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國簡介
贛南是全國重點有色金屬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美譽。已發現礦產62種,其中有色金屬10種(鎢、錫、鉬、鉍、銅、鉛、鋅、銻、鎳、鈷),稀有金屬10種(鈮、鉭、稀土、鋰、鈹、鋯、鉿、鉫、銫、鈧),貴重金屬4種(金、銀、鉑、鈀),黑色金屬4種(鐵、錳、鈦、釩)、放射性金屬2種(鈾、釷),非金屬25種(鹽、螢石、滑石、透閃石、矽石、高嶺土、粘土、瓷土、膨潤土、水品、石墨、石棉、石膏、芝硝、重晶石、雲母、冰洲石、鉀長石、硫、磷、砷、碘、大理岩、石灰岩及白雲岩),燃料5種(煤、石..焰、泥炭、油頁岩、石油)。以上礦產中經勘查探明有工業儲量的為鎢、錫、稀土、鈮、鉭、鈹、鉬、鉍、鋰、鉫、鋯、鉿、鈧、銅、鋅、鐵、鈦、煤、岩鹽、螢石、硫、白雲岩、石灰岩等20餘種。全市有大小礦床80餘處,礦點1060餘處,礦化點80餘處。全市保有礦產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達3000多億元。境內發現的砷釔礦、黃釔鉭礦為我國首次發現的礦物。1983年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與礦物命名委員會審查通過並正式確認的贛南礦,為世界首次發現的新礦物。
全國稀土採礦證共103個,贛州擁有88個;近幾年,國家下達的中重稀土開採指標,70%以上分給了贛州。
贛州因此被譽為“稀土王國”。
稀土簡介
稀土一詞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名稱。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是從18世紀末葉開始陸續發現,當時人們常把不溶於水的固體氧化物稱為土。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狀態分離出來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為稀土(Rare Earth,簡稱RE或R)。
這些稀土元素的發現,從1794年芬蘭人加多林(J。Gadolin)分離出釔到1947年美國人馬林斯基(J。A。Marinsky)等製得鉕,歷時150多年。其中大部分稀土元素是歐洲的一些礦物學家、化學家、冶金學家等發現製取的。鉕是美國人馬林斯基、格蘭德寧(L。E。Glendenin)和科列爾(C。D。Coryell)用離子交換分離,在鈾裂變產物的稀土元素中獲得的。過去認為自然界中不存在鉕,直到1965年,芬蘭一家磷酸鹽工廠在處理磷灰石時發現了痕量的鉕。
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國,目前中國出口的稀土數量居全球之首
稀土作為許多重大武器系統的關鍵材料,美國幾乎都需從中國進口(某些程度上是戰略的儲備)。
稀土是中國最豐富的戰略資源,它是很多高精尖產業所必不可少原料,中國有不少戰略資源如鐵礦等貧乏,但稀土資源卻非常豐富。 在當前,資源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也是開發中國家維護自身權益,對抗大國強權的重要武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意味深長地說:“中東有石油,我們有稀土。”稀土是一組同時具有電、磁、光、以及生物等多種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 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材料,同時也對改造某些傳統產業, 如農業、化工、建材等起著重要作用。稀土用途廣泛, 可以使用稀土的功能材料種類繁多, 正在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高技術產業群, 有著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
現狀
贛州稀土銷售額位居全國第一 年收入近150億元
2010年,江西省贛州市稀土、鎢、氟鹽化工等優勢產業快速增長,全年稀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9.59億元,同比增長70.68%,占全國同行業的1/3,首次超越包頭市列全國同行業首位。
素有“稀土王國”美譽的江西贛州,是我國離子型稀土資源的主要分布區。據統計,我國稀土工業儲量約為5200萬噸,其中內蒙古白雲鄂博礦4350萬噸,但主要是價值相對較低的輕稀土元素。而真正為國防等尖端領域所必需的釔、鏑、鋱等中重稀土元素,我國的工業儲量僅為150萬噸,江西贛州就占到36%。目前,我國南方現已勘察發現稀土的區域包括江西、廣東、福建、廣西、湖南、四川、雲南等省,具有北輕南重的分布特點。這些省份共有104個採礦權證,其中89個在江西,88個集中在贛州地區。
據悉,2010年贛州市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90.93億元,同比增長21.01%,總量居全省第3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1.18億元,同比增長46.86%;實現利稅119億元,同比增長50.09%。鎢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4.12億元,同比增長47.5%,占全國同行業的1/3以上;氟鹽化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4.13%。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國土資源部2月份發布的2011年第1號檔案中,決定在江西贛州設立首批稀土國家規劃礦區。而首批11個稀土國家規劃礦區全設在江西贛州,總規劃礦區面積為2534平方千米,涉及贛州市轄區內的7個稀土主要生產縣。這一“規劃”為贛州捍衛“稀土王國”的稱號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贛州掌握稀土國際話語權夯實了基礎。
整合!整合!
