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顧概念
由於社區照顧概念的形成比較複雜,因此,至今對其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解釋。對社區照顧的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士對它有不同的理解: 英國1989年的社區照顧白皮書中指出:“社區照顧”是指給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礙或身體及感覺機能障礙問題所困者提供服務和支持,讓他們能夠儘可能在自己家中或社區中“類似家庭”的環境下過著獨立的生活。
Bulmer認為,“社區照顧”是指正式機構之外的可用資源,特別是將家庭、朋友或鄰里等非正式關係視為提供照顧的工具。
阿伯斯(P.Arams)認為,社區照顧是“由非專業的人士在家居或工作的環境中提供協助、支援或照顧。”
萬育維則認為,服務社區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與生活正常化相通,均是希望那些需要被照顧者得到適當的支持或信息服務,使其能有尊嚴、獨立地生活在自己的家裡或類似家庭環境的社區內。
社區照顧就是社會工作者動員社區資源、運用非正式支持網路、聯合正規服務所提供的支持服務與設施,讓有需要照顧的人士在家裡或社區中得到照顧,在其熟悉的環境中向其提供照顧和幫助的福利服務模式。社區照顧可以看做是一個社會服務網路,非正式網路與各種正式的社會服務機構相配合構成了這個網路。
社區照顧產生背景
“社區照顧”是世界各國近年非常關注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和較複雜的過程。社區照顧的出現源於20世紀50年代,是西方國家當時院舍式照顧服務所產生的許多問題而醞釀的一個新運動。
社區照顧最初是針對住院式照顧提出來的。在推行高福利政策的鼎盛時期,英國等福利國家對無依無靠的老年人和有心理殘障的人實施住院式照顧,即國家和政府通過興辦大型的福利院舍來集中供養和照料這些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政府出巨資聘用專職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供養和照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推行的這種福利國家政策,即政府出錢、出人照顧那些無依無靠、日常生活有困難的人,收效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如此。英國上下大力宣揚和推行這種院舍照顧,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效仿。
隨著時間的推移,50年代初期,西方社會(如英國)開始關注為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長期住院照顧產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後果。與此同時,亦有社會人士注意到老人和殘疾人士因長期住院而產生的種種不良後
果,這種住院式照顧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住院式照顧使政府承受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2.住院式照顧有悖於人的生活環境的“正常化”。這些大型的福利院舍常常是與被照料者的生活社區分離的,脫離了受助人生活的社區,把他們置於一種非正常的環境之中,這些人實際上失去了同正常人進行交往、進行正常社會生活的條件,從而漸漸失去重新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學家指出,與世隔絕的住院式照顧實際上成了住院者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3.住院式照顧所產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後果:大型機構里的工作人員往往會形成一種控制甚至是虐待居住成員的行為方式。大型機構往往會強調機構的需求以維持其順利運轉,而不是服務於居住者的官僚主義作風。如某些住院者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在福利院中生活對兒童心理成長不利、對住院人員的不尊重、剝奪了自由和選擇的權利等。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崇尚人權的英國社會發出了“讓住院者回歸社區”的呼聲,讓服務對象儘量在家裡或者在社區中正常生活。英國政府順勢倡導社區照顧,放棄集中院舍照顧的思路,鼓勵基層社區發揮功能,對無依靠的老年人及精神殘障者施以援手、予以照顧。在這種背景下,“社區照顧”的概念應運而生。由此可見,最初社區照顧理念的產生主要是與“非住院化”運動息息相關的。
20世紀60~70年代,隨著福利主義的興起,西方社會的國家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如英國的政府就為社會提供了種類繁多、包羅萬象的服務,有社區活動中心、老人公寓、家庭照顧、居家服務、暫托
