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瓷

中國紅瓷

“中國紅”因其瓷種獨特、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而受到各方的好評,產品相當高檔。故宮博物館曾收藏了一件“中國紅”瓷器產品———一座1米高的“箭筒”,並評價“中國紅”“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水平”。“中國紅”的技術門檻高、燒制難,因此產品的價值不菲,作為獎品頒發給獲獎者,更能體現出他們應該獲得的榮譽,“讓世界既能領略到體壇的中國紅魅力,又能領略到瓷器中國紅的獨特韻味。”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紅瓷 中國紅瓷
中國紅瓷是只由中國特有技術生產的極為珍稀的大紅色(標準國旗色)瓷器種類。紅瓷,從專業術語上講,紅瓷又稱釉里紅。顧名思義,紅瓷以 中國傳統的大吉大利大紅色為主,大紅的瓶上裹著比黃金還貴重的稀有金屬鉭燒制而成的精美圖案,整件器物洋溢著富貴、吉祥。紅瓷歷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蘊含高超的藝術功底,是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是當代瓷器珍品。中國紅瓷根據生產溫度劃分品質,有低溫、中溫、高溫紅瓷之分。根據生產技術條件,只有在胡天霏教授發明的專利技術指導下,達到1350度以上,溫差不允許超過正負5度,生產出來的中國紅瓷,嚴格意義來講才能叫做高溫中國紅瓷。

中國紅以精湛的制瓷技藝著稱於世,在四大發明出現以前,它就已經傳遍世界。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並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國青睞的顏色。紅瓷承載著吉祥、尊貴、自古就成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國紅瓷將紅瓷技藝運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紅瓷進入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紅瓷的每一件產品,從設計到研發,皆由專業設計師精心選材、構思,並結合不同理念所創造的工藝精品。無論是外觀還是內涵,均能見到設計師的巧思妙想,因此產品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我們擁有一群觀念前衛且極具個性的專業協作團隊。我們以客戶所提供的信息基礎和要求作為起點進行整體的方案規劃,用嶄新的創意和獨特的手法精心設計,精工細作,將客戶形象展現在產品多樣的紅瓷中。強大的設計能力、高度的責任心、規範的經營、合理的價格以及完美的服務是紅窯瓷業一貫追求。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再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不可動搖。現在,中國紅成了大師級藝術家室內的雅玩,成了各國收藏家刻意追求的寶貝。

發展歷史

一般人認為,中國瓷器以青藍白諸色聞名,紅色為主色調的瓷器並不多見。事實上,中國紅瓷歷史源遠流長。紅瓷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晚唐的始創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極盛期、當代的復興期等幾個特性明顯的階段。
紅瓷始於晚唐,但從工藝角度分析,紅瓷的技術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鎮發展並創新了前朝以來的釉里紅技術,開始了批量生產釉里紅的歷史。
明清是紅瓷發展的極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紅髮展史上的第一個極盛期,此時釉里紅大多色較淡,紅色暈散,紋飾以花卉為主,有較多扁菊花紋是一大時代特徵。明宣德是釉里紅瓷發展的又一高峰,該時期紅瓷創新分為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兩大類。
到了清康熙年間,紅瓷製造工藝相當突出,紅瓷成品色調濃艷鮮亮,有不同的濃淡層次,品種也較為多樣,有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間所制紅瓷在工藝上達到歷史最高峰,其紅瓷成品紅艷,尤其是青花釉里紅在色彩、設計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調濃淡不但很鮮亮,且時有暈散。

特點

難:工藝難

一、中國紅燒制難度很高,工藝複雜,通常是四次進爐:一是素燒;二是釉燒;三是紅燒;四是金燒。每一環節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中國紅瓷器在燒制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謂“十窯九不成”。近乎苛刻的製造工藝與極低的成品率,彰顯中國紅瓷稀缺性與珍貴性。
二、紅瓷的形成難。銅紅在800度要分解,中國紅在1450度的高溫下成瓷,難中之難

貴:材料貴

紅釉現在是用稀有金屬鉭燒制而成的,金屬鉭是比黃金還貴的稀有金屬,且紅瓷上的金色圖案是用純度在99%以上的純金烤制而成,可以說中國紅瓷是用黃金燒成的。中國紅瓷從用材方面就體現了高貴藝術珍品的品味與內含的現實價值。

