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位於皖贛交界的安徽祁門縣,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時期的古戲台。多集中在祁門西鄉的新安鄉、閃里鎮境內,其中新安鄉8座,閃里鎮3座。這些戲台不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被人稱奇,既體現了中國民間古樸的建築風格,又體現了古徽州的鄉村文明與風土民俗。 祁門古戲台是古祠堂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建於祠堂內部,與祠堂共外牆和屋頂,因此,從外部一般看不出裡面有戲台。其獨特的形制為徽州僅有,在研究徽州古建築類型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6年,祁門古戲台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鄉、閃里鎮汪家村、文閃河流域,歷史上這一帶文風昌盛。古戲台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繫宗族的血緣關係,徽州人講究忠孝節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會源堂古戲台,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

坑口古村的會源堂古戲台始建明代萬曆十五年(1587年),清代修繕過。2013年12月29日凌晨,這個古戲台遇火災被燒掉。

敦化堂古戲台,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

餘慶堂古戲台,建於清鹹豐初期(1851-1853年)。

敦典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

嘉會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

和順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

大本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新安古戲台,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

敘倫堂古戲台位,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

建築特點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是古祠堂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建於祠堂內部,與祠堂共外牆和屋頂,因此,從外部一般看不出裡面有戲台。其獨特的形制為徽州僅有。有戲台的祠堂其基本平面布局一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面闊10—15米,進深為三進兩名堂(天井)。戲台搭建在祠堂前進,與享堂、寢堂相對,每逢演戲,即開享堂隔門,祖宗牌位正對戲台,後人與祖宗共賞同樂。戲台分為固定式和活動式兩類形制。固定式即戲台基部以磚石築城外框,裡面用木柱支撐,覆木板形成台面,也稱“萬年台”;活動式又叫“可拆卸式”,戲台基部全以木柱支撐,台枋相連,粗榫卯結構,上覆台板即成戲台。在結構處理上看,戲台採用乾攔式,左右對稱布局,平面分前、後台。前台三開間,中為明間演出區,開間較大,次間為文、武場樂間,稍間為廻廊。從建築本身上說,祁門古戲台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築的藝術魅力,整個戲台組合完美、空間合理,既講究傳統建築的嚴謹均衡,又不失因勢而為的靈活,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從工藝設計上講,戲台巧奪天工,不論是整體設計,還是局部構思,都匠心獨具,精巧絕倫。甚至蘊藏著許多科學道理,如戲台頂端的藻井同時具有防火、擴音及裝飾等多種功能。戲台裝飾風格各異,整體體現出了徽派建築的精華。

文物遺存

餘慶堂古戲台

餘慶堂古戲台 餘慶堂古戲台

餘慶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珠林村趙氏祠堂內,祠堂建築面積504平方米,戲台和觀戲樓占地面積136.72平方米。戲台分前後台,前台有正台及兩廂,正台為表演區,兩廂為樂隊、鑼鼓伴奏所用。戲台正立面製作工藝講究,斗拱、內外額枋、斜撐、月梁等雕刻著各種精巧的人物、戲文、花鳥等圖案。天花為藻井式,看台雕刻有精緻的隔扇欞花窗和精美的花鳥和人物故事浮雕,整個戲台裝飾性很強,富有感染力。2013年實施餘慶堂古戲台整體修繕工程,現狀保存良好。