處、老人院等,可以說是“從搖籃到墳墓”都已涉及,滿足了社會各階層人民不同層次的需求:但是,由於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大,帶來了種種的問題,如財政危機和官僚僵化等,社區照顧也和“非政府化”運動相聯繫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柴契爾政府面對日益龐大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開支的沉重負擔,不斷調整福利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社會服務也從以院舍照顧為主轉為以社區照顧為主,政府嘗試減輕地方政府的服務提供者角色,試圖鼓勵更多非正規服務及私有化服務的發展,提倡社會服務的資源和決策權應下放至社區層面,而服務的提供應由政府和政府以外的民間組織及志願團體共同去承擔,甚至進一步大力發動親友和鄰居為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非正規照顧。
社區照顧作為一種社會服務概念和策略,經過數十年的提倡和推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社區照顧提倡把需要照顧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區接受照顧,而以種種正規社會服務及非正規支持系統去為他們提供照顧,並努力在社區環境中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在福利國家政策變化下倡導的一種社會工作模式,也是各國推行社會服務的一種方法。
社區照顧的服務對象
社區照顧通常為社會中有需要的一群人提供照顧和支援服務,促進社區中的居民對有困難對象的關懷,從多方面為他們提供協助,同時也直接支援處於危機時期需要援助的任何個人和家庭。具體來說,社區照顧的服務對象包括:
(1) 社會公眾——包括政策制定者、專業人員、鄰居、朋友等。
(2) 嚴重老弱傷殘——社區中存在著需要被照顧的弱勢群體,如老年人、兒童、精神病人等。
(3)處於危機境況的人及家庭——包括獨居老人、單親家庭、慢性病人、輕度及中度弱智人士、精神病康復者等。他們長期處於危機困境,隨時可能惡化,需要社會的援助。
(4)照顧者——長期的照顧工作使其處於很大的壓力當中,身心疲憊,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影響,也需要社會的援助。
社區照顧模式的特點
(1)協助服務對象正常融入社區;以服務對象原來熟悉的正常化的環境和方式向其提供照顧,修正機構院舍照顧引起的對服務對象的問題。
(2)強調非正式照顧的作用;注重利用社區中存在的非正式的關係網路和正式網路的結合,向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和服務。
(3)發揮社會支持網路中的正面的社會資本作用,避免由此引起的社會排斥。
(4)提倡建立相互關懷的社區;發揚社區互助精神,建設互尊互愛的社群生活。
社區照顧模式的實施策略
英國學者沃克(A.Walker)指出,社區照顧的主要實施策略有三種: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區來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和與社區一起照顧(care for the community)。應該說,這三種含義都只反映了社區照顧總體含義的一部分,社區照顧應是上述三種含義的綜合,實際上,它是一種支持社區並通過社區充分地挖掘社區內的各種資源對受助人進行照顧的綜合性的實施策略。
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1.定義。“在社區內照顧”是指將一些服務對象留在社區內而開展的服務,即指有需要及依賴外來照顧的弱勢人士,在社區的小型服務機構或住所中(即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務機構在社區里建立的小型的、專業的服務機構)
獲得專業人員的照顧。“在社區照顧”的核心是強調服務的“非機構化”,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治療與服務設施、技術和計畫,將照顧者放回社區內進行照顧,在他們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生活,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生活,使所
提供的服務更貼近人們的正常生活,從而避免了過去大型照顧機構那種冷漠、沒有人情味和與世隔絕的程式化的專業照顧帶來的負面後果。
目前,我國社區已逐步建立起各種類型的社區照顧機構,如社區活動中心、老人之家、婦女之家、托老所、愛心吧等。如某社區建立的“新居民婦女之家”,為外來婦女提供信息、維權、保健、幫扶等多方面的服務,發揮了聯繫、宣傳、培訓、服務等功能,使婦女之家成為外來婦女溝通思想、宣洩情感、提高素質、增強自信的場所和解決問題的基地。
2.服務形式
在社區照顧的服務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將被照顧者遷回他們熟悉的社區中的家庭里生活,並輔以社區支援性服務,如家務助理、社區護士及社區中心等。
(2)將社區內的大型機構改造為更接近社區的小型機構,如老人庇護所、小型兒童之家等。
(3)將遠離市區的大型機構遷回社區內,使服務對象有機會接觸社區,方便親友探訪見面。
1.定義。 “由社區照顧”是指由家庭、親友、鄰里及社區內的志願者等提供的照顧和服務。“由社區照顧”的核心是強調動員社區內的資源,發動在社區內的親戚朋友和居民協助提供照顧,它是實行社區照顧的一個核心策略。
2.介入策略