好:陶瓷好

(圖)中國紅瓷器具 中國紅瓷器具
陶瓷通常以燒制溫度來劃分其優劣:低溫陶重;中溫精陶;中-高溫白瓷、強化瓷;高溫細白瓷、玉瓷輕。
簡約雅致、細緻白潤、胎薄如紙、擊聲如磬是其真實寫照。自其誕生之日起,紅瓷以其“薄如紙、透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瓷質細膩通透,器形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點,成就了它潔白的質地和華貴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是收藏與贈友的珍品。中國紅瓷在1450度的高溫下燒成,玉如凝脂,足顯珍貴。
中國紅優劣產品的區別在於:
聽聲音: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澤: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偏暗。
透光性: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劣品則不透光。
厚度和重量:優品由於採用真骨瓷,瓷很輕壁很薄;劣品則厚而沉重。
中國紅”,一個讓陶瓷人終於圓了的夢。陶瓷上那片大紅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難題。多少年來,人們夢想把這人間最美的色調搬上瓷面。在中國陶瓷藝術長河中,唐代發明了銅紅;後來,有了宋代的鈞紅瓷,明清時期的祭紅、郎紅、胭脂紅、豇豆紅、珊瑚紅等紅色釉瓷。儘管這些紅色釉瓷的色澤也並非真正的大紅,可就因為那一份“紅”,使得燒制工藝要求極高;因為那一份“紅”得來不易,這些陶瓷也就成為皇室內廷和歷代國內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因為那一份“紅”難成,陶瓷界常大訴“十窯九不成”、“千窯難得一品”的苦衷。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陶女浴火煉紅瓷”的悲壯故事。而對於“大紅”的追求,近現代西方各國也競相投入巨資,可研製工作至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因為 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能燒成。而促成陶瓷上大紅色的釉料在溫度升至800攝氏度這個臨界點時,“紅顏”完全褪盡。一片“中國紅”的醴陵紅瓷的問世,引起了“當驚世界殊”———陶瓷上從此有了大紅,而且是釉下彩大紅。

相關人物

“中國紅”,一個令國人不會忘記的名字。醴陵人稱,正是胡天霏歷盡艱辛研“紅瓷”,李墨獨具慧眼引“紅瓷”,彭毅不失時機推“紅瓷”,才使“中國紅”醴陵紅瓷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胡天霏是“中國紅”的發明者。當1983年原湖南省科委把釉下大紅的開發列為重點課題時,身為副研究員的胡天霏挑起了這副重擔,研究所的小伙子毛明福當助手。兩人揣著2500元啟動資金,到全國各地收集資料。進入試驗階段,早上6時進實驗室,晚上12時,有時甚至到凌晨三四時出來,就是他們那個時候的生活規律。1984年,他們終於發現,釉下大紅要呈現顏色,硫硒化鎘是個重要的因素,但硒遇高溫易揮發,只有把硒“抓”住了,瓷器才可能實現純正的大紅。他們選定硫硒化鎘作為研究方向。1988年,毛明福遠去美國留學,課題組只剩下胡天霏一人。他這一乾就是十幾年。十幾年如一日,胡天霏研究了3000多個配方,做了上萬次的試驗。他終於發現,只要添加一種稀有的化學元素,形成大紅色的硫硒化鎘在高溫下性質依然穩定。一個陶瓷界一千多年的“紅瓷夢”終於能圓了。
2003年3月,機緣巧合,身為王仙鎮瓷泥礦普通員工的李墨結識了胡天霏,被這位老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動,也為“中國紅”的廣闊市場前景所吸引,萌生了讓“中國紅”在醴陵市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胡天霏住進了李墨家,兩人一起開始了燒制實驗。5個月之後終於燒成了4個無裂縫、光潔度好、瓷質細膩的紅瓷筆筒。於是,紅瓷發展進入了一日千里的速度。2005年,他們成立了醴陵市瑞豐祥中國紅瓷製作有限公司,批量生產的“中國紅”系列產品一上市立馬受到人們爭相追捧。就在這年10月,瑞豐祥的“中國紅”鏤空玉壺春瓶在山東省首屆淄博國際陶瓷展以10萬元價格成功拍賣。2006年,“中國紅”在北京、山東、長沙、深圳等地颳起了收藏鏇風。
紅玉紅瓷是醴陵紅玉紅瓷工藝瓷廠研製出的陶瓷新品種,如玉般溫潤,多款產品被首都博物館永久收藏,宜興陶瓷博物也將燈籠瓶花開富貴作為永久館藏,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學會專門為紅玉紅瓷頒發監製證書,認定紅玉紅瓷所生產的中國紅瓷器、帝王黃瓷器有著極高的收藏、研究、觀賞價值。“中國紅”,讓中華國寶庫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如今,醴陵“中國紅”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海外。“中國紅”,這個陶瓷領域的珍貴品種,它向世人證明,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中華陶瓷文化,在新世紀裡將更加燦爛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