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柯村鄉孫家村孫氏祠堂
黟縣孫氏祠堂位於柯村孫家村(皖南黟縣與石台縣交界的深山之中),村口有一座寶塔,因為皖南出去行商的比較多,因為此塔又稱“望夫塔”,當地的地方志記載該塔名為懸溪塔,位於懸溪河畔,修建於1736年。深山裡的孫家村是一個有著300多戶的小山村,絕大部分人都姓孫;村里至今留存著非常破敗的孫氏祠堂,由於地處深山祠堂已經年久失修,裡面堆放著雜物。
走進祠堂第二進,裡面堆滿雜物,還有棺材.牆壁上都是時代特徵非常明顯的圖畫和文字看到圖中的樓梯據說這是通往第三進的通道,原來裡面供奉的是先祖的神像.而今祠堂只有殘垣斷壁。
村中還留有殘卷的孫氏宗譜(文革中損失)由宗譜記載得知:這是一部《宣池富春孫氏宗譜》,皖南一帶的孫氏從浙江富春(富陽)遷徙而來的,郡望為富春郡,孫權的後裔都聚集在富陽的龍門鎮。
抄錄部分殘卷:
貴池羲和派 俊 公 太平峴村派 溥 公
石埭高城派 關安公 石埭高城派 保全公
太平水北派 桂榮公 太平高村派 文羨公
太平花墩派 俊 公 太平七里灣 關申公
涇縣花園派 天磷公 (天磷公即名為孫天磷 )
貴池: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太平:今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
石埭: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涇縣:今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雙橋區孫氏宗祠
淮 壽州孫氏宗祠,1998年經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48平方米,選址考究,環境優雅,建築為磚混結構,外觀呈高牆封護式,白牆青瓦,錯落有致,中正典雅,莊重大方。孫氏宗祠有牌坊、門前廣場、大門、錫作堂、饗堂、迴廊、香火堂和名人紀念堂等組成。解放後孫氏宗祠一度成為雙橋區政府、孫廠國小等。後由於年久失修,錫作堂和書房相繼坍塌,饗堂和大門也面貌全非。因此,重修祠堂,續譜輯系光正宗族被列入了孫氏一族的頭等大事。
孫氏一族的枝蘭系十房炳圖公之玄孫孫多晶公,以八十四歲的高齡奔走於壽、鳳、淮、合等地,尋根問祖,聯繫族人,並以身作則,帶頭捐助資金數萬元;孫氏族人無不為多晶公之品質精神所感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舉受到了省政協的高度重視,在省政協的提議和縣政府、縣政協及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壽州孫氏族人慷慨解囊,捐資助修,恢復文化遺產,宗祠全面修復工作於2006年5月1日開工,在原址按原貌復建。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祠堂全部由孫氏後裔捐款,沒花國家一分錢,然而,卻被省旅遊等有關部門看好。據說,評上“3A”級景點是不成問題的。祠堂兩側130米的長碑廊總面積為205平方米,碑廊邊上花木蔥蘢,鳥語花香,近千名孫氏族人慷慨解囊,籌資修祠的功德簿赫然在牆,以示後人,群策群力,延綿世澤。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姚河鄉梯嶺村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座落在安徽省岳西縣姚河鄉梯嶺村杉宕村民組,距舒城縣、岳西縣交界的105國道僅5公里。這裡崇山峻岭、峰巒巍峨,,青山疊翠,蔭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孫氏宗祠,氣勢恢宏,祠宇軒昂。?據祠內碑銘記載,該祠於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開始興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歷時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築面積3220平方米,還不包含祠前的開闊祠埕和旗桿石柱基占地和門前池塘。祠堂東側建有一棟供族人子弟求學攻書的學堂曰“映雪齋”,取義唐代孫康家貧好學,無油點燈,映雪苦讀的故事而定名。西側建有庖廚餐廳供族人來祠慶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兩者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進,布局嚴謹,通體磚木結構,穿枋翹角,斗栱抬梁,青磚小瓦,歇山頂,馬頭牆面,皖西南建築風格表現得十分明顯。門首鑲嵌著書有“孫氏宗祠”的巨型石匾,其下有五個閥越以示門庭之尊貴。大門前廊設有柵欄、園門(隱喻轅門)。邁進大門,則是一座戲台(見圖二),台口面向神堂。祠堂竣工之日,即請戲班登台獻藝,以示敬賀和讓祖先與族人共同欣賞戲曲,謂酬祖娛神,以求人神共樂。從此以後,每逢慶典大事或重大宗族祭祀活動和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都請戲班登台。台上有天花藻井,台中懸掛著湖北省英山縣知事任之鏞贈送大紅木匾,其文曰:“朗襟照雪”(見圖三),字型蒼勁混重。後台兩側的板壁上,仍殘留著用墨或白粉書寫的當時演出的情況,記錄著班社名稱,演出時間和劇目。現清晰可見的有“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初一日唱……”及十二《珍珠塔》、十三《合鏡園》、十四《烏龍山》、十五《羅帕寶》、十六《賣花記》等戲文目錄。?