在社區照顧實踐中,已充分證明了建立強有力的地區支持網路是實行社區照顧不可忽略的策略。“由社區照顧”的重點是要積極協助弱勢群體和有需要的人在社區中重新建立支持網路,從而幫助他們繼續留在社區或
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下維持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
社會支持網路是指個人在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較緊密、可以相互支持和幫助的人際關係網路。社會支持網路包括正規社會支持網路和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兩種。當代社會的現實表明,正式的組織關係並不能代替非正式人際關係提供的社會資本和支持,如果不依賴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很難建立起一個守望相助、互助互愛的“關懷的社區”。
“由社區照顧”強調藉助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的力量,因為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的特點是靈活、及時、方便和人性化,比較適合給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性支持、倫理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短期輕度服務等,所以較易
得到受助者的信任及較能提供首先的支援。通常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會在有困難時先尋求家人、親戚、朋友及鄰里的支援,而很少會立即尋求正規的專業援勘。因此,社區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去識別社區現存的網路,協助建立或強化這些支持網路,並促進網路成員的支持及互助能力。
一般來講,社區支持網路大致分為三類:
(1)提供直接服務的網路。第一類以直接服務為主,是在社區內動員家人、親友、鄰里或志願者等,藉此建立一個支援系統去關懷社區內有需要的人。例如,動員社區志願者探訪獨居孤寡老人,幫助他們打掃家庭衛生;動員志願者有組織的、系統的為傷殘人士提供康復服務等。
(2)服務對象自身的互助網絡。這是指建立服務對象本身的互助小組,使他們能夠以助人自助的方式互相支持。這類服務是以同一類型的服務對象為主體,例如癌症病人的互助組織、白血病病人互助小組等。第一
類工作較多以地域社區為基地,在同一社區內發動鄰里、居民組織或志願者等去關懷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而第二類工作則以同類型的服務對象為主體,是以功能社區的概念去建立的互助組織。
(3)社區緊急支援網路。這是幫助個人及家庭預防突發事故或危機而建立的支持網路,例如獨居老人的緊急互助計畫、由警方協助推行的鄰里守望預防犯罪計畫等。目前,我國社區緊急支援網路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推
廣,家庭糾紛和個人困難常常因為得不到及時的調解或處理而惡化。一個理想的社區緊急支援系統,應由居民委員會與鄰里系統、公安派出所與政府機構街道辦事處、社區中心或社會服務機構,以及轄區單位共同組成,建立熱線或緊急支援服務網路,力爭為居民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支援服務。
3.評價
“由社區照顧”強調動員社區內資源,積極協助弱勢群體和有需要的人在社區中重新建立支持網路,這些策略如果能靈活地套用於社會工作過程中,便能發揮積極的支持作用,協助有需要的服務對象去面對及解決種
種困難,逐步建立互相關顧的社區,達到社區照顧的理想。
動員本社區的人力資源,運用社區支持網路開展照顧服務能彌補機構照顧的不足,甚至代替機構照顧的許多功能。
但是,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也有其不足之處,主要是服務者的專業服務水平不高,往往不能向服務對象提供足夠水平的服務支援。另外,常常不能給受助者保證提供連貫性及可靠性的支援。
1.定義
英國學者沃克(A.Walker)在對社區照顧進行系統劃分時,提出除了“在社區照顧”和“由社區照顧”外,還應包括“與社區一起照顧”(cal'e for the community),認為要成功地進行社區照顧,單靠社區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夠的,為了不至於使這些照顧者被“耗盡”,還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區服務輔助,才能使社區照顧持續下去。
“與社區一起照顧”的服務主要包括日間醫院、日間護理中心、家務護理、康復護士、多元化的老人社區服務中心、暫托服務、關懷訪問及定期的電話慰問等。這些服務的足夠提供,才能扶助社區把需要照顧的人留
期的電話慰問等。這些服務的足夠提供,才能扶助社區把需要照顧的人留在社區里生活。“與社區一起照顧”的核心是強調正規照顧和非正規照顧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重要性。
2.評價
“在社區照顧”和“由社區照顧”的策略各有其優點與不足。“與社區一起照顧”的服務正是結合二者的優點,彼此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強調建立一個能夠將正規社會服務及非正規社會支持網路兩者相互結合的社會服務模式。
