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紅瓷
景德鎮的顏色釉造詣極高,創造了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鈞紅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從明朝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鈞紅瓷。明代永宣年間,景德鎮瓷工繼鈞紅之後,創造了祭紅。祭紅嬌而不艷,紅中透紫,色澤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這種紅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紅。因燒制難度極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價特高。古人在製作祭紅瓷時,很名貴的原料如珊瑚、瑪瑙、玉石、珍珠、黃金等都在所不惜。
相傳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於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訊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 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後來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從那以後,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祭紅,但是這種殷紅色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
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紅。在景德鎮陶瓷館的近萬件藏品中,祭紅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收藏時只剩下了殘缺的一半。
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制技術,北宋年間,河南禹縣的鈞窯完善了這一工藝,燒出了世稱"鈞紅"的紅釉陶瓷。但是,鈞窯的燒制工藝還不成熟,紅釉中往往摻雜進其他的顏色,而景德鎮人在宣德年間燒出的祭紅,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人們把它叫做"宣德祭"。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種紅釉的燒制技術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明朝宣德年後,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景德鎮人,斷斷續續曾多次試燒這種紅釉瓷器,但都沒有燒出過當年那樣的祭紅。
明代景德鎮的御窯,是朝廷的官窯,由朝廷下訂單進行生產,燒出來的瓷器專供皇家使用,當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產品。因此,燒出來的瓷器要經過督窯官員的千挑萬選。落選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當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這就是色窯遺址瓷片的來歷。
河南的鈞瓷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表明紅釉是一種極難掌握的燒成技術。景德鎮的祭紅比鈞紅還要難燒得多,按民間的說法,叫"千窯一寶",也就是上百爐的窯火中,才能得到一、兩件祭紅。清朝人在《景德鎮陶歌》里專門記述了燒制祭紅的難度:"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
明朝的御窯,是以國家強大的財力為後盾的,也許就是因為這強大的財政支持,才得以燒出紅釉瓷器,才能萬里選一地挑選貢品。
景德鎮的陶瓷行業,雖然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但還沒有走出手工業的封閉圈子。制瓷工藝尤其是釉料的配方,歷來是手藝人保密的重點,世代家傳,決不外泄,而且配方全憑配釉人的經驗和運氣。
陶瓷的藝術就是火的藝術。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溫度、不同燒成氣氛中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顏色,火改變了陶坯的化學成分,火把泥土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寶石。景德鎮人創造了祭紅、郎紅等彩色陶瓷,也創造出陶瓷的神話。現在,景德鎮人依然延續著500多年古老的技藝,也延續著土火相融的傳奇。
為了讓祭紅"復活",重續歷史,1985年,湖南的科研人員接受了一項任務:研製一種能夠耐高溫的大紅色陶瓷。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紅釉料的樣品被放進高溫電爐,結果令專家大為興奮:非常純正的大紅顏色,在1250攝氏度的高溫中 ,沒有明顯的分解。大紅色釉正式通過專家組鑑定。這種瓷器被意味深長地命名為"中國紅"。
根據現代工藝燒製成功的中華紅釉瓷,其成色又更勝一籌。中華紅陶瓷藝術品,其釉色鮮紅均勻、色澤鮮艷、穩沉,光澤內斂而不失華麗,氣度雍容華貴,凝重樸實,富有通透感,堪稱色釉瓷中的珍品。每一件成功的"中華紅釉"作品都屬百里挑一的精品。祭紅終於重現人間,中國紅色瓷器的歷史就這樣又接上了。相信從此以後,中國紅永遠不會褪色。
自古以來,"祭紅"是最難燒造的品種之一,就連影片中的那個"祭紅"大花瓶,也是由於開拍前屢燒不成,才臨時改用另一件"郎窯紅"取而代之的。今天燒造一件合格的"祭紅"瓷尚且這樣困難,更何況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古代了。傳說如此逼真而悲壯,充分說明了歷史上"祭紅"來之不易,據文獻記載:明代造鮮紅不成是事實,。明朝初期雖然已試製成功"祭紅"而且宣德"祭紅"也不錯,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慶三代封建王朝"祭紅"頻於失傳,無法燒出。陶書曾載:"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詔造里外鮮紅瓷器,都御史徐棧請轉查改礬紅例。"所以古代宮廷命造高溫銅紅不得成功只得改燒造低溫鐵紅應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紅"為什麼如此名貴。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清項元汴《歷代名瓷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它的別名繁多,"霽紅",有稱"雞紅"或"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由於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當"祭紅",其實仔細觀察"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徵,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的"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古人配製"祭紅"真可謂不惜工本,象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原來"祭紅"的燒成仍是一門"火的藝術",也就是說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燒成條件不行,也常有滿窯器皆成廢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蘇聯搞"社會主義大家庭技術協作"時,其中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等國專家從中國學會了配製"祭紅"的工藝,可是他們回國試燒是無論如何也燒是無論如何也燒不出合格的"祭紅",並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們用火的藝術還沒掌握也好而已。今天"祭紅"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課題有待人們去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