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外文書名:CarolC.Gould,Marx'sSocialOntology:IndividualityAndCommunityInMarx'sTheoryofSocialReality
叢書名:國外馬克思學譯叢
平裝:20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3106363
條形碼:9787303106363
商品尺寸:23.4x15.4x1cm
商品重量:299g
ASIN:B0034G4W7O
內容簡介
《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個性和共同體》內容簡介:《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的核心論證是馬克思對於個人主義主題與社群主義主題的獨特綜合。我將這種綜合稱為“關係中的個人”,而“關係中的個人”是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從規範的意義來說,馬克思的解釋賦予了強調平等性和社會相關性的自由以解釋特權,在那裡,對於個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認也引起了對於正義的含蓄的解釋。儘管馬克思將這些規範看作是在一個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或許馬克思對這個歷史給予了一種過於狹窄的“西方的”解釋),但我同樣將馬克思歸於強調人的自我改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的創造性潛能的人道主義傳統。然而,馬克思又不同於傳統的人道主義進路,他強調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權利)於個人和共同體興盛的必要性。隨後我指出,這些不同的能動性條件可以根據一個被擴展的人權(儘管馬克思本人批判權利)觀念而得到具體說明。簡言之,馬克思十分堅定地信奉個人的平等自由。當然,個人被理解為需要某種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發展和免於一切壓迫和剝削形式的自由。編輯推薦
《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馬克思社會實在理論中的個性和共同體》:馬克思學是關於馬克思生平事業、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論的研究,其考據研究和文本解讀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論成果對當代馬克思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叢書通過對國外馬克思學研究的梳理和譯介,試圖從國外馬克思學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觀點,研究方法等多個層面,揭示國外馬克思哲學在當代的新發展、新階段和新特點,以期為中國馬克思哲學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和理論參照,為創建和發展中國馬克思哲學提供新的研究視野和理論空間。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卡羅爾·C·古爾德(CarolC.Gould)譯者:王虎學編者:魯克儉卡羅爾·C·古爾德(CarolC.Gould):194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耶魯大學博士,現為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University)哲學系哲學和政治學教授、全球倫理學和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哲學》雜誌主編、國際法哲學和社會哲學協會(IVR)美國分會前任主席、哲學和公共事務協會執行理事。
著作有《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78)、《反思民主》(劍橋大學出版社,1988)、《全球化民主和人權》(劍橋大學出版社,2004)。主編了包括《女人與哲學》、《超越統治》、《信息網》、《文化認同與民族國家》、《性別》等在內的七本書,並在社會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女權主義理論和套用倫理學方面發表論文60多篇。
目錄
導言第一章社會本體論:個人、關係和共同體的發展
一、歷史發展三階段中的社會關係
二、關係中的個人本體論
第二章勞動本體論:對象化、技術和時問辯證法
一、對象化與異化
二、勞動和時間的創造
第三章走向因果勞動理論: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中的行動與創造
一、能動性的因果性
二、作為一種內在關係的因果性
三、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因果性表現為一種外在關係
第四章自由本體論:支配、抽象自由和社會個人的出現
一、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概念
二、作為活動前提與結果的自由
三、社會發展階段中的自由辯證法
第五章正義本體論:社會互動、異化與互動性的理想
一、社會關係、異化與互動性的形式
二、正義的含義及其與自由的關係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序言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籌劃和準備,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正式推出這套“國外馬克思學譯叢”。現就譯叢的編譯旨趣、編譯原則和工作分擔問題作一簡要說明。對於“馬克思學”這個術語,國內外學術界還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們認為,如果不過分糾纏於呂貝爾創製Marxologie這個法文詞的特定含義,而是從廣義上理解,馬克思學就是關於馬克思生平事業、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論的學術性研究。
關於馬克思生平事業的研究成果通常是馬克思傳記。比較有代表性且已譯成中文出版的有弗·梅林的《馬克思傳》(1918年)、東德學者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的《馬克思傳》(1968年)、蘇聯學者彼·費多謝耶夫等著的《馬克思傳》(1973年)、蘇聯學者斯捷潘諾娃的《馬克思傳略》(1978年)、英國馬克思學家戴維·麥克萊倫的《馬克思傳》等。
關於著作版本的研究成果有幾種形式:一是馬克思著作年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蘇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MarX-Engels-tLeninInstitute)院長阿多拉茨基主編的《馬克思年表》(1934年)、。呂貝爾的《沒有神話的馬克思》(1975年)等;二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題注”以及MEGA2資料卷對馬克思著作(含手稿)和書信的寫作時間、版本情況、文本寫作過程和手稿修改等情況的介紹;三是馬克思文獻學專家發表的有關馬克思著作版本考證的研究論文。
後記
《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初版於1978年)是當代美國著名女哲學家卡羅爾·C·古爾德研究馬克思的一部力作,堪稱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統地解讀《大綱》(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重要文獻。麥克萊倫在《馬克思傳》(初版於1972年)中曾指出:《大綱》是“一塊巨大的沒有被開墾的土地:因為現在還幾乎沒有探索者,甚至他們還沒有穿過它的外圍”。馬爾科維奇也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是“在《大綱》的基礎上重新建構馬克思哲學的第一次嘗試”,在此意義上,本書無疑具有填補《大綱》研究空白的重大意義。《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可以被看作是20世紀西方哲學“回歸絕對主義”運動的產物和迴響。根據俞吾金教授的分析:哲學史就是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相互交替的歷史:當黑格爾的泛邏輯主義達到絕對主義的頂點時,尼采等開啟了相對主義的歷史先河,隨後,一股強勁的新絕對主義思潮在西方哲學研究中迅速崛起,如海德格爾的“基礎本體論”、蒯因的“本體論承諾”,等等。這股思潮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也有所波及和反響,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盧卡奇的晚年巨著《社會存在本體論》,古爾德的《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可見,“古爾德對本世紀哲學運動的脈搏,即向絕對主義的回歸還是把握得十分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