“與社區一起照顧”這一實施策略明確地指出了正規照顧和非正規照顧相互融合的重要性。正式機構的優勢是組織結構明確、專業分工清楚、崗位職責明確、資源籌措充分、服務方案設計科學等,所以應該發揮正式
機構的優勢,為社區提供專業的有保證的服務。但正規服務較容易官僚化及規律化,以致缺乏彈性及靈活性,而且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資源投入。非正式關係網路是人類在傳統社會條件下主要的社會交往方式,其實社區中的關係主要就是這種非正式的社會關係。非正式的社會關係靈活、有彈性、能夠輕易地接觸到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正式組織機構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路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互相補充的分工合作性關係,充分發揮社區非正式網路的作用,配合正規的社會服務,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有效照顧網路,區分不同網路所具有的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與支持,使受助者的困難真正能夠在社區內得到解決。
社區照顧模式中工作者的角色
社區照顧模式中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對象有兩類:一是傳統的服務對象,如老人、殘疾兒童、精神病人等;二是家庭中照顧服務對象的照顧者,例如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的子女、智障兒童的家長等。其角色主要有
以下幾方面:
1.治療者。社會工作者以個案或小組的方式介入,為有需要的個人和家庭提供心理治療、家庭治療或小組治療,幫助案主將其困難和需要加以分類分析,協助案主消除情緒困擾,幫助案主實現他們所追求的改變。
2.輔導者。社會工作者以輔導者或教師的角色介入到有需要的家庭,為家庭成員提供輔導服務,也可以為社區有共同需要的多個家庭提供小組訓練課程。
3.經紀人。經紀人角色是指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尋找有關的服務,如為智障兒童尋找特殊教育學校,協助其接受文化教育;為照顧者小組的活動尋找社區資源,例如活動場地;推動照顧者協助服務機構推行服務;向照顧者小組提供財政或社區資源的資料和申請渠道等。
4.倡議者。倡議者的角色是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一起或作為他們的代表抵制或增進一個有目的的行為,為有需要的個人與群體爭取權益和尊嚴,通過改進社區制度、社區規範來保護和促進這些新的權利。例如為較
為特殊的服務對象倡議和爭取合適的服務;替照顧者向有關方面提出意見和爭取改善措施;通過教育和培訓,鼓勵照顧者自主爭取權益。
5.建議者。社會工作者就服務對象的情況向有關服務機構提供意見,例如向特殊教育學校介紹智障兒童的情況和提出服務建議;在個案和小組工作中,向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或群體提供活動和發展方向上的意見,例如為照顧者小組提供支援,提供活動和發展方向上的意見。社會工作者與有需耍的個人、家庭或群體構成夥伴關係.社會工作者所根m的膏曰.其供如為照顧者小組提供支援,提供活動和發展方向上的意見。社會工作者與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或群體構成夥伴關係,社會工作者所提出的意見只供參考,不介人決定過程。
社區照顧模式的評價
(一)優點
1.對服務對象人性化的關懷。社區照顧強調把需要照顧的對象留在社區內,解決他們的困難,強調挖掘社區的各種人力資源,建立社區支持網路,實現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以發揮照顧的功能,增強人性化的關
懷,密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係。
2.調動社區民眾參與社區照顧。社區參與和社區民主是社區照顧的核心原則,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和互助意識,鼓勵社區居民對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服務對象加以關心和接納,為社區中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建立一個社區互助網路,才能有助於建立一個關懷互助的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發展。這樣社區照顧最高層面上的價值理念才能得以實現。
3.促進服務資源整合。“在社區照顧”體現了服務策略的改變,即通過服務的非院舍化及支援性服務的加強,使被照顧者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生活。“由社區照顧”則突出了服務資源的綜合運用,即發動被照顧者
的親朋好友及鄰居等提供協助照顧。社區照顧注重利用社區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自然關係網路,使其和正式網路相結合,向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從而建立一個關懷性社區。