從現存板壁的記錄和年長者的回憶,一百多年來這裡的演出活動持續不斷,這在一個崇山峻岭的山區實屬罕見。文革期間這處宗祠,作了戰備糧庫,堆放了國家戰備糧,故而這個祠堂及戲台較好地得以保存下來,又為研究本地區戲劇文化歷史增添了十分豐富的實物史料。戲台兩側是看樓,台口前和兩廂通樓間為天井,穿過天井,乃是中廳。八個大柱落腳,柱礎形狀如鼓如蓮,形態各異,鐫雕精湛。斗栱抬梁五架升脊,雀替柱撐鐫雕著獅、鳳、雲彩,卷草花紋和人物故事,圖案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寬敞的大廳是族人祭祀典禮議事之處。這裡風俗每年一年二祭,清明和冬至必大祭,屆時族長率來自四方支房族人,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奠時,中廳擺設香案、供品、點臘焚香、燒紙燃炮,族人跪拜,三拜九叩,舉行祭奠之大禮。後進為神堂,按昭穆之序供奉著孫氏歷代先人之神位。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孫老家內孫氏祠堂
孫氏祠堂坐落於鄄城縣孫老家村內,始建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占地10餘畝,正殿5間,東西廂房各3間,於明崇禎年間遭兵火而毀。清道光年間重建家祠,祠堂3間,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築形式古樸典雅,頗具民族傳統風格。祠堂內設有神龕,正中供奉孫臏雕像,神龕兩旁陳列孫臏後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陽刻有“孫氏家祠序”,碑陰刻孫氏分支概況。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孫氏宗祠
牛山《孫氏宗祠》坐落於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北側,順山勢定址,選孫氏始祖舊地,取意於牛山命脈運系。據孫氏宗祠內現存碑刻《建修祠堂記》載:“……我家有任大夫之職者,有羅將軍之封者,則廟宜準大夫制。但古禮難復,今宜立廟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龕,六世祖至九世祖則分昭穆焉哉。”當時征地共九畝二分五厘六(包括廟前廣場),現今孫氏宗祠落成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並立碑記,存於祠內。該祠坐北朝南,三進兩院,實占地2048平方米(橫寬32米,深長64米);計有門樓、享堂、大殿、記事堂、英烈堂共17間主要建築。全部建築均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莊重肅穆。楹柱間櫃,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該祠門前十米處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馬石、旗桿座等遺存。大門為三大間門樓,門額書題“孫氏宗祠”,兩側門聯為:“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橫聯為“木本水源”,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衛。
進得大門即為前院,中為享堂,飛檐斗拱,中懸匾額楷書“恪遵世德”,下題“乾隆四十三年嶧縣令張玉樹贈”。楹聯題曰“周宗盟異性為後,我先君新於茲”,說明了牛山孫氏為商周時期周宗室後裔,始祖孫泗新遷來此地。前院東西各有碑廊。東北第一碑為牛山孫氏始祖(泗祖)碑,題額:“源遠流長”;碑聯為:“始徒自曲沃歷數百年族光代顯,爰居據古鄫藩裔累興本固枝榮”,說明牛山孫氏祖自山西曲沃縣遷徒來嶧地,繁衍發展歷數百年,向南依次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等。
