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從全方位,多側面,比較系統地敘述了鄂溫克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的森林狩獵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謳歌了鄂溫克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一代又一代,歷經滄桑,奮鬥不息,開拓進取的敬業精神;反映了鄂溫克人進入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卷人複雜多變的關係中處於無權地位,政治上受壓迫和經濟上受剝削的悲慘生活;也歌頌了英勇頑強的鄂溫克族人民與歷代反動統治不屈不撓的鬥爭,以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解放作出的貢獻。
編輯推薦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從鄂溫克族的發源地——貝加爾湖說起,包括了鄂溫克族在歷史上生活、活動過的地域,鄂溫克族自身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的進程,以及相關朝代對鄂溫克族的影響和鄰近民族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吳守貴,鄂溫克族,阿本千氏,1930年12月12El出生於布特哈旗(今內蒙古扎蘭屯市)獵民家庭。
1946年2月6日,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同年8月入東蒙軍政幹部學校;
1947年5月在部隊任排長,政治處幹事;
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政治指導員參加圍困長春和遼瀋戰役;
1950年12月起在喜桂圖旗(今牙克石市)、扎魯特旗、奈曼旗、扎賚特旗先後擔任人武部副部長、部長;
1966年9月,任呼倫貝爾軍分區科長;。1971年1月,任鄂倫春自治旗人武部副部長、旗革委會第一主任;
1973年5月,任旗委副書記;
1980年1月,任中共鄂溫克自治旗旗委書記;
1983年12月,任呼倫貝爾盟副盟長、第七屆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人民代表;
1994年12月離休,享受正廳級待遇;
主要著作有《森林之子》、《鄂溫克人》。
目錄
自序
祖先的蹤跡
兩條主線
第一階段 使用弓箭狩獵 實現以獵為主
第二階段 馴鹿馴養業的出現有了可支配的動物
第三階段 牛馬飼養業的興起步人生產性經濟
沙皇俄國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
明末清初的鄂溫克人
哥薩克在黑龍江
布特哈八旗索倫鄂溫克人
四、戰時出征打仗
(一) 參加收復雅克薩之戰
(二) 參加烏蘭布通至昭莫多之戰
(三) 轉戰西北西南疆場
五、獵貂納貢
六、雅魯河流域鄂溫克人的變遷
呼倫貝爾索倫八旗鄂溫克人
一、抵進呼倫貝爾安營紮寨
二、駐守卡倫執勤巡邏
三、立足草原安家立業
四、出征西北西南戰場
五、建寺廟祭祀交易活動
六、鐵路通車運營取代驛站差事
伊犁索倫營始末
索倫勁旅反擊廓爾喀侵略軍
清代的鄂溫克名人
一、清代內大臣博爾本察
二、清代名將海蘭察
三、清代福州將軍穆圖善
清朝實行懷柔政策籠絡鄂溫克人
一、任用鄂溫克人為清朝官員
二、培養滿族化的鄂溫克軍隊
三、對鄂溫克官員賜予封建特權
四、對鄂溫克族帶來的影響
由黑暗走向光明
一、民國社會激烈動盪中的鄂溫克人
(一) 鄂溫克人解脫了兵役和勞役負擔
(二) 社會激烈動盪和急劇變化
(三) 鄂溫克自衛隊的組成及其活動
二、日本法西斯統治下的興安東省
(一) 索倫(鄂溫克)游擊隊始末”
(二) 建立日偽政權實行法西斯統治
(三) 支援東北抗聯王明貴支隊
三、迎來解放與自由
(一) 國共兩黨軍隊並進東北地區
(二) 組建自衛軍 建立人民政權
(三) 參加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
(四) 農業合作化運動
草原風雲
一、改朝換代在呼倫貝爾的鬥爭
二、日本法西斯統治下的興安北省
三、諾門罕戰爭
四、撥開烏雲見晴天
五、新中國的成立
使鹿鄂溫克人
一、原居勒拿河流域
二、雅庫特人遷入勒拿河流域
三、哥薩克騷擾使鹿鄂溫克人
四、使鹿鄂溫克人遷入我國大興安嶺北部
五、在大興安嶺北部的遊獵生活
六、兩國交界地狩獵與俄漢商的交易
七、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統治
八、新中國成立後的使鹿鄂溫克人
通古斯鄂溫克人
一、原居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二、哥薩克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騷擾
三、歸屬俄國後的生產、生活
四、遷入我國呼倫貝爾草原居住
五、日本法西斯的殘酷迫害
六、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鄂溫克人的商品交換
一、早期交換的興起
二、清代初期交換受挫
三、交換的復甦和發展
鄂溫克族形成“跨界民族”的由來
當今中國的鄂溫克人
一、幹部隊伍的成長壯大
二、人口發展與分布
三、鄂溫克族族稱的恢復與統一
四、實現民族區域自治
五、鄂溫克族民俗及文化藝術展覽
六、成立鄂溫克族研究會
(一) 第一屆理事會
(二) 第二屆理事會
(三) 第三屆理事會
(四) 第四屆理事會
