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備課即設計。通俗地講,設計就是按一定的“計”來設立有關項目和有關程式。這個過程,就是研究。在這裡,“課”就是教學,“備”就是研究,因此所謂“備課”就是“ 研究教學”。與一般的教學研究不同的是,它不是研究整個教學過程,它是研究一堂具體的課如何上,著眼於“如何行動”。因此更準確地說,備課就是研究如何行動。
功能改造
備課的功能改造與教學的改革相關。傳統教學是執行教案設計的步驟。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是備課的執行過程,而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再是教學方案設計記錄,而是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指導思想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持。換一句話說,備課對教學來說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 “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傳統的備課是為教學提供一個藍圖,那么,新課程背景下,備課是為教學提供確定藍圖的依據。簡明地說,過去,備課是教學的腳本;現在,它應該是研究的記錄。
大調整
備課需要從“教學方案”的層次退到為設計方案作準備的層次上來,這一變化首先要體現在備課內容上。備課備什麼?過去,教師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這三大塊內容都屬於“教學方案”的內容,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備課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有這種情況:課堂里出現了與教師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里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原有的備課內容的情況,只能有這兩種選擇。
備課的功能得到了改造,內容也必須改造。改造的方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可能性都應該納入到備課的範圍里來;第二,是更重要的,教師也許可以不提出具體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過程方法,但必須對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對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過程方法的基本原則有深刻的把握。這兩個方面,都包含了豐富的研究性因素,屬於“研究性備課”。在這種研究性備課的情況下,課堂里出現任何情況,教師都可以根據我們在課前的研究靈活應對。
呈現方式
目前備課的形式主要是“教案”。這是從“教”的角度來呈現備課內容的。實際上,備課並不只有這一種形式,還有所謂“學案式備課”,這是從“學”的角度來呈現備課內容的,它的格式是: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材料,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其克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等。還有所謂“材料式備課”,就是從為教學準備充分的材料的角度來備課,包括背景材料、文本材料、研究材料、教學材料,教師對材料爛熟於心,在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協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教學的基本過程也就在這種“協商”中明確或形成。還有所謂“研究式備課”,教師從“ 研究”的角度來把握文本,從“研究”的角度來考察教學的基本原則。備課就是對這一系列研究過程和成果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