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備課

如何備課

《如何備課》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才欣 、韓艷梅。

內容簡介

《如何備課》講述了:備課是教師最基本的教研工作,備課能力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業務能力,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是,在知識轉型和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課程全面推出後的今天,教師的這個能力遭遇到了時代的挑戰,如何備課變成了一個新的研究命題。為適應新課程的全面推廣,上海曾經進行過抽樣調研,發現學校在日常教研活動中所占時間較多的前三個選項分別是:說課、聽課和評課;討論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材分析。這三個選項都與課堂教學實際問題有著直接關係。而後三個選項依次是:學習課改方案與課程標準、教學設計、例行備課。這三項活動是為了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做準備的。調研報告說“討論日常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和“教學設計”,在教研活動中安排得較多,但是效果與教師的需求之間還有一定差距。同時,“教材分析”的時間占用比與教師的需求程度有差距,而且滿意程度也相對低。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如何“吃透”教材,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是很重要的,與課堂教學有著密切關係。“例行備課”、“統一進度”、“考試分析”和“上情下達”在教研活動中占一定的時間量,開展狀況是教師比較滿意,但需求程度卻相對低下。此外,教師對“專題研討”、“課題研究”和“命題研究”也有一定需求,但是這三者在教研活動中安排的時間比較少。有的教師談到“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在學校教研活動中所占時間很少,但是一旦安排和組織了,教師參與了,就會有所收穫,也會比較滿意。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介紹:
祝智庭,我國教育技術界的著名專家,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網路教育學院院長,同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兼職教授及“教育信息與技術985平台”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兼職教授,還擔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專家、UNESCO一ECNU中心副主任與首席專家、國際標準組織ISO/IEC JTCLSC36委員會工作組聯席、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套用學會(GCSCE)理事、國際學刊JCAL、IJLT、FPED、GCJCE編委等職務。祝智庭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教育技術理論、網路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中國小信息化教育、知識管理技術、技術哲學等,近十年已完成或在研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際合作課題30餘項,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和教材20餘本,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 00餘篇。
閆寒冰,教育技術學博士,副研究員,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網路教育學院院長助理,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項目專家組核心成員。她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遠程培訓,網路教育質量管理、遠程教學設計等。近年來,閆寒冰博士出版了專著《學習過程設計》以及《信息化教學設計——量規實用工具》,並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已完成或在研課題10餘項。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在新課程背景下——重新認識備課
1.1 備課的重要意義
1.2 指導備課的主要理論
1.3 備課與教學設計
1.4 改進備課的幾個基本視角
1.5 有效備課的原則與基礎
1.6 針對教學環節的基本備課要求
1.7 創新備課活動的形式
第2章 備課的研究領域——關注教學基本要素
2.1 解讀課程標準
2.2 分析教學內容
2.3 研究課程資源
2.4 剖析學生基礎
2.5 了解教學環境
2.6 認識教師自我
第3章 備課的工作流程——明晰基本教學環節
3.1 教學目標的制訂
3.2 教學內容的處理
3.3 教學流程的設計
3.4 教學方法的選擇
3.5 教學媒體的選擇套用
3.6 作業與練習的設計
第4章 在繼承中創新——改進備課的策略
4.1 資源借鑑策略
4.2 系統備課策略
4.3 預設與生成策略
4.4 同課異構備課策略
4.5 反思性備課策略
4.6 備課策略使用注意點
第5章 不同方式的組合——備課形式與要求
5.1 常規教學下的備課形式與要求
5.2 專題教育課程的備課形式與要求
5.3 開放背景下的備課形式與要求
第6章 備課的主要成果——教案及其分析
6.1 教案的主要內容
6.2 教案的基本形式
6.3 多媒體技術支持的教案
6.4 板書設計的藝術
6.5 “學案”設計
第7章 教學反思——保障不斷改進的“課後備課”
7.1 教學反思的動因與類型
7.2 教學反思的內容
7.3 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與策略
7.4 對教學反思的反思
7.5 課後備課與教學有效性
第8章 建立持續改進的機制——備課質量的評價
8.1 備課質量評價的意義與原則
8.2 備課評價的指標與標準
8.3 備課的基本評價內容
8.4 備課的評價方法與模式
8.5 備課質量評價工具的設計
8.6 備課評價的結果分析和資源利用
第9章 “以人為本”——備課與教師專業發展
9.1 改進備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課題
9.2 備課改進與教師有層次的專業發展
9.3 教師的群體發展與備課的改進機制
學科備課分論
分論導言——改進各學科備課的若干建議
各學習領域學科備課指南
語言文學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中國小語文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國小英語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數學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中國小數學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社會人文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歷史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地理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社會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自然科學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國小自然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物理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化學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生命科學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科學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藝術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中國小音樂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國小美術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中學藝術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體育與健身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中國小體育與健身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技術學習領域備課指南
信息科學技術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勞動技術(通用技術)學科
備課要求
單元分析示例
教學設計借鑑
幼兒教育備課指南
備課總述
主要問題
基本建議
生活活動
課程特點
備課要求
課例分析
案例借鑑
學習活動
課程特點
備課要求
課例分析
案例借鑑
遊戲活動
課程特點
備課要點
課例分析
運動
課程特點
備課要求
課例分析
案例借鑑
後記
參考文獻

