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指數

福祉指數,包括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共四個方面。其中涵蓋收入與消費、收入分配、健康狀況、環境治理、環境滿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潔、司法公正等)、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44項指標,這與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增長相比,顯然突出了民生的位置。所謂福祉,也就是幸福、利益、福利,這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也是一種感受。也因此,“福祉指數”裡面主觀指標多達15項,據稱“這一設定是為了能夠對客觀情況和主觀情況都有所反映。”這對於防止出現類似GDP飆車式的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無疑至關重要。

背景

小康社會重在以人為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均需要提升。但是現在使用的GDP核算體系所能見證的,只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無論從收入方還是支出方都無法顯示生活質量指標,既不能反映經濟科學發展的程度,也難以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實福利程度。於是,探索一套科學規範的評價核算體系成了全國人大代表吳曉靈關注的話題。

吳曉靈介紹,目前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政府評價體系,是基於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型經濟成長模式,過分追求GDP發展,為經濟發展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有必要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構建一套科學、規範的政府評價指標體系。

據她透露,目前,全國人大財經委已經建立了項目研究專家團隊。成員來自環保部、統計局、國家質監局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

根據以往全國人大財經委的多個政策調研課題被相關部委採納的經驗,福祉指數項目研究一旦成熟,有望被納入“十二五”規劃,成為一個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而項目研究團隊也在致力於推動這一指數被納入“十二五”規劃,同時建議組織人事部門能將此指標納入幹部考核體系。

指標體系

福祉指數,包括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共四個方面。其中涵蓋收入與消費、收入分配、健康狀況、環境治理、環境滿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潔、司法公正等)、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44項指標,裡面有15項主觀指標。 

如何評價

因為對於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實際上,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裡的市民,從收入頗豐的白領,到下崗失業的低保戶,也有不同的幸福要求,又因為各項物化的指標可以取平均值,幸福的感受卻不能平均,因此,“福祉指數”,尤其需要注重各個居民個體的感受,並不是一個增長速度就能涵蓋的。

也因此,“福祉指數”評價體系之下的政府工作,既需要從巨觀著眼,又要從微觀入手,既寄希望於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又必須注重關乎民生的每個細節。這於官員,理所當然地提出了更高的執政施政要求。“福祉指數”無疑令人期待。

當然,如果沒有一定的壓力,福祉指數,不可能成為官員們的自覺追求,也不可能形成合力,最後只能成為紙上談兵。因此,在致力於推動這一指數被納入“十二五”規劃的同時,還將“建議組織人事部門能將此指標納入幹部考核體系”。顯然,只有與官員的績效掛鈎,這一科學、規範的政府評價指標體系,才有望產生相應的激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