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態學

社會生態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當前它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①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著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模式變化和空間組合,這是社會生態學的社會學方向;②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社會行為,這是其行為科學方向;③從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研究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這是其人類生態學研究方向。

主要內容

目前大部分的生態類學科研究的重點仍屬自然學科的內容。而這種以自然學科的理論解決社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城市規劃)的方式顯然並不適合作為景觀設計這樣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我們有必要從社會的角度去審視生態問題。

人類發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影響到周圍的一切,如果把人類看成一個生態因子,那么人類無疑人類是最為活躍的生態因子。人類可以輕而易舉的將一個充滿生機的湖泊變成一汪死水,只要他們願意。但光、空氣、溫度顯然沒有那么大的變數。

作為拉開環境生態學序幕的卡爾遜女士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為社會人的人類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這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的社會屬性更多的體現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屬性隨著歷史的車輪已離人類越來越遠,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會倫理道德下的本能行為。

與傳統生態學區別

傳統生態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將生物放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研究的,社會生態學研究的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周圍環境及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的學科。

它包括原生生態學、亞原生生態學和人文生態學。他們之間的劃分是以人這一社會主體為標準的。

原生生態: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形成相對穩定的不需要人類長期干預的生態系統稱為原生生態

亞原生生態:需要人類長期干預才得以維持的生態系統稱為亞原生生態系統。

人文生態:人文生態作為上述兩者的補充強調軟環境的構建。它包含人類文明的一切。強調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態、亞原生生態、人文生態均屬社會生態學的範疇,強調生態的社會性,它堅持以人為綱,強調設計的人文性,注重人文關懷。

亞原生生態主要包括兩大實體(城市和鄉村)和聯繫他們的通道(公路、鐵路)。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場所,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形成、規模不斷的壯大。

零散建築——村落——小城鎮——(規模化)城市——衛星城市——城市群——地球村——大宇宙空間(空間站)

亞原生生態系統的產生是以建築為依託的,它誕生於原始社會向農耕文明過度的有巢氏時代。有巢氏教會人類建造房子,人類開始依託建築慢慢形成居落,村莊、城市,直到今天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我們幾乎都能看到亞原生環境的存在。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以建築為中心的人居環境,它以建築為依託向外擴展,構成人居群落景觀。

伴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以交換為目的的集市不斷的擴展,一些較大的亞原生群落開始出現,形成一些久居城市與自然的原生景觀相脫離的“城裡人”。亞原生群落開始了穩定的向外擴張的時代,這種擴張使得社會這一人類生活方式不斷的強化,隨著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開始產生設計並創造人工景觀的欲望。

創作的主體依然是人類的庇護所——建築。

建築被認為最高的藝術組合形式,它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它是包含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建築起源於人類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遮風雨、避群害的實用目的,是人類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亞原生生態系統形成和發展基礎。

在農耕文明時代,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的貴族手中,這就決定了景觀的創作活動是某些特權階層的專利,無論是中國北方的皇家園林,還是南方的私家園林皆是如此。它們在圍合的空間內營造著供少數人欣賞的人工景觀。而那些占社會絕大部分人口的平民一生都在為吃飽飯而奔勞,他們沒有多餘的財富,沒有多餘的時間,更談不上創作設計藝術性很強的景觀。

亞原生生態統的歷史演變

城市出現之前的亞原生生態系統仍處在原始的自然散落狀態,零星的人工建築分散在河旁、山地之間。更有許多只是作為臨時性的居所(遊牧民族的氈房)。

這時的人居環境只是適應自然的結果,對自然人們更多的是恐懼與順從。人們在自然力(地震、洪水)的脅迫下不停的遷移中尋找著合適的定居環境。並開始慢慢聚集形成最早的群落。

現在已知的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發現於中東,約在9000年前,是用泥土建造的,每間帶有貯物室和陶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起於農耕文明的初期。

中國最早的亞原生群落景觀起於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屋頂出現木結構,上面復草泥,牆壁由草泥加藤條木筋構成,村落規模越200座小舍,占地越3萬平方米。

大約在公元2000——3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三皇之都”。

“伏曦都陳(今河南陳縣,神農都魯(曲阜)原始都陳,皇帝都熊(今河南新鄭)

考古發掘也證明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存在。

在龍山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一座夯土古稱遺址,據測定,建造年代應在公元前2035——2400年間。城牆南北長450m,東西寬390m是長方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居落並不大,只相當於現代一個小村莊的規模。

從規模上看,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或部落,這種最初的聚落模式後來演化為以姓氏為象徵的家族式居落。這種居落方式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直到近代隨著城市化及人口控制政策等新的因素的出現,在中國逐步解體。

一般認為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導致了城市的出現。

夏商朝代(距今有3000——4000年的歷史),河南二里頭村發現的古城,南北長1、5km,東西長2、5km,面積75km,城市已存在宮殿,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少數人已經從繁重的農業和手工業業等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出現了謀天下的“肉食者”,人類最早的思想者開始出現。他們開始思考,開始創造和整理制度,從此人類結束了發展的漫長冬季,進入了大規模的擴張時期。

位於河南安丘西北小屯村的“殷墟”曾是商代的王都。當時已頗具規模,東西長10km,南北寬5km,沿水兩岸帶狀分布,出土文物近十萬件之多,還發現銅器作坊、水井、道路、排管等遺址表明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相當的完善,也說明當時的殷墟已是頗具規模的城市了。

