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麥角病

禾草麥角病

禾草麥角病是多種禾本科作物及牧草的重要病害。此病不僅使牧草種子減產,而且所產生的菌核(麥角)含有多種具劇毒的生物鹼。人、畜食入相當數量後,重者可以急性死亡,輕者引起流涎、麻痹、昏睡、四肢及耳殼木乃伊化乾枯脫落。

病害症狀

禾草麥角病,症狀表現在麥角菌只侵染禾本科花器,罹病小花初期分泌淡黃色蜜狀甜味液體,稱為“蜜露”,內含大量麥角菌的分生孢子。許多種昆蟲採食“蜜露”後體表攜帶其分生孢子代為傳播,飛濺的雨點、水滴也可以傳播病菌,故田間常成片地發生病穗。病粒內的菌絲體常發育成堅硬的紫黑色菌核,呈角狀突出於穎片之外,故稱“麥角”。有些禾本科的花期短,種子成熟早,不常產生麥角,只有“蜜露”階段。田間診斷時應選擇潮濕的清晨或陰霾天氣進行。此時,“蜜露”明顯易見,乾燥後只呈蜜黃色薄膜粘附於穗表,不易識別。

病害病原

禾草麥角病禾草麥角病

麥角菌(Clavicepspurpurea(Fr.)Tul.),屬於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此屬的其它一些種如雀稗麥角菌(ClavicepspaspaliStev·etHall)的麥角也具劇毒,可使畜禽食後中毒。“蜜露”內無性階段的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5-6微米×2.5-3微米。病原菌的菌核呈香蕉形、柱狀,表層紫黑色,內部白色,質地堅硬,大小因寄主而異,如無芒雀麥、看麥娘、虉草、紫羊茅上的麥角長約2-11毫米,無芒雀麥的可長達15毫米,黑麥的麥角長10-13毫米,早熟禾的麥角少有超過3毫米的。一個病穗可產生幾個或幾十個麥角。無芒雀麥上曾有報導,在一個病穗上產生109個麥角,使大多數花器不能產生種子。麥角成熟後落入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出1-60個肉色有柄子座。子座球形,上有許多乳頭狀突起,即子囊殼的孔口,子囊殼埋生於子座表皮組織內,燒瓶狀,內有若干個細長棒狀的子囊,子囊殼大小150-175微米×200-250微米。子囊透明無色,細長棒狀,稍彎曲,大小約為4微米×100-125微米,有側絲,子囊內含8個絲狀孢子,後期有分隔,大小約0.6-0.7微米×50-76微米。子座產生5-7天后子囊殼成熟,空氣相對濕度為76-78%以上時,子囊孢子可以強有力發射出來,也有時隨粘性物質排出。發射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粘液中的分生孢子借飛濺的水滴和昆蟲傳播到其它小花上。

寄主範圍

麥角病可以侵染70多屬400餘種禾本科植物。重要的屬有:冰草屬、剪股穎屬、看麥娘屬、燕麥屬、野牛草屬、燕麥屬、雀麥屬、拂子茅屬、鴨茅屬、披鹼草屬、羊茅屬、洽草屬蝟草屬、黑麥草屬、虉草屬、黍屬、貓尾草屬、蘆葦屬、甜茅屬、絨毛草屬、早熟禾屬、鹼茅屬、狗尾草屬、細坦麥屬、黑麥屬、針茅屬、小麥屬、結縷草屬。據報導麥角菌有寄主專化性。

發生規律

禾草麥角病禾草麥角病

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的種子間越冬。翌年空氣濕度達到80-93%,土壤含水量在35%以上,土溫10℃以上時,麥角開始萌發產生子座,子座產生5-7天后子囊殼成熟。雨後晴暖有風的條件有利於子囊孢子發射。冷涼潮濕的氣候條件有利於麥角病發生。氣候乾旱但有灌溉條件並有樹木蔭蔽的草地,也常觀察到麥角病嚴重發生。花期長或花期多值雨季的禾草,此病發生較重。封閉式開花或自花授粉的種類很少感染。小花一旦受精,病原菌就不能侵染。若是幾種花期不同而又有一定程度重疊的禾本科植物生長在毗鄰地區,互為侵染源時,後開花的種類常發病嚴重。分生孢子是此病田間蔓延的憑藉。菌核(麥角)混雜在種子之間時,造成遠距離傳播。麥角在室溫下貯存2年,則喪失萌發力,在寒冷且乾燥的條件下,生活力可保持更長。

病害危害

麥角病是多種禾本科作物及牧草的重要病害。此病不僅使牧草種子減產(子房變為菌核),而且所產生的菌核(麥角)含有多種具劇毒的生物鹼。人、畜食入相當數量後,重者可以急性死亡(歐洲、前蘇聯等地屢有這方面的記載),輕者引起流涎、麻痹、昏睡、四肢及耳殼木乃伊化乾枯脫落。母畜中止懷胎而流產,畜禽的產奶和產蛋量急劇下降。國外也曾報導,染上麥角病的病穗上產生的甜味粘液(俗稱“蜜露”),當蜜蜂食後,可引起中毒以致過冬期間造成大量死亡。其所釀的蜜對人體的健康也有影響。但麥角中所含的有效成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是引產和產後止血的重要藥物,在醫學上有相當藥用價值。

分布範圍

分布遍及各大洲。在我國分布也很廣泛,三北地區的草原畜牧地區屢有報導。

防治方法

禾草麥角病禾草麥角病

1.播種清潔種子。應對種子進行產地檢疫及播種前實驗室檢驗,杜絕播種摻雜麥角的種子。既或本地已有麥角病,也可能因引入新的病原菌小種而嚴重化。所播種子最好在室溫下存貯2年以上。

2.選擇適宜的種植地。低洼、易澇,土壤酸性,陰坡及林木蔭蔽處,麥角病容易流行。

3.選種抗病或避病類型。不同種屬的禾本科植物對麥角病的敏感性不同,其開花習性和時期也不相同。可表現為同一條件下發病率有顯著差異,如劉若、馬振宇(1986)在甘肅榆中縣北山觀察,在同一塊引種地內,西伯利亞冰草(Agropyronsibiricum)、沙生冰草(A.desertorum)、河邊冰草(A.riparium)、俄羅斯濱麥(Elymusjunceus)和“匍匐”紫羊茅(Festucarubra“Creeping”)的穗發病率高達53.8%-100%,而肥披鹼草(Elymusexcelsus)、賴草(Aneurolepidiumdasystachys)和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的穗發病率僅為5.5%-7.8%。說明可以選擇當地發病率低的抗病或避病種類種植,以防治此病蔓延。

4.合理配置草種。在同一地區,不種植花期前後銜接的感病的禾本科草和作物。

5.倒茬。連年嚴重發生麥角病的草地應當翻耕,改種非寄主植物,重病草地不宜收種。

6.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可以增加寄主抗病力。過多施用速效氮肥可提高發病力。

7.藥物防治。據報導,疊氮化鈉、粉銹寧和尿素可以抑制麥角萌發。但在大面積草地上施用未必經濟可行。

8.消滅菌源。及時刈割或用除銹劑消滅草地中及其附近生長的野生寄主(如醉馬草等),以減少侵染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