西側碑廊,首臥碑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修祠堂記”記載了擴建現規模祠堂的過程。依次是新立五世七支祖碑及各分支祖碑。
穿過巷堂進入後院,即為後大殿,門匾楷書“德垂?祀”四個大字,楹聯題為:“彝訓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兩地箕裘綿百代;明禋合九世序東西階之爵賢齒一堂俎豆煥千秋”;說明這裡供奉牛山孫氏祖南北分居(嶧縣、宿州)等族人共立廟堂祭祀先人的宗旨。大殿正中神龕供奉孫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牌位,兩側依次排列各支祖牌位。龕上方高懸“先祖是皇”匾額,楹聯為:“由永樂迄今五百年故宅猶存,當仰恩顯祖顯考所垂矩矱;自平陽遷嶧十七世新祠始建,願此後群昭群穆勿替蒸嘗。”說明了孫氏祖由永樂年間自山西平陽地區遷來嶧地近500年,已傳人十七世,修建了現規模新祠。
後院兩側建有東西配房,東西配房北首連線箭樓附設。東配房三間為“英列堂”,記載牛山孫氏歷代先賢功績;西配房為“記事堂”,記載牛山孫氏歷史沿革情況及族規、家訓等。
孫氏宗祠前後院內各有兩株繁茂的銀杏樹,當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設祭祀草堂時所植,樹齡均在500餘年。
據相關資料記載,牛山孫氏宗祠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創修族譜時重修為廟,清道光為二十三年(1843年)四修族譜後新建規模祠堂。解放後現規模祠堂作為周營鎮糧所,後大殿於1952年遭水災後牆垮塌,由鎮政府出資用厚磚復修如舊。在1990年七修族譜時對大門樓頂進行了整個翻修,對全部院牆進行了修補,對大殿東西配房及巷堂房頂的漏雨處進行了修整。至2005年4月,孫氏族集資翻修了祠堂所有房頂、各室內椽梁結構,原樣未變,風貌依舊。
牛山孫氏宗祠是魯南乃至蘇北保存比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它的形式、風格、規模均遵從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築藝術極其寶貴的實物遺存。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海戰役時中共嶧縣縣委決定採伐牛山孫氏祖塋上的林木以供在大運河上架橋之用。孫氏族人得知後非常高興,覺得這是為國為民效力的好事。採伐後的樹木用當時的木輪車運送,從孫氏祖塋至韓莊運河北岸,首尾相接蜿蜒二十多華里。這七百六十四株柏樹,樹齡最長者四百多年,最少者也在三百多年左右。樹徑最粗者4人合抱,虬枝伸展,蒼然動老,松濤颯颯,周圍數里柏香幽隱。另有二十二株青楊挺拔傲岸,運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它們高大的身影。為這次戰役英勇犧牲的牛山孫氏族人多達六百六十六人,生長四百多年近八百棵古樹也為民族解放事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淮海戰役勝利後,當地政府和支前司令部,準備對孫氏祖塋上的古樹木和族人的愛國精神進行賠償和表揚,但都被孫氏族人所謝絕。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孫氏祠堂
站在南京江寧區龍眠大道和芝蘭路路口往西北望去,幾百米外的一片灌木叢中,隱約有幾處灰色的斷牆和屋頂。那就是孫氏祠堂。祠堂以徽派風格為主,大門朝著正南,入口和前廳主體尚存,兩側各有一座牌坊,其中東側的牌坊保存比較完整。牌坊高近10米,坊額上刻著“節孝坊”。村民說,這是一座敕建的節孝牌坊,上方原先還有一塊牌匾,寫著“聖旨”二字,是乾隆皇帝賜的,可惜幾年前被偷走了。來到前庭,兩塊直徑近1米的鼓形拴馬石被放在門東側。“這裡原先還有一對石獅子,一隻被偷了,還有一隻被移到江寧科技園。”村民說。祠堂後面還有一組建築,有三進,但一人多高的灌木過於茂密,無法通行。從遠處看,最後一進的建築殘體已破敗不堪,二進則只剩下殘牆。
