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陝西中間的黃河,古人稱作西河。禹鑿龍門是為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個時代,就當時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水平,開鑿龍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跡傳至後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與治水有關的事都記到大禹的名下。歷史背景
鯀,一個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並沒有因為鯀的死而退卻。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經過考察,舉薦鯀的兒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
禹帶領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對水勢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採用疏導的方法對江、淮、河、漢等進行治理。同時,令民眾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傳說禹的足跡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其中,禹鑿龍門更是世代相傳的經典故事。
開鑿龍門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傳說禹開鑿的龍門有兩個:一說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的龍門山,一說禹鑿的龍門就是洛陽之南的龍門山。
關於洛陽龍門為大禹所開鑿的記載較多。洛陽龍門,又稱伊闕。《水經注》說:“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漢書·溝洫志》也說:“昔大禹治水,山陵擋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
洛陽龍門山為名副其實的石山,在堅硬的石山上開鑿龍門,是否是操用簡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為呢?這一點,今人有不少的異議。但《水經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和《漢書》的作者、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的記載決非憑空想像。至少可以認為大禹在這個地方確實疏導過水勢,修整過河道。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寫《左傳》,離大禹治水的時代並不遙遠。《左傳》上記載了一段劉定公在洛陽發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顯然,春秋時期人們對大禹開鑿龍門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禹鑿龍門、辟伊闕寫下了數不清的讚美詩。唐代詩人成萼在《登聖善寺閣望龍門》詩中云:“高閣聊登望,遙分禹鑿門。”另一位唐代詩人劉滄也有“城連伊水禹門近”的詩句。宋代寓居洛陽的大歷史學家司馬光留下“鑿龍山斷開天闕,導洛波回載羽觴”的名句。明清時期,“龍門山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首,人們在讚美龍門風光的同時,更是讚美大禹的神功,如明代詩人呂維祺在以“龍門山色”為題的詩篇中,就曾發出“萬世神功禹削鑿”的感嘆!
也許大禹治水的傳說有一個逐步誇大、神化的過程,最初大禹治水的傳說集中在夏人活動的中心伊洛地區,但由於黃河大於伊水,伊水的傳說就被挪到了黃河,黃河中的峽谷也得到了龍門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