(二)局限性 1.資源及權力下放可能引發的政府責任和角色問題。社區照顧注重利用社區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自然關係網路和正式網路的結合,向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和服務,發揮社會支持網路中正面的社會資本的作用,避免由此引起的社會排斥。但是,政府不能藉口社會非正式網路的存在就推卸政府的責任,減少政府和機構等正式網路對社區應提供的服務。相反,社區照顧的落實需要政府更多的投資及承諾。
2.社區資源狀況可能不符合社區照顧的要求。社區照顧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區作依託,立足社區,依靠社區和充分發揮社區關係網路的力量去支持各種服務,所以社區照顧的重點是強調社區資源的充分運用。但是由於目前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這一切都可能出現社區資源狀況不符合社區照顧的要求,使被照顧者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3.激勵機制問題。社區照顧顯然是把傳統責任和利他精神作為照顧行為的道德基礎。然而當我們肯定道德承擔和約束力量的同時,必須承認道德的承擔是有限度的。當家庭、社區網路不可能對被照顧者負起長期責任時,最後會傷害被照顧者的利益。
4.非正規照顧的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社區照顧是一個社會服務網路,這個網路中的家人、鄰里、朋友和志願者等非正規照顧者通常沒有受過適當的專業訓練,提供的服務是非專業化的,服務質量可能難以保證。依靠親朋好友及鄰居的幫助也很難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和可靠性,需要專門或特別服務的受助者可能得不到適當的照顧。
5.社區對有困難人士的排斥和歧視問題。社會對一些有特殊困難的人,如殘疾者、精神病人、失足青少年以及刑滿釋放人員等往往存有偏見和歧視,甚至反對在社區內設立有關的服務設施,缺乏用關懷和體諒的態度去接納他們。拓展閱讀:我國發展“由社區照顧”的社會文化土壤 由社區照顧對於中國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中國社會對這種實施策略有較好的接納基礎。
1.社會文化背景
鄰里相伴、守望相助的傳統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社會文化是農耕型文化,它強調家庭的作用,重家族關係,進而推及鄰里關係。而以家庭為核心的福利保障與服務制度,又使中國從一開始就有了以家庭照顧為基礎的社區照顧的雛形。在中國傳統思想里,都有過較系統的闡述。
例如,《禮記·禮運》篇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痰者皆有所養。”《孟子·梁惠王》中則說:“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這些思想對中國社會福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間以“守望相助,痰病相扶持”的理念為生活準則,形成了以家庭自我照顧和鄰里互助互濟為基礎的福利照顧網路。正是這樣,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社區照顧的傳統。
2.中國特有的家庭養老照顧傳統
中國的家庭是父母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而子女也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而西方家庭的父母要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但子女卻無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這種傳統為我們今天開展社區照顧奠定了文化和社會歷史基礎。
3.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在社會生產水平、經濟尚不發達的背景下迎來了人口的老齡化,必將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採取相對延緩老齡速度、實施老年服務等應對策略和對策,也是我們今天開展社區照顧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4.當前我國福利制度的改革與社區建設的探索
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職能,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區來承接。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住房、養老、就業、醫療等各項制度改革的深入,推動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廣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網路,發展社區照顧,需要有廣泛的社會力量的參與,特別需要非政府和非營利的社會服務中介組織的介入。因此,近幾年我國通過推廣社區服務發展社區照顧開始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國國情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