會源堂古戲台

會源堂古戲台 會源堂古戲台

會源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會源堂”位於村東,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閃河匯上游諸水,於祠前成一泓清潭。竹源陳氏由此分遷他鄉及外州邑者,均溯此為源,故名會源。會源堂乃竹源陳氏宗祠,後由陳枝山兄弟重建,享堂為民國十一年(1922年)重建。會源堂由戲台、享堂、寢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600平方米,戲台坐南朝北,面積97.44平方米,觀戲樓及天井206.56平方米。台前基礎以磚石砌成,台面以木樁支撐,上鋪台板,為固定式。戲台後壁即祠堂南牆,不設大門,是為該祠一大特色。前台明間為演出區,兩側各有廂房,為樂隊伴奏處。台前設有石雕欄板,兩側有樓梯與觀戲樓相連。戲台正中央頂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結構為穿逗式和硬山擱檁式,各種雕飾布及戲台和觀戲樓正立面,整個戲台雕梁彩宇,裝飾性較強。兩側觀戲樓前檐柱為方形石柱,柱台上設有菱形斗拱。天井下以青石板鋪地,十分規整。戲台牆壁上各地戲班的信手題壁仍依稀可辨,上自鹹豐三年(1853年),下至1986年,皖贛兩省的彩慶班、和春班、四喜班、同樂班、景德鎮採茶劇團、懷寧縣黃梅劇團等均曾來此演出,以清同治,光緒年間為盛,是研究地方戲劇史的珍貴資料之一。

敦典堂古戲台

敦典堂古戲台 敦典堂古戲台

敦典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磻村組下首,座北朝南。為村中陳氏宗祠,整體建築由門樓、戲台、廊廡、享堂、寢樓組成,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戲台為可拆卸活動式戲台,以漆飾塗抹表面,柱身為黑色,隔扇、月梁等為朱色,含有外來文化的濃郁色彩。整個戲檯布局緊湊、樸素、簡潔而又趨於變化,靈活而又工整。

嘉會堂古戲台

嘉會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磻村組,座北朝南,三進三開間,現存前進古戲台及後進寢堂部分。古戲台部分通面闊10.3米,進深7.63米,總體建築面積為505.05平方米。戲台柱除祠堂本身結構主柱外,另根據台面設定需要附加短柱支撐台板,為可拆活動式戲台,小巧玲瓏。2012年實施嘉會堂古戲台整體修繕工程,現狀保存較好。

敦化堂古戲台

敦化堂古戲台 敦化堂古戲台

敦化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新安村洪家組,原為洪氏宗祠,座東南朝西北,三進三開間,通面闊9.45米,通進深19.77米,占地面積18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40平方米,整個建築由門廳、戲台、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寢堂等組成。

敘倫堂古戲台

敘倫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上汪村上汪組內,座北朝南,原系汪氏宗祠,三進三開間,現存前進古戲台及享堂、邊廊廂房。,總面闊14米,通進深22米,占地面積約為291平方米。原整個建築由祠前巷、院牆、卷拱門洞、門廳、戲台、邊廊樓上廂房、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殿組成(已毀)。2012年實施敘倫堂古戲台整體修繕工程,保存現狀較好。

和順堂古戲台

和順堂古戲台 和順堂古戲台

和順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星林村長灘組內,原為趙氏祠堂。座南朝北,共三進,三開間,通面闊11.63米,通進深32.57米,占地面積379平方米,建築面積455平方米。整個建築由祠前廣場、門廳、古戲台、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堂、耳房、樓上堂、神龕等組成,原堂正壁懸掛的“和順堂”以及享堂檐樑柱上字匾、楹聯均已不存,僅存痕跡。

順本堂古戲台

順本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星林村良禾倉組,建於清末,座西南朝東北,原系趙氏宗祠。共三進、三開間。通面闊11.32米,通進深26.81米,占地面積304平方米,建築面積396平方米。整個建築由門廳、戲台、邊廊廊上樓(包廂)、前天井、享堂、後天井、寢堂、耳房、樓上房、神龕等組成,前進天井有耳門通向兩邊巷道及民居。原享堂正壁懸掛的“順本堂”以及各梁額及柱上字匾、楹聯均已不存,僅存痕跡。

新安古戲台

新安古戲台保護碑 新安古戲台保護碑

新安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新安村新安組,座西北朝東南,原系祠宇。現存前進古戲台及前天井卵石地坪。戲台部分通面闊9.46米,總進深32.38米,占地面積約306平方米,整個建築原由戲台、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堂等組成,後進部分現已毀。2013年實施新安古戲台整體修繕工程,保存現狀較好。

