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3部分,內容包括:“論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現象學與社會科學”、“符號,實在和社會”。
目錄
前言(H.L.凡·布雷達撰)
編者的話
序論(莫里斯·納坦森撰)
第一部分 論社會科學的方法論
對人類行動的常識解釋和科學解釋
一 導論:經驗內容與思維客體
1 常識構想與科學思維構想
2 社會科學諸構想的特殊結構
二 常識思維中的思維客體的構想
1 個體關於世界的常識知識是一個關於它的類型性的構想系統
2 常識知識及其蘊涵的主體間際特徵
3 由常識構想的社會世界結構及其類型化
4 行動過程類型與人格類型
三 常識經驗中的理性行動
四 社會科學構造的思維客體構想
1 關於主觀解釋的假設
2 社會科學家作為公正無私的觀察者
3 常識行動模式構想和科學行動模式構想之間的各種區別
4 社會世界的科學模型
5 關於社會世界的科學模型構想的一些假設
五 關於理性行動模式的科學模型構想
六 結論
社會科學中的概念和理論構造
選擇行動設計
一 行動的概念
二 設計的時間結構
三 目的動機和原因動機
四 幻想過程和設計過程
五 可實踐性的基礎
1 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世界
2 被從生平角度決定的情境
第二部分 現象學與社會科學
現象學的某些最主要的概念
現象學與社會科學
胡塞爾對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
舍勒的主體間性理論和關於變形自我的一般主題
一 舍勒的人的概念
二 舍勒的“位格”概念
三 舍勒的主體間性理論
1 所涉及的問題
2 推理和移情作用
3 舍勒的變形自我知覺理論
四 批判性評論
1 作為先驗問題的主體間性
2 作為世俗問題的主體間性
五 關於變形自我及其時間結構的一般主題
薩特的變形自我理論
一 薩特對實在論者和唯心論者研究主體間性問題的批判
二 薩特對胡塞爾、黑格爾以及海德格爾的批判
1 胡塞爾
2 黑格爾
3 海德格爾
三 薩特自己關於他人實存的理論
四 薩特關於身體的理論
五 論胡塞爾的化人理論
第三部分 符號,實在和社會
論多重實在
一 日常生活世界的實在
1 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及其實用動機
2 人在外部世界中的自發生活及其某些表現形式
3 意識的張力與注意生活
4 “生動的自我”的時間視角及其統一
5 日常生活世界的社會結構
二 多種實在及其構成
三 各種各樣的幻想世界
四 夢的世界
五 科學理論的世界
語言,語言障礙與意識結構
一 戈爾德施泰因的語言理論
二 對語言障礙的哲學解釋
三 關聯的類型化
符號,實在和社會
一 導論
1 在目前討論指導和符號的過程中存在的某些爭論觀點
2 下面的研究計畫
二 作為有意義的關係和符號關係之一般形式的接近呈現
1 胡塞爾的接近呈現概念
2 包含在接近呈現情境中的各種秩序
3 柏格森關於同時發生的秩序的理論
4 柏格森的理論在涉及指號和符號的某些爭論觀點上的運用
5 制約各種接近呈現關係的結構變化的原則
三 處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的世界及其各種維度、記號和指示
1 處在我實際的和潛在的力所能及的範圍以及操縱領域之內的世界
2 記號
3 指示
四 主體間際的世界及其各種接近呈現關係:指號
1 日常生活世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主體間際的世界
2 我們關於他人心靈的知識本身建立在各種接近呈現參照基礎上
3 關於視角互易性的一般主題
4 對他人世界的超越
5 理解,表現,指號,溝通
五 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超越:符號
1 對這種超越的經驗
2 符號化
六 論多重實在
1 威廉·詹姆斯的次級宇宙;有限意義域
2 最高實在
3 重新陳述的符號的界定
4 人們通過一次衝擊經驗到的從這種最高在實向其他有限意義域的轉變
5 用科學和詩中的符號具體說明的有限意義域概念
七 符號號社會
1 接近呈現參照對社會環境的依賴
2 社會的符號接近呈現
八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