後記

當我接到出版社的這個任務,需要編寫一本關於如何備課的系統論著的時候,是有點忐忑的。因為備課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是所有教師都有的切身體驗,儘管我也知曉當前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感到備課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變化,有許多不適應的問題,但真正要較系統地闡述怎么備課才是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讓教師們感到看了以後確實有點啟發,這實在還是一件很難的事。
事實上,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備課的改進確是需要探索的。有一份調查報告告訴我們①,有62.8%的教師認為,新課程相對來說,在備課中的最主要的困難體現在三維目標的整合上;有51.4%的教師認為,在備課中最需要獲得幫助的是分析教材,其次是解讀課程標準、處理教學過程、了解學生需求、設計作業;有62.6%的教師認為對備課幫助最大的是教參,接下來依次為各級公開課、校外網路資源、相關教輔書籍、備課組活動、市區教研培訓活動、教研員。總體看來,大多數教師(占86.2%)認為集體備課效果很好或較好,認為無效或較低的僅占調查對象的2.5%。進一步分析發現,職稱越低、教齡越短的教師認為集體備課的效果越好。這個報告反映,教師有很多的無奈,包括教材問題、教參問題、備課管理問題等,這些因素客觀上增加了教師備課的工作量,增加了備課的難度,影響到備課質量。同時,教師個人的學科素養、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敬業精神等都是影響備課質量的內部因素。比如新課程改革要求提出,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能夠在備課中查閱、利用哪些課程資源,直接決定了學生會學習到什麼。
由此可見,出一本關於改進備課的教師教學參考書是必要的。但對如何編寫,是需要研究的。可喜的是,其基礎條件很好,所以編寫的過程總體上比較順暢。
首先是叢書主編祝智庭教授、閏寒冰副研究員對本書的指導,華東師大出版社周志鳳編輯又讓我們參考已先出版的《如何說課》一書,使本書的基本結構有了一個參照點。根據諸位專家的有關建議,我們基本擬定了本書的編寫體例和結構思路。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部分,分為九章,從備課的概念到改進備課的意義、目標、思路、措施、成果、評價,直至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下篇為各學習領域分論部分,對照新課程方案關於學科組合的新思想,提出備課的改進意見,有合有分地闡述相關的備課要求、課例分析和案例借鑑。其中還包括了幼稚園課程的備課指南。上篇以章為單位,比較原則地提出要求;下篇以學科指南的形式撰寫,更具有針對性。

序言

教師在所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作用毋庸置疑。正因為如此,各種各樣旨在提升教師素質的教育理論、教師培養(培訓)項目不斷地被擺到中國小教師面前,令人感到頗有“地毯式轟炸”之勢。然而有許多事實證明,如此那般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不堪教學壓力的一線教師,又多了一重“消化”理念、知識的壓力。即使教師們有心學習、追求發展,但外在的知識、理念卻總讓他們感到無法親近,付諸實踐更顯困難。終於,在反思這樣一種尷尬狀況的過程中,教師教育界逐漸意識到,教師教育的基本方向需要改變:從以傳輸新知識、新理念為主向著力培養教師的實踐智慧傾斜。
對於一線中國小教師而言,這應該是一種福音。然而,難題又接踵而至:實踐智慧如何培養?如果我們沿襲原來的教學習性,僅僅告訴老師實踐智慧的重要性、實踐智慧的概念、原則等一堆關於實踐智慧的“理論”,那么我們依然沒有走出“知識傳輸”的怪圈,對教師成長的幫助也許還將收效甚微。更何況,當代教師已不習慣於“應該如此如此”的對話方式。因此,如何促進教師關於實踐智慧的思考,而不是以“先知先覺”的姿態為他們提供一大堆應然性的理論,是幫助教師理解和發展實踐智慧的關鍵所在。
教育理論研究者、教師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作為空間究竟在哪裡?可能需要重視這樣兩個層面:首先,豐富關注點,即在深化理論研究的同時,直面現實,深入教育實踐,發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其次,推敲表達方式,以一線教師易於接受的話語系統,呈現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方式,展示理論對實踐的啟發和實踐對理論的印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