七、確立鄂溫克民族節日——“瑟賓節”
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鄂溫克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北方古老的森林狩獵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鄂溫克族,發源於貝加爾湖一帶,1689年9月7日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開始成為“跨界民族”。中國的鄂溫克族,分布在土地肥沃的嫩江流域上游地區和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以及素有“林海”之美稱的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大興安嶺等地。
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鄂溫克族人口有30505人(其中男14704人、女15765人)。內蒙古自治區有26201人,在呼和浩特市等12個盟市中,主要聚居在今呼倫貝爾市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扎蘭屯市、根河市、海拉爾區;黑龍江省有2706人,主要分布在齊齊哈爾市及其訥河市等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72人,分布在塔城等地;另外,還因工作關係散居在北京市等27個省市區的有2676人。
後記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一書,是繼2000年《鄂溫克人》一書出版之後的又一部論述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著作。
我從2007年春季起執意寫這本書,從開始考慮思路,查閱資料,執筆寫作,到2008年3月末脫稿,約40萬字,其中插有相關地圖和圖片。
《鄂溫克族社會歷史》一書,根據《鄂溫克人》一書中提出的“兩條主線”和“三個發展階段”的觀點,以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的成果為依據,參考民族學研究的成果,緊緊結合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抓住鄂溫克族社會歷史的脈胳,順著鄂溫克人走過的歷程,遵循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自身的發展規律,突出“兩條主線,,和“三個發展階段”,以及17世紀中葉農業經濟的興起,可稱之為第四個發展階段,以翔實的史料,突破“斷代”現象,首尾相連,比較準確而系統的敘述了鄂溫克族的社會歷史。
這本書得以成書,是得到了呼倫貝爾市市長羅志虎、副市長宋照明(現任市人大副主任)同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旗長色音圖同志的大力支持。
值此,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的領導同志和單位及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在撰寫的內容和文字方面難免有不足之處。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文摘
四、鄂溫克人從發源地向外擴散
由於鄂溫克民族要素的進一步完善,馴鹿馴養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需要擴大馴養馴鹿和狩獵經濟活動的範圍,古代鄂溫克人以馴鹿為交通工具,逐漸從貝加爾湖地區向外擴散,大約從我國的東漢初期,即公元I世紀開始,逐漸擴散到北至北冰洋、西臨鄂畢——額爾齊斯河谷,東至黑龍江上游以東至鄂霍茨克海和薩哈連島(庫頁島)廣袤的山林地帶遊獵生活,而在西伯利亞各地和遠東地區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各民族》一書中還記載:“在西伯利亞地區眾多少數民族中,鄂溫克是分布最廣而人口較多的民族。鄂溫克人生活的地區總的界線,西臨鄂畢河流域東至鄂霍茨克海岸和薩哈連島(即庫頁島),南界上通古斯卡(安加拉)河、貝加爾湖以及阿穆爾河(黑龍江),北界與埃文人、雅庫特人、多爾乾斯人和年特西人毗連。他們所處的面積近似於西伯利亞地區的百分之七十和蘇聯遠東地區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圖門斯卡雅、托斯卡雅、克拉斯諾雅茨克、伊爾庫斯克、其了茨克、阿穆爾茨克、布利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雅庫特(今薩哈)自治共和國、卡巴洛夫茨克、薩哈連茨克、赤塔州等地。現在,這些地方由於俄羅斯人、雅庫特人、布利亞特人的增多,鄂溫克人已處於少數。”
文章說,鄂溫克人是當時在西伯利亞地區分布最廣的民族。有人估算過在西伯利亞地區的1000萬平方公里中,鄂溫克人的足跡遍布700萬平方公里,占到西伯利亞地區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真可謂是一個奇蹟。在鄂溫克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遷徙,之所以能夠向四面八方擴散,是狩獵經濟與馴鹿馴養業相結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