年初至今,稀土在輿論的褒貶中起伏。亂采濫挖、污染浪費、分散經營、低價銷售、產能過剩等問題頻頻見諸報端,稀土資源亟待整合的呼聲此起彼伏。
江西贛州,這片3.94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曾經因為最早承載起中國革命而走進人們的記憶,如今因為稀土再次牽動起人們的神經。
據統計,我國稀土工業儲量約為5200萬噸,其中內蒙古白雲鄂博礦有4350萬噸,占我國儲量的83.7%,主要是價值相對較低的輕稀土元素。而真正在國防等尖端領域內所必要的釔、鏑、鋱等中重稀土元素,我國的工業儲量僅為150萬噸。而江西贛州一地,就占到其儲量的36%,是當之無愧的“稀土王國”。
贛州的稀土資源整合情況究竟如何?
“整合是必由之路”
“要拿到話語權,整合是必由之路,我們看準了這一點”,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下稱“贛縣紅金”)總經理劉豐志,投身稀土行業多年,業內人士評價,其對稀土市場的研判能力“極強”。他認準稀土行業的未來整合是大勢所趨。2008年,他開始與中國五礦合作。
無獨有偶,年過六旬的魏建中,也在2008年,將自己一手創辦的定南大華新材料資源有限公司(下稱“定南大華”)併入中國五礦,“我們加入五礦,就是想和這樣有實力、有責任的大型央企合作,為稀土產業做點事兒,憑什麼我們這么有優勢的資源,做起買賣來,還要看別人的眼色行事?”,魏建中邊說邊舞動著手臂,情緒有些激動。
劉豐志和魏建中都在稀土分離行業浸淫多年,對稀土行業分散經營、產能過剩、競相壓價等問題有切膚之痛。“雖然我們的企業在贛州乃至全國的稀土分離企業中都是頂尖的,但是單憑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扭轉整個行業的亂局。”
2008年11月,在國家有關部委和江西省政府及贛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五礦聯合贛縣紅金公司和定南大華公司,共同設立了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各占40%、30%、30%股權。一直以來,飽受產業集中度低、產能過剩等問題困擾的贛州稀土,整合嘗試邁出了第一步。
談到稀土整合,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康思路十分清晰,“考慮到目前稀土分離行業的過剩產能,我們的操作是在不擴大現有產能的基礎上,著力於整合原有企業。”
據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教授介紹,目前,我國擁有稀土冶煉分離企業100家。稀土分離能力保守估計已經達到17萬噸,實際可能超過20萬噸。而2009年稀土消費總量只有7.3萬噸,和產能還相距甚遠。
目前,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的稀土分離能力達到8600噸/年,加上中國五礦所屬的江鎢集團擁有的5000噸/年的分離能力,中國五礦合併擁有13600噸/年的稀土分離能力,占到中重稀土分離市場的四分之一。
隨著贛州稀土整合的推進,稀土價格開始理性回歸。贛縣紅金總工程師張善琦告訴記者,“今年的稀土價格是有了明顯的上漲,氧化鏑由去年的30多萬/噸,上漲到140萬/噸左右,其它稀土也普遍上漲,大概平均應該上漲了一倍以上。”
2010年8月,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稀土納入兼併重組的重點行業,擬通過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兼併重組來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2010年9月17日至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率領工信部調研組在贛州調研稀土產業時強調,在稀土冶煉分離環節要堅決制止重複建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提高產業集中度。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讓本以波瀾乍起的贛州稀土大局暗流涌動。各方力量瞅準時機,紛紛摩拳擦掌進軍贛州,甚至一些從未從事過稀土經營的企業,也想分得一杯羹。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稀土整合過程中,沒有科學合理的甄別準入機制,中重稀土領域勢必亂局再起。
治污、整合相互促進
雨後的贛南,雲淡天藍,紅土地上樹木蔥蘢,偶有鳥兒起落於林間,展示著南中國特有的景致。如果這裡沒有稀土,誰又會去猜想,或許遠處山中依舊是樹毀草枯,水污泥漫。
近年來,因稀土濫采濫挖所導致的環境污染以及稀土分離過程中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
今年國土部、工信部、環保部等部門相繼開始對稀土行業進行整頓。工信部目前正在制訂稀土的“三廢”排放標準,環保部的《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也即將出台。
業內人士樂觀分析,“環保成本”計入稀土價格,有助於改變稀土被“賤賣”的狀況。同時,“環保門檻”的提高,將使得稀土行業生產能力大幅減少,有利於稀土行業整合提速。
然而,一位稀土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說,目前全國90多家稀土分離企業中,有近八成環保都不達標。稀土污染治理政策,如果沒有鐵腕貫徹,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贛縣紅金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建立的環保廢水綜合處理站正在運行。劉豐志表示,紅金的污水排放指標已經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氨氮排放實現了15ppm以下,目前國內稀土冶煉分離企業都達到這個水準的並不多,而即將公布的《稀土污染物排放標準》計畫將污染物排放濃度門檻控制在50ppm以內。”
“如今我們和央企合作,就要拿出央企做事的樣子來,我們廠區涉及到的環境,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護它”魏建中站在環保設施前,略帶興奮的說,“我們做好廢水廢氣處理,不僅保護了環境,也有效回收了浪費的資源。”
據稀土行業專家王國珍介紹,目前國內年處理含稀土氧化物50%的精礦12-15萬噸,其中含釷240-300噸、氟0.8-1.1萬噸。但這些共生元素在生產中幾乎全部流失,不但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如以12萬噸稀土精礦來計算,每年流失釷達240噸,可供核電站運行7700小時、發電1.3萬億度。
隨著稀土資源上游整合的推進,稀土原礦價格水漲船高,許多稀土分離企業生存步履維艱,劉豐志告訴記者,“如果按照目前的稀土礦產品價格和稀土分離產品價格,大部分稀土分離廠都會虧損”,身處這種境地又何談環保投入?