大本堂古戲台

大本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新安村李坑組,原系陳氏宗祠,座北朝南,三進三開間,通面闊10.42米,通進深32.8米,占地面積341.8 平方米。整個建築由祠前廣場、門廳、古戲台、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堂、廂房、神龕等組成,前天井東西兩側耳門外靠巷道,與民居相通。該祠前進門廳同徽州傳統祠宇建築風格一致,中進金柱間設有儀門,門前設有抱鼓石;儀門內設可拆卸活動戲台,在演戲時搭設,祭祀等大型活動時拆除。

聚福堂古戲台

聚福堂古戲台位於祁門縣新安鄉新安村葉源組,座北朝南偏東,建於清早期,系王氏祠,三進三開間,現存前進門廳古戲台及享堂、邊廊、寢堂。通面闊10.14米,通進深33.01 米,占地面積332平方米,整個建築由祠前廣場、門廳、戲台、邊廊、前天井、享堂、後天井、耳門、寢殿等組成,天井東西兩側耳門外與巷道及民居相通。

文物價值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徽州古戲台是最富文化內涵的一類,作為古代徽州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古戲台對研究徽州宗族文化有著特別的參考價值,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徽州宗族祭祀、議事、教化等諸多內容。為人們探尋研究徽州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實物例證。在中國戲劇史和建築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祁門古戲台群建造精良,集實用與藝術於一體,是徽派建築中保存完整、數量龐大、構造裝飾精美、形式統一的古代建築,也是研究徽州戲曲舞台藝術、民俗以及徽州建築等方面的寶貴歷史實物資料。古戲台營造的文化環境反映了徽州鼎盛時期民間藝術的真實面貌,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文物保護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2010年,祁門縣正式啟動祁門古戲台群的整體保護工作,對11座古戲台進行臨時搶救保護的基礎上,依據上報國家文物局的修繕方案。同時對11座古戲台實施了白蟻防治工程,2011年著手編制祁門古戲台群保護規劃,同時編制單體古戲台修繕設計方案,通過公開招標實施古戲台修繕工程,使祁門古戲台群整體保護逐步納入科學、正規、系統化管理。

2013年,祁門縣對古戲台進行整體保護性修繕工程。餘慶堂古戲台是祁門縣重點投資修繕的2座古戲台之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文物部門完成對古戲台牆體校正維修、屋面瓦重蓋、木結構校正,並對地面、軒頂、軒彎櫞和部分花窗等進行修復,修繕費用逾400萬元。

2016年,黃山祁門縣相關部門投資約560萬元對祁門古戲台“會源堂”復原,包括異地選址基建和會源堂院落、戲台、廊廡、天井、享堂、寢樓的重建,以及室內外排水系統。

歷史文化

戲台文化

祁門古戲台 祁門古戲台

祁門縣保存的“古戲台群”基本上分布在縣城西新安鄉、閃里鎮汪家河、文閃河流域。該縣通達江西鄱陽、九江;北上越嶺,即入池州、安慶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贛文化的交融處,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滲透的“視窗”。

徽州是一個宗法制嚴格且地域文化源遠流長的地方,氏族大家通常聚族而居,祠堂往往是一個村子中最宏偉高大的建築。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開祠堂”“共決議”;禮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員的婚喪嫁娶,也是在祠堂內進行,而伴隨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戲。據此,古徽州一般說來,有宗就有祠,有祠就有台。

古戲台作為祠堂建築的一部分,有兩種形制:一種是戲台與祠堂前進合為一體,不唱戲時是祠堂的通道,裝上台板就是戲台,這種戲台被當地人稱為“活動戲台”。另一種戲台是固定的,這種形式的戲台被人稱為“萬年台”。戲曲在中國文化藝術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沒有電視的年代,村中戲台上演的劇目,給全村老老少少帶來了樂趣。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祁門古戲台位於皖贛交界的安徽祁門縣。

交通信息

火車:最快捷的鐵路交通是先到黃山、祁門。

客車:從黃山到祁門轉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