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2到3成信任陌生人。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係的不信任,也表現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社會衝突增加。越來越多相同利益、身份、價值觀念的人們採取群體形式表達訴求、爭取權益,群體間的摩擦和衝突增加。標準大幅提高
民眾需求層次進一步擴展,標準大幅提高民眾對潔淨空氣、無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條件、保障健康的醫療條件、宜居的自然環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標準進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產環境、有效的災害防範等成為基本需求;民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尊重與認同需求、個人發展已經成為新的必須滿足的需求。
社會矛盾增加
社會不信任擴大、固化,群際衝突、社會矛盾增加調查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2到3成信任陌生人。社會不信任導致社會衝突增加,又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的不信任,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中。
階層意識強烈
階層意識強烈影響社會心態和社會行為藍皮書指出,底層認同、弱勢群體認同依然比較普遍,底層認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心態和行為的關鍵因素,影響到社會成員對社會安全、社會信任、社會公平感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為採取社會行動的依據。
社會群體分化
社會群體更加分化,群體行動、群體衝突增加階層分化和底層認同使得民意極端化,常常表現出一邊倒的聲音和行為。極端化格局下,群體進一步分化。常常出現由事件引發的,短暫、鬆散、無組織、無目標的利益群體。
社會情緒積極
社會情緒總體基調是積極的,但負向情緒的引爆點低藍皮書認為,我國社會情緒總體的基調是正向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於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負向情緒基調不容樂觀。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與需求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有密切關係。弱勢群體中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讚美的“社會情緒反向”值得警惕。
價值缺乏
社會共享價值缺乏,難以形成社會共識社會分化和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念缺乏。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互信無法實現,社會共識難以達成。
關注社會階層意識
制度層面建立社會信任機制 關注社會階層意識《社會心態藍皮書》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是未來的民生工作要關注社會心態,既要滿足民眾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等社會性需求,通過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民眾各方面的基本權益。
二是發揮公共權力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核心作用,要從制度層面建立社會信任機制,擺脫社會信任困境。
三是要關注社會階層意識,關注社會中低層認同群體的心態和處境,切實保障他們的權益。關注不同群體、身份、民族、階層等的認同問題,研究化解群體矛盾、民族矛盾、階層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體和社會衝突的發生,避免社會的割裂。
四是要關注社會情緒,特別是關注社會負向情緒,儘量消解那些不利於社會良性運行的負向情緒。而消解負向的社會情緒要依靠對正向情緒的激勵,要靠切實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社會秩序。
五是應該倡導和正向激勵那些對社會有利的基本價值觀念,引導他們逐漸固化為全體成員的核心價值,成為社會穩定的堅實基礎。
數據分析
中國社科院7日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2012年網路維權事件中,社會民生類事件占三成,在全部網路維權事件中位居第一。藍皮書對2012年前三季度天涯社區維權輿情事件的量化分析表明,2012年網路維權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主要領域,大致分為社會民生、涉法涉警、企業糾紛、反腐倡廉、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災害事故七大類。其中,社會民生類網路維權事件占樣本總量的36.76%,位居第一。
藍皮書分析,在民生類輿情事件中,輿論往往很快呈現出強勢發展,並展現出一致性網路意見。如輿論對強征、強拆事件表現出憤怒情緒,是民生類輿情事件的共同特點。報告顯示,強征強拆事件引發的維權占社會民生類網路維權事件的81.85%,其中36.73%引發了大範圍群體抗議。
報告同時指出,網路維權事件中,涉法涉警類事件比例為13.35%,大部分是由粗暴執法引起;企業糾紛類事件比例為12.80%,多數是勞資糾紛和福利待遇引起,廣東省事件爆發比例最高;反腐倡廉類事件比例為12.58%,以貪污腐敗為主要誘因;公共衛生類事件比例為10.50%,以環境污染占大多數;社會安全類事件比例為7.55%,多數是因黑勢力打砸、火拚而引發;災害事故類事件比例為6.46%,主要關乎違規採伐和安全事故。總體上,因維權引發的群體事件數量為374起,占樣本總量的40.92%。
藍皮書針對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了應對網路維權輿情事件的政策建議,包括關注征地拆遷事件的新動向,保證信息公開、坦誠溝通,依法合理解決問題;慎用警力,多用對話、協調的形式處置維權事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發揮好網路反腐的輔助功能;尊重理性的民意,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政府應及時透明公開真相,有效化解災害事故輿情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