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來由
禹門,又名龍門,在城區以北30公里處,黃河到此處,出峽谷由北向南,直瀉而下,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傳謂唯“神龍”可越,故名龍門。據《三才圖會》記載:夏禹定為龍門,亦日禹門渡。河流至此,寬約百步,兩山對峙,河沖其中,夾岸斷壁,狀近斧鑿。傳說係為夏禹所開,河中有禹門陵,浮出水面,狀似河灘,洪水衝擊不能淹。流傳系禹鑿龍門石,石塊堆積河中,年久凝成。據《水經注》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懷念禹的功德,稱為禹門。地名
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龍門的別稱,相傳為夏禹所鑿。境內有著名的禹門口在山西河津縣城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谷中。禹門原為龍門,據《水經注》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懷念禹的功德,稱為禹門。因地當古時秦晉交通渡口,遂稱禹門口。黃河經山崖峽谷衝出龍門,聲震山野,古人贊為“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龍門鐫跡,有似鬼斧神工。山上原有禹王廟,已毀。解放後建有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並列橫跨黃河上空,行人車輛通行無阻。河上帆影點點,三橋飛虹並馳,十分壯觀。
七言絕句
明詩人薛瑄被罷官後,多次同好友登龍門,寫有著名的散文《游龍門記》。這首絕句寫出了龍門磅礴的氣勢和雄偉的景色,又從"咫尺風雷"中憂慮國家的政治變動,不失為一首詠龍門的絕唱。禹 門
薛瑄
連山忽斷禹門開①,
中有黃河滾滾來。
更欲登臨窮勝景②,
卻愁咫尺會風雷③
薛瑄(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河津(今山西河津)人,著名理學家。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後擢御史。曾在河汾和朱熹講過學的白鹿洞講學,被呼為"薛夫子"。官至禮部右侍郎,入閣參與機務。他的詩自然流暢,清雋俊逸。有《薛文清公文集》二十四卷。
注釋:① 這句說,連綿起伏的龍門山忽然中斷,禹門豁然敞開。
② 窮勝景:飽覽這雄偉、壯麗的景色。
③ 咫尺:喻距離很近。風雷:喻水勢浩大如風雷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