亞原生生態系統的構成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亞原生生態系統是以建築為中心,向周圍不斷的擴展,其人工化程度隨著離建築中心的近遠而衰減。

亞原生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最重要的影響是從周圍不斷的吸取資源並向周圍釋放消費物。

吸取

釋放

亞原生生態系統除包括三個生態實體外,它還包含著若干個小的生態實體。例如:居民小區、公園、河流、公路等都可看成亞原生生態系統。

文化是一種存在狀態,它是人類社會所特有。傳承文化的載體眾多,但它有三大基本載體:

1、語言

2、文字

3、歷史實物

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可傳承性,而在文化的傳承中這三大載體曾發揮過不同的作用。

歷史實物是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但它的傳承連續性不強。尤其是文物和地址遺蹟,人類對它們的研究大多在近代。儘管早漢代司馬遷就曾通過考察歷史遺蹟來發現傳承歷史,但受當時的時代限制(技術、儀器等),這種傳承是有限的。

從人類開口說話,語言就成為人類交流、傳遞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在古希臘盲人荷馬藉助傳唱,傳播和整理了《荷馬史詩》。在我國許多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仍在以口頭傳唱的方式傳承著。這些“口頭文化”曾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文化傳承的主體,直到文字的出現。

文字的出現同火的使用一樣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從那時起人類不只靠自己的大腦存儲有限的信息,人類開始“記錄”,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無限量的可能。

今天,人類的許多發明將這三者聯繫起來,一張光碟即能表達語言、文字,也能作為歷史實物資料保存。

國家歷史的傳承方向:

傳統型:在建築、服飾、禮儀風俗、文字、語言等歷史符號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幾千年前的特徵,在他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處處開到這些傳統。如:日本,今天的日本人穿著和服,遵循著幾千年的禮儀,保留著古老的風俗,儘管他們的經濟已十分發達,但許多傳統依然保留在他們的生活中。

突變型:雖然保留了一些歷史實物遺蹟,但在服飾、禮儀風俗、文字、語言等方面與傳統上卻與幾千年前截然不同。如:埃及:歷史上的埃及曾使用過楔形文字,有自己神秘的巫術宗教,創造過輝煌的尼羅河文明,但今天的埃及已然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穿著伊斯蘭服飾,使用阿拉伯文字等等,可以說,除了那高聳的金字塔和底比斯的神廟,我們很難從今天的埃及尋找到那一段歷史的痕跡。

重組型:一些年輕的國家,它是各個民族的大雜燴,吸收各種文化形成自我。如美國,在美國的社會中你可以看到任何膚色,任何種族的人,而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們原有傳統的文化的同時(阿拉伯裔社區、亞裔社區、猶太人社區等),也在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並得到傳承。

政治傳承方式:分權政治,在這種體制之下實行政治邦聯,崇尚民主。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之後在歐美國家不斷傳承,演變成今天的歐美政治體制。強調民主。在政治體制上多實行邦聯,權力分散在各個行政區域。如美國和英國。

集權政治: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法家思想,在秦朝確立,之後影響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各國。強調中央。權利的集合點在中央。中央象一個原子核牢牢的將它周圍的電子吸引,持續幾千年,牢不可破,直到今天。

鄉村莊園化:理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濟模式,隨著生產力的改善,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被組織化,系統化的莊園經濟所取代。美國、英國等西方各國的農業發展史就說明了這一點,尤其是以色列。他們的農業模式是現實中最接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模式。

思想傳承的時代性:思想是歷史時期的產物,歷史是有時代性的,所以,思想是時代的,受時代的制約,對於歷史思想我們應有批判的繼承。思想的傳承不象歷史,對於歷史我們應儘量保持它的原貌(包括歷史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而思想我們卻不應一成不變的傳承,產生聖人的民族是不幸的,聖人的悲哀在於他使歷史成為一家之演。

在經濟學領域,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李斯特的保護貿易,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都已成為他們時代的經典,但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都存在缺陷。不過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借鑑他們的思想。哲學領域也同樣存在時代性:黑格爾、尼采、孔子、朱熹、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缺陷也都說明了這一點。即使被我們奉為聖典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也不例外。他們是時代的產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我們不能認為他們是永恆的真理。畢竟時代是在發展的。

藝術:藝術是有性格的,大眾化的藝術往往缺乏個性特徵。對於藝術來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徐渭、朱耷、梵谷、畢卡索用他們的作品告訴了我們這一點。正所謂:愛憎出藝術。在很多人眼裡他們時代的藝術天才往往是偏激、孤傲、極端,甚至把他們看成是怪人。他們受到時代的冷落,卻成為歷史的偉人,盧梭、唐寅都走過了這樣一段藝術人生。古人早就有云:“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吟者留其名”。所以經典藝術和大眾藝術是有區別的。

地域特徵——有故事的地方

村裡的老人總會給小孩講許多的故事,一些他們小時候聽老人講的故事;一些關於他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但慢慢的這兒變成了一座城市,高樓林立的城市。各家都居住在寬敞明亮的水泥殼裡,對面而居數載卻不相識。

於是故事不在被流傳,也不在被創造;有的只是被固定在書本上的經典。於是所有的城市都一樣——一樣的建築,一樣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遙遠的山區,阿婆依然會給自己的小孫子,講述關於《阿郎的故事》,小孫子也有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童年。

慢慢的小孫子長大,能幹活了,上山砍柴,太累了,依在樹下睡著了,睡夢中他夢見自己在山林里飛翔,飛到山的遠方。

從此一個新的故事,在這一帶流傳,一個關於砍柴娃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