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先後在《學習時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同舟共進》《人物》《中華兒女》《領導文萃》等媒體發表各類作品200餘篇,計200多萬字,作品被《報刊文摘》、《新華文摘》 《人民文摘》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搜狐、網易等媒體廣泛轉載。
作品
專著
出版《忘年之戀一李宗仁與胡友松》、《破殼與成長》、《共和國思想者》、《企業家論語》等多部專著。
文章
改革:三十五載再發力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中國改革和發展史上的新紀元。35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面臨一個重要節點,這就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召開在即。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標誌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5年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解決的是中國在行進道路上的疑難問題,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再添一把薪火。
盤點35年的改革開放,我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實現小康;我們還收穫了寶貴的精神財富:35年間,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懈探索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因此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時代潮流的中國道路。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一種社會制度的形成和確立,使我們終於有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終於有了條件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改革沒有坦途可走。35年的改革歷程也充分說明,改革開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從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方談話,從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再到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期間,每前進一步我們都備經艱辛。在困難面前我們並沒有望而卻步,而是以大無畏的創新精神,摸著石頭過河,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險阻,衝破了一個又一個藩籬,奪取了改革開放征程上的一個個新勝利。
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改革也就越來越進入了深水區。經過35年的改革之後,中國共產黨人今天又面臨一次新的“改革大考”。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已經深刻認識到改革形勢的緊迫性,表明了全面推進改革的決心和魄力。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在反腐敗鬥爭中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系列新舉措順潮流、得民心、見實效。中央的上述舉措,實質上就是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障礙。接下來的改革,就是要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關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突破體制、機制的利益堅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活力。2013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調研時強調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改革就是要革故鼎新,就是要擯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革除阻礙前進的舊體制,打破束縛發展的舊框框。每一次改革都會觸及一些原有體制、機制條件下的既得利益,但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發展與公正,最終惠及最廣大人民民眾。如果說,35年的改革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到了今天,改革已經到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要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等五個關係,這個“頂層設計”實質上就是要為改革“架橋”。因此,新一輪改革的總基調就是要處理好“五個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穩中向好。把握這個總基調,我們就可以架好橋,開好路,贏得這場新的“改革大考”。這正是:深化改革正當時,三十五載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