“按照五礦的要求,我們下大力氣做好環保,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些環保設施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魏建中說,“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企業之間參差不齊,大家賣一樣的價錢,有的企業把環保這塊成本省掉了,這對那些做得好的企業不公平”。
“自己有優勢的資源,就要打造產業鏈”
“什麼都不談,來了就要先簽協定,這樣的買賣怎么做啊!”,一位稀土行業資深人士氣憤的告訴記者,國外的貿易代表剛到贛州就要和他見面,態度極為傲慢。
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的稀土套用水平有所提高,在永磁、發光、儲氫、催化等稀土新材料領域的套用量達3.8萬噸,占稀土套用總量的54.6%,再創歷史新高。然而,中國稀土學會的一會科研人員卻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的稀土資源套用仍與日、美等已開發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少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還處於跟蹤模仿狀態,目前稀土的很多專利技術,都不在中國。尤其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我們的速度根本趕不上日本。
國外貿易代表的傲慢態度可以理解了。“掌握不了先進的技術,做不了深加工,我們只能將自己的優質資源,拱手讓與別人”,浙江大學教授、稀土發光材料專家唐寅軒如是說。
65歲的唐寅軒,五個月前帶著自己的稀土三基色節能燈螢光粉專利技術隻身來到贛南。“杭州有家,有舒適的生活,但是沒有稀土啊”,唐寅軒半開玩笑的說。他的杭州大明螢光材料有限公司與五礦以及常熟江南螢光材料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五礦依路瑪稀土發光材料有限公司(下稱“依路瑪公司”),成為贛州稀土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
“五礦集團具有資金、分離技術和渠道上的優勢,而我們在稀土下游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管理上是強項,這種合作的戰略契合度是很高的”,唐寅軒指著廠區頗具江浙風格的小樓告訴記者,“這是我們投資建設專家樓,為了提升螢光粉生產技術,我們正在將原公司的研發機構向龍南轉移,今後這裡要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發光材料生產基地。”目前,依路瑪公司年產稀土三基色螢光粉4000噸,占到全國生產總量的50%以上。
2008年以來,贛州依託稀土資源優勢,已經形成了從稀土開採、分離、初加工到功能材料、終端產品,這樣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曾經歷與歐盟長達8年節能燈反傾銷戰的廈門東林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強,今年初與五礦合作成立了五礦東林照明(江西)有限公司(下稱“五礦東林”),並在贛州生產出了第一隻節能燈具。
聽說記者要到五礦東林採訪,身在廈門的賈強連夜坐火車趕回工廠。他是個有民族情結的人,面對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他是第一個出面應訴的中國節能燈企業家;面對歐司朗公司在德國搶注自己的“螢火蟲”商標,他奮起反擊,迫使對方妥協。
“稀土是我們的戰略資源,事關國家利益,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資源利用好”,賈強說,“東林電子是節能照明專家,五礦是礦業開發高手,我們兩家聯手打造一個從上游到下游的節能燈完整產業鏈,將帶來良好的效益。”
記者跟隨賈強進入節能燈生產車間,一體化的燈管塑形設備正在工作,生產線上的工人,正熟練的將螢光粉灌入已經做好塑形的燈管中,經過烘乾和電子元件組裝,一隻完整的燈具最後從包裝工人手中下線。這裡使用的螢光粉就是由依路瑪公司提供的。
目前,五礦東林已形成年生產3億隻稀土節能燈管的能力,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30億元,將成為江西省最大的節能燈企業。就在記者離開贛州時,賈強興奮的告訴記者,“明天,我們要簽下一個1億隻的訂單!”
從分離到生產發光材料、再到節能燈具製造,五礦已經通過整合在贛州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稀土產業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周中樞表示,“一直以來,我們的戰略是自己有優勢的資源,就要爭取打造完整的產業鏈。稀土作為中國的優勢資源,是我們打造完整產業鏈的上佳選擇。”
中國五礦已在贛州深耕細作七年,由於沒有掌握稀土資源,中國五礦從稀土分離環節作為業務切入點,正在不斷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未來我們要通過合理整合資源,把國外掌握的尖端技術引進國內來,把自己的資源優勢真正變成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周中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