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辛鎮遺址

禮辛鎮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半山文化類型遺存。位於甘谷縣禮辛鄉禮辛鎮村。其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東臨雙廟溝,西至籮卜溝約800米,南自太平山下二台地上,北到禮辛鎮村邊約200米。總面積:16萬平方米。 遺址負山臨水,地勢開闊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其文化堆積厚達1--3米。 斷崖、地面暴露有灰層、灰坑、燒土等遺物。出土器物有:彩陶罐、彩陶盆、陶鬲等。 禮辛鎮位於甘肅省甘谷縣城西北四十公里處的清溪河南岸,為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地理位置

禮辛鎮位於甘肅省甘谷縣城西北四十公里處的清溪河南岸,為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

禮辛為久負盛名的文風之地,本土李榮先生口述,冀城雒濟民先生撰寫,贊道:“禮讓是遠古遺風,窮源溯低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既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又有本土李正德先生贊道:“兩山南北美,東西一川長。人文五千歲,稼穡畫粥忙。”其地處南北兩山相夾的一條狹長平原之間,清溪河從黃土高原谷地澀行東去,滋潤了一川,使得兩岸菜地似錦,稻田縱橫,楊柳蔥鬱,花木爭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塊綠洲。

鎮內分布有上、中、下三座土城堡。在清溪如帶的河川貫通有甘禮公路,帶動著一方的經濟與外界的交流。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選擇了這塊美麗的土地,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文明,而且代代相傳,給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寶藏,禮辛鎮遺址於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心在鎮東南的雙廟川及南莊一帶,面積約16萬平方米。

悠久歷史

禮辛鎮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悠久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7000年前。屬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

禮辛鎮遺址禮辛鎮遺址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蠅池仰韶村而得名,文化分布很廣,延續時間又很長,仰韶文化時期處於母系氏族繁榮階段,因而出現了聚族而居現象。)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在1923年首次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禮辛鎮遺址是石嶺下與馬家窯類型的過渡期,該遺址與1962年新發現的甘肅武山石嶺下村的石嶺下遺址有所相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出土文物

禮辛鎮遺址出土的遺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為主。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以磨製的

石器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常見的有石斧、鋤、錛、鏟、鑿、穿孔石刀(也有陶骨片磨製刀)、磨盤、磨棒、紡輪(石質和陶質)鏃(多見骨制)、石戈、石環(陶製為多)、研磨器、刨光器和石彈丸等。從石料來源分析,有一部分為當地的石料,有一種為硬黑色石,產地不明,有兩種分析:一是岷縣至卓尼縣境內的洮河峽谷地段的洮硯石材;二是武山鴛鴦玉石。骨器:常見針、錐、管狀器,紡輪具,骨笄、角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