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土神的祭祀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土神本來就兼有農神的身份,對土神的“春祈秋報”,供物多用農副產品。因而,營神賽會時供品的比賽,也很自然表現出農業社會的特色,例如,施鴻保《閩小記》記載,清代福建詔安元宵節祭城隍, 有鬥雞之會,“連案供祀,以最肥大者居上,稱為元寶。凡得元寶者,群賀之,以為一歲利市之兆”。參加斗大雞比賽的,雖然不一定是農家,但這種比賽,分明表現了農業社會的特色。特點
潮汕鄉間營大老爺,擺神前的供品,大多是農家自產。在祈求神佑的同時,也有報謝神恩的心意。正二月間,五穀才開始播種,塘魚還未曾放養,自產供品,多用禽畜。用來報謝神恩的禽畜,當然是愈大隻愈好,各家各戶都從自己餵養的禽畜裡頭,挑大的宰。這牡供品拿到神廠前去供神,既表示自己的虔誠,也不無炫耀自家勞動本領和經濟實力的用意。於是,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競賽供品的習俗。最出名者,有潮安古巷的賽大鵝和澄海冠山的賽大豬。
古巷的的大老爺是玄天上帝、每年正月十九是營大老爺的節日,四鄉六里的親戚朋友都到古巷來作客。古巷大老爺的出巡,在儀式上與潮汕各地並無不同, 不能引起客人多少興趣。倒是擺神前的供品,怪惹人注目。家家戶戶的供桌上,都有兩隻碩大的滷水鵝——古巷人賽大鵝呢。
據說,為了這一天的賽大鵝,古巷人可是花了大心血,入冬前後的頭科鵝雛容易得病,要用西洋參水餵它,以提高抗病力。小鵝換粗毛了,正是長骨胳的時候,又餵以舒筋活絡丸,儘量使它長得身架龐大。到過年前後,頭科鵝已經長成體重十餘斤的成鵝,這時,就得用精飼料催肥。餵小鵝比工夫,詞大鵝可就是比本錢了,成鵝的食量很大,一日夜十頭八斤番薯不在話下,可倒長得慢了,再長一斤肉,要比原來多費好幾倍的食料。家境富裕的,為了這兩隻肥鵝,賠上幾擔番薯倒不成問題;窮人家為了這兩隻肥鵝,還真得勒緊褲腰帶。不過,大家都樂意這佯做。因為這不光是對神明的虔誠,也在顯示自己的勞動本領和家境的富有。
肥鵝擺上供桌了,一隻只圓滾滾的,肥得見不到脊骨,最大的有二十幾三十斤。客人們繞著神前的供桌慢慢轉,一邊觀看一邊讚嘆,評判著誰家的肥鵝養得最出色、主人們心裡都樂滋滋的,這種自發的鄉間賽會,一般不會要獎品,可客人的讚嘆,不是最好的獎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