據說,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姓孫,都是同宗的。幾年前,還有村民看守祠堂,但有一天出現一條大蟒蛇,嚇得看門人不敢再呆下去。
解放前,祠堂的閣樓里還保存了一大箱家譜和清朝歷代的官袍官翎。當年,陳毅在茅山打游擊時,孫氏族人用扁擔挑著錢財、糧食送給新四軍,隊伍排了10多里長。村民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當年修建祠堂的人外號叫“孫百萬”,鄰村也有一個富翁外號叫“夏無數”,兩人鬥富,孫百萬就修建了這個祠堂,以顯富有。
村民說,幾年來,經常有人鑽進去,有的是文物販子,專偷值錢的磚雕、石雕和構件,到處挖,到處撬,有的則是拆牆,偷那些大木頭,導致祠堂越來越破敗。
2003年,江寧拆遷建大學城時,淳化鎮下王墅村也被拆遷,但村裡的孫家祠堂在文博單位的呼籲下得以保留。如今,這處祠堂由於無人看守,多次被盜,大部分建築倒塌,幾成廢墟。
“祠堂現在是江寧區級文物控制單位。”江寧區文廣局文物科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江寧區將孫氏祠堂申報為區級文保單位,但目前還在審查中。孫家祠堂的產權單位是江寧科學園,目前正在與對方進行協調,以維護修繕古祠堂,正在做規劃方案,但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進入保護維修階段,還是個未知數。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遠洋村孫氏祠堂
位於鼓山腳閩江邊的遠洋村,村中聚居著千戶孫氏人家,中心街有一座頗具規模的祠堂,因保存不少明清時期文物古蹟,引得各級文博專家紛至沓來。祠堂坐南朝北,埕左有一座清代古厝,埕右長有一棵生機勃勃的古榕。青磚砌成高大前牆,牆裙刻有精美的裝飾線;大門兩側夾以國公帽風火高牆;石框刻“孫氏宗祠”鎏金大楷四字,儀門分別嵌“入孝”、“出悌”,門口雄峙吉祥物雙獅。祠堂三進兩天井,一進設插屏門,兩邊廊軒通大廳;二進祭祀廳后座為神主龕;三進設有議事室與貯藏間,正廳的紅柱有楹聯11副,內容為歌頌孫氏先祖,激勵後昆。牆壁上展示有歷代孫氏偉人畫像和生平事跡。遵祖訓堂號“映雪堂”,堂聯曰“書傳映雪富春家聲遠,墩經九轉鳳洋世繹長”。上聯道出孫氏源自浙江富春江富陽,中華有典故高祖孫康映雪攻讀故事;下聯是說明代肇基祖武將惠成公扛界碑圈地定居屯墾事跡。廳中除“進士”、“文魁”題匾外,還有一匾“兵聖”,記述遠洋孫氏乃中華著名軍事家《孫子兵法》作者孫武之後裔,楹聯還註明與國父孫中山也是同宗遠祖之血緣關係。飽受滄桑的孫氏宗祠,歷史上曾經五次修繕,改革開放以後,海內外宗親紛紛回來尋根祭祖。
進入21世紀以來,省、市、區文博專家學者曾多次到祠堂考察,先後觀看了大廳木構架、垂花柱、雀替,廊軒插拱、垂鍾,天井階梯,馬鞍牆墀頭以及一斗三升、九肩墩、梁托、柱礎等文物,一致認為遠洋孫氏祠堂為明代建築物,雖經四五百年風雨,至今乃保護完好,引起晉安區委領導高度重視,2009年下半年將孫氏祠堂列為區級文保單位。
祠堂是鄉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繫海外炎黃子孫的親情紐帶。近年來,遠洋村的全國、省市政協委員、企業家紛紛獻資修繕祠堂,添置了彩電、訂報紙雜誌供人閱讀,把祠堂變成宣傳陣地、休憩娛樂活動中心。為了培養人才,近日還倡議設立獎學金。孫氏自建堂以來,走出了許多各級領導幹部、博士、企業家、實業者。長期以來,他們發揚愛祖國、敬祖先、講氣節、重倫理、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司農者勤勤懇懇,為商者兢兢業業,從政者忠心耿耿,服務於國家各條戰線。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嶺東村孫氏祠堂
