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風橋

窩風橋

窩風橋位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市西城區[北京市中心城區西部市轄區]白雲觀街白雲觀[北京市白雲觀]內,始建於明代,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是一座南北向的單孔石橋,橋長9.5米,寬3.2米,有四對望柱和三對鏤空寶瓶護欄,方池周圍有16根望柱及護欄。橋的下面是一個開挖出來的無水方池,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旱橋,名為“窩風橋”。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窩風橋在白雲觀山門內,橫跨在無水的方池中間。白雲白雲觀窩風橋觀位於西便門西南一公里,是北京著名的道教聖地。進入白雲觀山門有一座南北向的單孔石橋,名為窩風橋。

橋體結構

窩風橋窩風橋

橋身、橋面為葉青石所砌。橋欄採用精美的漢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橋下沒有滾滾的流水,也沒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旱橋,名為“窩風橋”。

1988年再次重修,並立重修石橋碑。橋下兩側各懸掛一枚古代銅錢模型,上有“銅響福兆”四字,錢眼內系一小銅鐘。人們向錢眼投擲銅錢(現今用鐵片代替),若是擊響銅鐘,則為大吉大利之兆。

窩風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5米,寬3.2米,有四對望柱和三對鏤空寶瓶護欄,方池周圍有16根望柱及護欄,望柱刻浮雲龍騰鳳舞紋。

這是一座特殊的橋。因為它不是架在河上或者水池之上。它的下面是一個開挖出來的無水方池。它完全是一座旱橋。

取名由來

一種稱橋名叫甘河橋,《白雲觀志稿》記:靈官殿其前為石樑,即甘河橋。溯(王)重陽甘河遇仙,全真可以開道也。

其一:相傳為記念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祖師而建。原來,王重陽祖師於金正隆四年(1159年),棄家外游,在甘河橋遇異人,授以修煉真訣,於是出家修道。後離開陝西,前往山東傳道度人,並創立了全真道。後世全真派教徒,于山門後修建“甘河(乾河)橋”以記念創教祖師,實屬情理之中。如陝西西安八仙宮內亦修有一石橋,名“遇仙橋”。

其二:由於北方風猛雨少,廟外原有座“甘雨橋”,當時人們便在觀內修建了這座石橋,取名“窩風橋”;兩座橋象徵風調雨順、時有和風細雨滋潤蒼生之意。

另有說法,王銘珍先生《為白雲觀窩風橋正名》一文中講:1931年日本人荒木測繪的“白雲觀平面圖”,圖上標明此橋名日“泮橋”,橋下日“泮池”。日本人小柳司氣太編寫、1934年發行的《白雲觀志》稱:“殿前有石池,謂之泮池,石橋架焉,謂之泮橋。”把窩風橋叫成“泮橋”,不過,人們還是用通俗叫法稱泮橋為“窩風橋”。

傳說故事

窩風橋窩風橋
關於窩風橋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傳說明代時,一名王姓僧人認為佛白雲觀窩風橋家道教不和,故借宮中太監之勢力,在白雲觀西側建一座寺廟,取名“西風寺”,想用“西風”驅散“白雲”。白雲觀的道士感到不妙,急想對策,就在山門後挖方池建石橋,池中無水,只為用橋洞抵禦西風,制煞西風,化“西風”保“白雲”,逢凶化吉。王和尚無奈只得改廟名,白雲觀從此香火更加旺盛。後來在窩風橋洞懸掛一枚大銅錢,方錢眼上掛一銅鐘,遊人以銅錢投擲之,打中銅鐘者,為大吉大利,民間稱之為“打金錢眼”,現在已經演變成一種民俗娛樂活動。

窩風橋的名稱就此傳開了。後來,白雲觀逐漸成了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座窩風橋也被巧妙地利用起來。在橋洞中懸掛一枚大大的銅錢,錢孔里又掛了個銅鐘。遊人可以用銅錢(現在用鐵片仿製的銅錢代替)瞄準銅鐘投擲。擊中銅鐘發出響聲象徵大吉大利,福星高照。民間稱為“打金錢眼”。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民俗娛樂活動了。尤其是到了春節廟會,這裡人山人海,遊人紛紛購買鐵銅錢,男女老幼排著長隊興致勃勃地“打金錢眼”,為廟會的一大景觀。

地方風俗

窩風橋下擲銅錢
窩風橋窩風橋
白雲觀“會神仙”這項節目,一直到清和民國還盛行,卻已經變為了廟會中的一種遊戲項目,邱道士讓位於趙公明,民俗色彩都被錢弄得有些光怪陸離。清時有竹枝詞:“才過元宵未數天,白雲觀里會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個個真人只要錢。”民國有竹枝詞:“白雲觀里會神仙,綠女紅男席地眠,我不求仙占吉利,窩風橋下擲銅錢。”後一首竹枝詞里所說的“窩風橋下擲銅錢”,是由此派生出來的白雲觀廟會另一種帶有民俗色彩的節目,叫做“打金錢眼”。窩風橋,是白雲觀里的一座石橋,如今重修,橋洞下懸掛一枚直徑三尺有餘的碩大銅錢,橋洞後蒲團上端坐一位鶴髮童顏閉目養神的老道士。所謂“打金錢眼”,就是用真錢在橋邊換幣處換來小銅錢,然後將小銅錢往那枚大銅錢中間方形的錢眼裡扔,如果小銅錢能夠從錢眼裡穿過,這一年便會過得順利安詳;如果再能夠擊中後面端坐的老道士身上,便是交上了好運,大吉大利。看當年玩過這個遊戲的劉葉秋老先生在他的老書《京華瑣話》里講,由於人站在橋上是往下面的橋洞擲錢,角度的關係,很少有人會能夠讓錢從錢眼裡穿過。只有小銅錢撞擊在大銅錢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平添了幾分春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