有2700年的歷史,公元前218年,晉國發生內亂,晉鄂公逃至鄂邑(今鄉寧縣),鄂邑地處山區,就把尉村作為一個和山下平川地區溝通的樞紐,因而命名“鄂公堡”。到了唐朝,汾城、尉村一帶均為尉遲敬德的封邑,因此汾城、尉村兩地均曾用“敬德堡”或“鄂公堡”命名。大多數學者認為,尉村為唐初尉遲敬德的封邑,故名鄂公堡。據<<太平縣誌>>記載:尉遲封邑 在縣西北十五里尉村.相傳村以封邑名,故一名鄂公堡,蓋敬德封鄂國非楚之鄂也.晉有鄂侯,鄉寧為古鄂地,境內有鄂山鄂水,敬德食封千三百戶,又縣東五里有敬德飲馬處路.
尉村地處汾城鎮西北邊緣姑射山下與鄉寧縣相鄰,距汾城9公里,襄汾23公里,襄鄉公路經過其中,是襄汾縣數一數二大自然村,現有人口5300人,戶數1180戶,耕地面積5488畝,有尉、曹、賈、毛等姓。以農業為主,夏秋兩熟,盛產小麥和玉米;以採礦冶鐵為輔。每旬逢五、十為集日,為襄汾與鄉寧邊縣物資集散地。農曆三月十五和六月初六有一年一度傳統廟會,城鄉物資交流與戲曲演唱都十分火爆。村內有清代戲台,其規模為一縣之最。民俗以獨有的拉鼓車最受稱道,
山西襄汾縣的尉村又稱“鄂公堡”,作為春秋戰國時代晉鄂公的軍事駐地,曾是屯兵駐守的軍事堡壘。其古代官兵用於軍事訓練的戰車戰鼓,在漫漫歲月中漸漸演變成集鼓樂表演與體育競技為一體的團結合作、拼搏向上的一種集體賽事,成為當地特有的跑鼓車文化。
每年農曆三月中旬,村里都要舉行大型的鼓車廟會。村分為五院,各院都有自己的鼓車。各院鼓車上的圖飾和服裝各不相同。跑鼓車強調團隊協作,比賽時,鼓橫嵌在戰車上,車的後端有兩位樂手雷鼓掌握鼓車的節奏,車轅需要三個壯漢來駕:一位主舵手撐轅,兩位副舵手抱轅。鼓車一邊一根粗井繩,二三十餘名青壯年人分列兩邊拉梢繩,拖著鼓車風馳電掣而過。跑鼓車又是一個接力項目,比賽一旦開始,拉車的人一批下換下來,但鼓車始終不減速,直到追上對手為止。相傳道光年間尉村的兩對鼓車比賽,互不服輸,鼓車一直拉到洛陽白馬寺。有詩云:雙車爭雄去如蛟龍那年曾拉到洛陽白馬寺;一鼓作氣來似雷霆此日尤難忘大唐尉遲恭。
2009年2月尉村跑鼓車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激情豪放、彪悍野性的鼓車,穿越數千年時空,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存,將被新一代的尉村人賦予新的內涵
尉村跑鼓車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西省襄汾縣申報的“尉村跑鼓車”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