聞喜縣嶺東村看到一座孫氏祠堂。該祠堂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三月初十日,重修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二十二日。雖然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祠堂仍保存完好,其建築結構的堅固程度令人嘆服。這座孫氏祠堂居於嶺東村中央,現為村委會所在地。其大門面南背北,三開間,中間正上方懸木匾一塊,陽刻行書“孫氏祠堂”。大門兩側有門洞,門楣為磚質,繆篆陽刻,右邊書“明潔”,左邊書“靜嘉”。進入大門,正面有垂花門,其上方有木匾,題額 “紹聞衣德”,行書,為孫門進士、十二世孫子昶於丙子 (1696年)暮春題寫。走過垂花門,是一庭院,正前方有三開間大殿,面南背北,檐下有兩根石柱,柱上有一副石刻的對聯,字跡清晰可見。殿內正中上方懸木匾一塊,陽刻行書“昭假燕宜”。下方牆體凹內,立一始祖碑。石碑右邊牆上有清嘉慶二年(1797年)六月鐫刻的“聞喜孫氏世系昭穆圖”,左山牆上鑲刻“家法三十條”。據村人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祠堂被改為農民俱樂部,祠堂牆壁上的石刻全部用泥抹平遮蓋。幾年前,族人將泥皮颳去,石刻依然保存完好。
孫氏家族是聞喜歷史上的名族。其始祖孫良輔自元初由臨汾遷至,至民國初年已有二十九世。在清代,家族入縣學者56人,出進士1人,舉人4人,副貢2人。孫氏祠堂歷經風雨,仍保存完整,木雕、磚雕、石雕精美,極富地方特色,是研究明清地方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位於廣東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始建於明氏中葉,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頭宗親贊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顯得巍峨壯觀,形狀如踞一般,並於宗祠落成之日饋贈楹聯,敘述孫氏世系源流,意賅言簡,以教導後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聯云:莘子姓於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開莞嶺;妥先靈於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1986年秋,欣逢孫中山先生誕生120周年,中山大學歷史研究室聯同東莞市政協、文化局等,在長安鎮召開孫中山祖籍研討座談會,上沙村和旅港同鄉會均應邀列席會議。與會者以大量史料,證實孫中山代系出自於上沙村。廣東省電視台隨同拍攝了紀實新聞:孫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後在電視螢屏上播映,成為一時之重大盛事。旅港鄉親躬逢勝會,籍此倡議,修繕宗祠,擴建學校。
1996年5月21日被長安鎮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樟樹村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位於寧海縣西店鎮樟樹村,為樟樹村孫氏所建宗祠故名。據光緒《寧海縣誌》載,唐廣德元章,浙東統兵防禦孫功輩“與平袁晁亂,駐兵紫溪洞,尋以疾卒”其子來寧海“奔喪,返徑鐵場石屏山,愛其地,插樟為識,遂遷居焉,後以樟樹名里”。孫氏宗祠為乾隆四十年建。1956年“八一”台災有毀,2002年重修儀門五鳳樓。2003年3月28日將其中戲台藻井列為文保點,2003年被列為3級旅遊資源單體。其中戲台的三連貫藻井為省內罕見。2006年5月25日,“寧海縣古戲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氏宗祠古戲台為其中之一。湖南省邵東縣兩市鎮丘田村孫氏宗祠
