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運動

社會主義運動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社會主義作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理想,以空想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代表人物:莫爾、歐文,前者於1516年寫了《烏托邦》一書,後者於1844年寫了《新道德世界》一書。他們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對未來理想社會做了詳細的描繪。他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但無法找到通向理想社會的道路。莫爾還曾建立了一個“烏托邦”村,用以實驗他的改造社會的理想,但由於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空想而不是科學基礎上的,空想社會主義必然以失敗告終。

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和實踐

誕生

1848年,以《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為標誌,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也由空想變成了理論。歐洲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使無產階級革命越來越成為可能。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隆隆炮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誕生了。蘇俄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社會主義也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東歐劇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主義運動在東歐、中美和東亞蓬勃發展,並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從而開啟了資本主義滅亡的進程。
但是,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並沒有利用計畫經濟的集中性,國民經濟發展失衡,反而陷入僵化,裹足不前。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勢力糾集在一起,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和平演變”,進行經濟戰、政治戰和文化戰,終於在20世紀還剩下不到10年的時候,在國內外複雜因素的作用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挫折。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並沒有使社會主義運動徹底失敗。中國共產黨早在1978年就在鄧小平的指揮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蘇聯解體後,剩下的5個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效仿中國,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沿著中國模式社會主義進行建設。不管是蘇聯模式還是中國模式還是以後可能出現的任何模式,都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號召力,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所謂“民主社會主義”

起源

在恩格斯逝世後,德國社會民主黨黨魁伯恩斯坦公然叫囂“馬克思主義需要修正”。在此背景下,第二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漸漸蛻變成小資產階級立場的改良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第二國際竟不知羞恥的宣布支持這場資產階級的分贓大戰。以此為標誌,以俄國社會民主黨為代表的馬列主義者和早已死亡的各國“社會主義民主黨”決裂,成立第三國際。由於一戰時在第二國際的黨派的國家中有互相交戰的兩國,第二國際實際停止運轉。後來,各國民主社會民主黨成立了社會黨國際,“民主社會主義”正式粉墨登場。

性質

“民主社會主義”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變種,主張“博愛"也就是“階級調和”,主張勞資雙方“互利共贏”也就是“階級合作”主張以福利制度緩和階級矛盾。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欺騙竟被資產階級政治家鼓吹為“民主”。奉行民主社會主義的黨一直或經常執政的國家主要有: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另外瑞士的社會主義民主黨也是執政聯盟的主要成員之一。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史

工人運動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之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弊端也在日益暴露。比如1825年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化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廣大的工人為了改善惡劣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狀況,同資本家展開了多種形式的鬥爭,工人運動逐漸興起。其中1831、1834年的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和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影響較大。因為這幾次工人運動讓無產階級作為一隻單獨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
在工人運動的浪潮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結成了偉大的友誼。通過廣大的工人民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批判的繼承,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隨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了。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繼續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為建立新的國際工人組織準備了條件。1864年,新的國際工人組織——“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史稱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成立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870年左右,法國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失敗,激化了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之當時的臨時政府對外妥協、對內鎮壓引起了無產階級的強烈不滿。在馬克思主義的鼓舞下,人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府。於是巴黎公社應運而生,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但是,由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還不足,普法反動勢力相勾結,力量強大;又加之公社脫離了最應該團結的人民民眾,導致了孤軍奮戰。最終,巴黎公社被扼殺在血泊之中。
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500年的社會主義運動史

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社會主義作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理想,以空想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莫爾和歐文,前者於1516年寫了《烏托邦》一書,後者於1844年寫了《新道德世界》一書。他們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對未來理想社會做了詳細的描繪。他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必然,但無法找到通向理想社會的道路。莫爾還曾建立了一個“烏托邦”村,用以實驗他的改造社會的理想,但由於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空想而不是科學基礎上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必然以失敗告終。這是社會主義的空想階段。
1848年,以《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為標誌,社會主義也由空想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也由理論變成了現實。歐洲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使無產階級革命越來越成為可能。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隆隆炮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國誕生了。蘇聯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社會主義也由理想變成了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變成了多國實踐,並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從而結束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個階段,是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的初創階段。
但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並沒有充分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反而陷入僵化和教條的桎梏而裹足不前。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勢力糾集在一起,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和平演變”,進行經濟戰、政治戰和文化戰,終於在20世紀還剩下不到10年的時候,在國內外複雜因素的作用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挫折。這是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的階段。
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並沒有嚇倒中國共產黨人。就在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失敗了,資本主義勝利了”的一片歡呼聲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臨危不懼,冷靜觀察,沉穩應對,成功地找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新的發展道路。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實際,吸取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探索出了社會主義新的發展模式,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將標誌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復興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