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空腸、迴腸憩室常為獲得性,與腹內壓增加有關。通常伴有小腸運動的改變,如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內臟病和神經病變,可導致小腸平滑肌萎縮和纖維化,從而使腸壁囊性擴張,從薄弱的肌層疝入黏膜下層。內臟神經病變引起小腸動力失調,致腸腔內高壓,在大血管進入肌層薄弱處疝入而產生憩室,有時造成麻痹性腸梗阻。
臨床表現
空腸、迴腸憩室還可引起盲襻綜合徵,而有吸收障礙,出現慢性腹瀉、脂肪性腹瀉、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等。
檢查
1.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檢查
小腸造影有較高的確診率。
2.核素顯像診斷
並發消化道出血病例可採用 Tc紅細胞顯像診斷。
3.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技術優良的血管造影檢查對大量出血病例很有價值。出血速度>0.5ml/min,滲到腸腔內對比劑清晰顯示出血部位,甚至直接顯示病變的性質。
4.纖維小腸鏡檢查
有作者推薦進行纖維小腸鏡檢查可對小腸內疾病進行直視觀察,有較高的確診率,該項技術的掌握專業性較強,有待更一步推廣使用。
診斷
本病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凡為60~80歲體弱老者,長時間存在消化功能紊亂表現,經常有胃腸脹氣、胃區隱痛或痙攣性疼痛,或合併腹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應想到本病的可能。上消化道氣鋇造影示小腸系膜側有圓形或卵圓形、邊緣整齊光滑的袋狀陰影,或較大的憩室腔內顯示氣體、液體和鋇劑的3層平面等特徵影像,可明確診斷。對消化道出血疑為本病者,核素檢查、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等可協助診斷。
治療
憩室很小或無症狀,不需治療。如合併有脂肪瀉或貧血,可先用維生素B及口服抗生素治療,如藥物無效或有憩室炎穿孔、出血、梗阻等合併症時,均需手術治療,切除憩室。如僅將憩室內翻,日後可發生腸套疊,現已很少採用。單發的小憩室可僅行憩室切除術,但手術時常需將憩室連同局部小腸一併切除。術中所見的憩室常比X線造影發現的多,如為多發憩室散在於小腸各部不可能廣泛切除時,則只能將含有大憩室的腸段切除,小的憩室不予處理。小腸切除50%,而迴腸末段和回盲瓣均保留,不致發生營養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