孫康映雪苦讀的故事,至今仍被世人傳為佳話。11月15日,湖南省邵東縣文物局在兩市鎮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築。經文物專家考證,祠堂正是孫康的後人為弘揚先祖遺訓而修建的。孫氏宗祠,坐落在距邵東縣城3公里的兩市鎮丘田村,始建於南宋末年,重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宗祠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仿四合院式建築,建築錯落有致,風格落落大方、古色古香,尤其是其出神入化的木雕石刻藝術,堪稱一絕。
宗祠共分三進,進深50.2米,寬20米,占地面積1004平方米。前廳於上世紀70年代已經拆除,後改建成丘田國小教學樓,中廳和後廳則保存較為完整。清代大學士南瑛公,曾發起並召集孫氏族人對祠堂進行了修復。
一扇原始大門坐落於前廳中央,上面鐫刻著“孫氏宗祠”四個大字,字型燙金錚亮。門廊上雕刻的雙龍戲珠、雙鳳朝陽、三級翹垛等圖案,惟妙惟肖,蔚為壯觀。
中廳三大開間,中立十根木柱,上方為斗拱造型,並依次懸掛了“孝繼復春”、“雪案書香”、“耋觀五代”三塊門匾。斗拱上雕龍畫鳳,形態造型形象逼真,牆壁上繪製的人物花草,工藝十分精湛,不禁令人嘖嘖稱奇。
走進用作祭祀的後廳,一座金碧輝煌的神龕矗立堂中,神龕為空雕,雙獅頂立、雙龍戲珠、雙鳳呈祥等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圖案首先映入眼帘,牌位上方提寫的“映雪堂”,熠熠生輝,格外引人注目。而側牆凌空矗立著的三級馬頭山牆,尤為壯觀。
據孫氏族譜記載,丘田孫氏為晉代文豪孫康的後代。為繼承孫氏祖訓,激勵後世弘揚唯耕唯讀的儒家文化,故孫氏宗祠又稱映雪堂。
映雪堂是該縣文物普查中的重大發現,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對該縣的旅遊開發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人文資源。
浙江省杭州富陽市龍門古鎮孫氏宗祠
古鎮建築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廟。鎮內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連貫相通,鎮外的人進入鎮裡,如入迷宮。孫權第二十六世孫孫劻名下分支的宗祠,稱孫氏宗祠。初建與宋朝,後經歷代擴建。最後一次擴建於乾隆五十六年,嘉慶三年慶典。餘慶堂主體建築宏偉寬廣,兩側山牆變化豐富。主體建築三進,正廳面闊三間二弄,前為天井,又前為門廳,左、中、右三扇大門,正中大門後為戲台,出入從左右邊門,如遇顯赫貴賓,則拆除戲台大門,大門是八字門廊,門上有門對,大門左右為石抱鼓,雕有魚尾龍頭花紋,民間稱為“門檔戶對”,只有皇家子孫方可設定。廊檐前是清道光年間拔貢孫秉元立的旗桿,過道地左看即為孫氏宗祠八字外大門,有東西兩轅門。正廳前天井東西為廊屋,廊屋上掛左鍾右鼓。正廳後,隔走廊與東西小天井為蔭堂,蔭堂面闊三間,是列祖先牌位的地方,尊孫權祖父孫鍾為首位,上有“無忝所生”匾額。
餘慶堂是龍門孫氏家族慶典、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全鎮重大事件的場所:一是祭祖納主,每年春秋二祭;二是在商議宗族中重大事項;三是用於族慶活動時主要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