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稻地介紹
稻地鎮,為古灤州四大名鎮之一,現屬唐山市丰南區。春秋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金元時廣開稻田,"稻地"由此得名。明宣德年間,立鎮立集後,稻地店鋪林立,商業繁盛,形成一個大鄉鎮。如今,鎮內古建築因年代久遠及地震損毀均不可尋,惟有兩對清代石獅佇立橋頭,見證著古鎮的興衰沉浮……
古鎮情緣
到唐山的第一站便是稻地。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古鎮的表情便顯得有些肅穆。800多年前廣袤的稻田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惟有“稻地”這個名字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據傳,千餘年前,這裡是一塊極低洼的瀕海地區。史料記載,與它毗鄰的宋家營,原名送甲營,是當年唐太宗屯兵和貯藏盔甲兵器的地方。村西有一寺院,名為望海寺,登臨其上可見海浪翻滾。後因海水南移,這片低濕的窪地除了豐茂的水草,開始廣植稻田。元末由於戰亂,這一帶人口銳減,滿目荒涼。明立國後,明成祖朱棣下詔由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向北方大批移民,稻地的經濟又開始繁榮起來。
稻地的鼎盛,算起來大概在清中晚期。該鎮二村的邊順成回憶,幼時曾聽村里老人們說,當時稻地狀似一座城堡,幾個城門遙相對應,各條胡同內都有打更人遊走。大街兩側建築林立,氣勢恢弘,鎮內有文昌宮、火神廟等廟宇13座,每逢廟會,熱鬧非凡。“燒鍋”是當地人對釀酒作坊的俗稱。乾隆年間,已有燒鍋24家,每家20人左右,所產高粱酒甘冽清香,名震京師,成為當地聲名遠揚的特產。至清光緒三年,稻地已是名噪京東了。
稻地大街的飛檐斗拱和火神廟的人聲沸騰早已渺無蹤影,只留存在老輩人的記憶中。經歷了30年前的那場大災難,鎮中的古物已不剩下什麼了,但稻地人還是深以家鄉的悠久歷史為榮。93歲的張仰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土生土長的稻地人,對當地的歷史頗有研究。在西門外村的胡同口,我們被一位熱情的老漢引進一處農家小院。一位大姐迎出來,正是張仰民的女兒。挑簾進屋,老人家倚在炕上,聽清我們的來意,便盤腿坐了起來。大姐搬來一摞冊子,說是老人幾十年攢下的寶貝,多是老人整理並親自書寫的戲曲劇本、歷史傳說。書頁泛著黃,整齊的鋼筆字卻格外清晰。老人從中揀出一本給我,名為《稻地歷史沿革》,從“稻地地方之形成”、“居民的編制”、“土地人口”等幾部分對稻地鎮的歷史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從老人家裡出來,已近黃昏。按照老人的指引,我們又尋到了鎮南那座橫跨陡河的鐵橋。稻地大鐵橋始建於1901年,據說是我省最早的公路鐵橋。其實大鐵橋的修建,也得益於遊子對家鄉的關愛。鐵橋前身原為木橋,依靠稻地藥王廟的和尚化緣維修,橋身矮小,行走擁擠,稍有不慎就有掉入陡河的危險。當時任山海關橋樑廠廠長的留美學生王化奇是稻地人,回鄉探親時路過此橋,見行走不便,便起了修橋的念頭。回廠後,他多方籌措材料,找來好友擔任設計,並與稻地商會聯合,終於建成了這座造福鄉里的鐵橋。
歷經100多年的風雨,大鐵橋幾經修復,風貌已異於往昔。惟有分踞橋頭的兩對石獅,默默守候了百年,仍然是氣勢昂然。放學時分,橋上多了幾個孩子,他們跳著唱著,給暮靄中灰暗的大橋增添了許多亮色。記者不禁想起稻地中心國小編寫的一本小冊子,前言中這樣寫道:“稻地,我們可愛的家鄉。我們生於此,長於此,但你對她了解多少呢?當你用稚嫩的小手翻開這飄溢著翰墨清香的書頁時,你一定會感到她是那么親切,那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仿佛就在你的身邊,你幼小的心中一定會萌生一種深深的愛意……”此時此刻,這深情的文字仿佛從面前幾個孩子的口中飛出,在我耳邊飄散。而這“深深的愛意”,一定也在他們心中萌生了吧!
經濟建設
稻地鎮民風質樸,文化氣息濃郁,丰南區第二中學即坐落在該鎮。依託文化,地理優勢,稻地鎮經濟比較發達,擁有大小企業總計103家,從業人員近萬人。主要門類是機械製造、建材、冶金、輕工、化工等,並已逐步形成了機械製造、管材生產、電子線纜生產為主的非鋼產業基地態勢。其中有唐山神州機械有限公司、海豐線纜有限公司、新利達鋼管有限公司、新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新輝養殖有限公司、興豐飼料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主要產品有複合式乾法選煤成套設備、各種高低壓電纜、高低壓開關櫃等。其中複合式乾法選煤成套設備是唐山神州機械有限公司專利產品,榮獲第十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1998年煤炭部科技進步獎、首屆河北省優秀髮明獎等,並於2001年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推薦產品。2006年已遠銷國外部分地區,年創產值達到800萬美元。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8.2億元。稻地鎮做為農業大鎮,長期以來立足於“基地建設、特色富民、龍企帶動”三大工程,發揮科技促動的作用,形成了蔬菜、棉花、花生、蘿蔔等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效益化,真正鼓起了農民的錢袋。2006年全鎮共有糧田3.2萬畝,蔬菜占地面積1.82萬畝,糧食產量1.21萬噸,蔬菜產量達19.7萬噸,其中有1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生產曾受到農業部紅榜展示。同時,畜牧業也達到一定規模,建有總投資2800萬元的唐山現代畜牧養殖園區一個,並建有村級畜牧小區16個。2006年全鎮共出欄各種畜禽36.19萬頭只。截止到2006年底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30.18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國地稅收入)28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30元。
稻地鎮在“十一五”發展中,面對“圍繞三軸發展七鎮”和“打造濱海強區”的機遇,決心充分發揮自身開發潛力大,前景廣闊等各種優勢,積極培植和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努力打造新“城效型”生態鎮,掀開古鎮更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