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簡介
科索沃戰役是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省發生的兩次戰役。第一次戰役
簡介
第一次(1389年6月15日)是發生在 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雷貝楊諾維奇( Lazar Hrebeljanović)領導的巴爾幹聯軍和由蘇丹穆拉德一世統領的土耳其人之間的決定性戰役。最終塞爾維亞人戰敗,在五個世紀內都被奧斯曼帝國奴役。塞爾維亞人民至今仍在紀念這個戰役。戰爭經過
從14世紀後半期起,奧斯曼土耳其人開始向巴爾幹半島擴張。東南歐各族人民紛紛起來抗擊侵略者。1385年土耳其攻陷索非亞。由於強敵壓境,存亡危殆,分裂割據的塞爾維亞開始聯合。後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紛紛加入反土耳其聯盟。土耳其人在戰敗保加利亞之後,又調頭進攻塞爾維亞。兩軍在科索沃平原(黑鳥平原)相遇。蘇丹有24000-40000人,聯軍有12000-30000人。6月16日,傳奇勇士克比利奇(Milos Kobilic)在11名騎士的掩護下衝到蘇丹面前,用一把塗了毒藥的短劍成功地將他刺成致命傷。也有傳說他是冒充逃兵的身份接近的蘇丹。蘇丹遇刺後,聯軍乘機進攻,打退了土耳其人的一翼,取得初勝。此時蘇丹次子拜亞奇(Bayezid)回到中軍指揮。他先誘殺了其兄雅克布,確保了王位,然後重整旗鼓,展開反攻。關鍵時候,塞爾維亞大公的女婿,統領5000-10000之眾的科索沃公爵布朗科維奇(Vuk Branković)率部撤離戰場。傳統認為,此人覬覦塞爾維亞大公之位已久,此舉旨在保存實力,坐收漁翁之利。現代史學家大多認為,布朗科維奇發現本方露出敗像後,想儘量減少損失才率部撤退。無論如何,聯軍陣勢隨之大亂,大公陣前被俘,塞爾維亞人大敗,貴族菁英被屠戮殆盡。
關鍵人物的下落
拜亞奇:經此一役成名,獲得“雷霆”的稱號。1402年,他在安卡拉與“跛子”帖木兒的決戰中戰敗被俘,被關在籠子裡,最終撞欄桿自盡而死。拉扎爾:被處決於穆拉德臨終的床前,享年60歲。他的兒子史蒂芬(Stefan Lazarević)向拜亞奇稱臣納貢,被任命為新的塞爾維亞大公。女兒則成為拜亞奇的妃子。
克比利奇:史詩中吟唱到,事成之後英雄三度翻身上馬,但最終還是被砍翻在地。也有人說他跨上戰馬成功逃脫。 布朗科維奇:逃回老家後,也於1392年不得不臣服於拜亞奇。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拜亞奇要求布朗科維奇從軍抵抗,遭到拒絕。1396年尼克波利斯一役,十字軍全軍覆滅。拜亞奇乘勝攻滅布朗科維奇,將他的土地分給非常聽話的史蒂芬。布朗科維奇最終病死在土耳其人的監獄裡。
第二次戰役
(1448年10月17~20日)是在土耳其人和匈牙利-瓦拉幾亞聯軍之間進行的,該戰役終止了基督教十字軍想把巴爾幹人從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最後一次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