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簡介
1952年,閩劇老藝人余紅惠來團,接著林翠惠、何賽卿、張秀珍、張秀英等人,也陸續加入劇團,演員陣容大為改觀。1953年春節,劇團首次赴閩北演出,曾在建甌縣首演《棠棣之花》,接著演出《白梨花》、《彩霞樓》等劇目,歷時三個多月,賣座良好,收入達三萬餘元,為劇團基本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當時浙江省晨光越劇團在建甌縣演出,由於經濟困難無法返浙,劇團將日夜場收入的五百八十餘元,全部贈給晨光越劇團作為返浙路費。1953年4月,南平失火,為了救濟災民,劇團曾在南平義演一場,將收入的三百餘元,獻給南平救災委員會。劇團回福清後,還舉行抗美援朝義演。1954年,排演余紅惠、趙時昌回憶口述的傳統劇目《煉印》(原名《雙巡按》)、《取象膽》、《牧羊子》、《浪子卷席》、《雙盤答》等,參加閩侯專區戲曲匯演。《煉印》被選調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接著余紅惠參加由省組織的閩劇代表隊赴上海參加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劇團成就
1958年.改名福清縣閩劇團,並吸收部分閩劇演員,成立福清閩劇二團,兼演詞明戲。1959年,為挽救瀕臨滅絕的詞明戲,二團曾排演詞明戲傳統劇目《殺鬼魂》、《夜會》等,參加福建省第三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福建省文化局獎給“詞明戲枯木逢春,百花園增添一色”的錦旗一面。1964年9月以後,劇團停演古裝戲,上演現代劇目《血淚仇》等九十一個。同年,創作的現代戲《綠野長春》,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代戲匯演。同時,劇團購置海口裡美果林場一座,組織演職員分期分批下場參加勞動鍛鍊。1970年,劇團校解散,1974年召回部分閩劇演員,開始演出閩劇。1978年,正式恢復建制,首演《十五貫》獲得成功。同年創辦福清縣藝校,招收男女學員二十人,畢業後組成攝清縣閩劇二團。
1982年,劇團創作演出新編歷史劇《魂斷燕由》,參加莆田地區戲曲觀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