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巷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二十七日午時,一個新生的生命在清河坊太平里的一戶人家誕生了,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於青天”的于謙。

簡介

于謙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哭聲特別響亮,到滿月時,已是容貌秀偉。鄰里一些老人見了後,忍不住讚嘆:“這個孩子相貌如此出眾,將來必成大器,可惜我們已年老力衰,不能看到他將來的顯達了。”永樂元年(1403),于謙六歲,長得體健貌豐,家裡便送他到外塾去讀書。他好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尤其擅長屬對。這一年的清明節,父親彥昭和叔父彥明,與族人一道領于謙去上祖墳。路過鳳凰台,彥明隨口說:“今日同上鳳凰台。”年僅六歲的于謙即在一旁朗聲應答:“他年獨占麒麟閣。”彥明及眾人聽了,無不感到驚訝與佩服。均想:“這小子日後必成大器,需得好好培養。”在以後的幾年中,于謙勤奮好學,四書五經無所不知,時有奇語出口,被人稱為“神童”。

永樂十年(1412),十五歲的于謙通過歲考,被錄取為錢塘縣儒學生員(秀才)。此前,于謙的文學才華已有很負聲譽,頗得鄉黨親族的器重。但于謙在學習詩詞、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節。他祖父收藏有文天祥畫像,于謙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義,特地撰寫了讚詞,懸掛在自己的座位旁。讚詞道:“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辭,久而愈歷。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于謙的這篇讚詞,反映了他少年時代的志願和抱負,顯示他不肯局限於做一個文弱書生。他對文天詳忠烈事跡的景仰,表現出他對元朝統治者吞滅南宋的悲憤,說明他意識到亡國的傷痛。雖然在明朝時,元滅宋已是“世殊事異”了,但于謙仍覺得要提高警覺,保持民族的尊嚴,永遠不能再遭受異族的統治和侮辱。

于謙故居所在的這條小街,宋時名南新街,後因於宅已作為紀念于謙的憐忠祠,故取名為祠堂巷。現在位於杭州市河坊街旁。圖中可見的古建築就是于謙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