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網來源
互助的故事起源於一次特殊的異地求職經歷:2005年,當時在哈爾濱商業大學(原黑龍江商學院)念大四的劉柏龍 ,面臨畢業回南方求職,但是去一個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能不能通過網路結識各地的朋友,然後將外出求職變成走親訪友?於是,劉柏龍嘗試著在網路上發布互助徵集,表明自己將要前往南方各地求職,希望一路上可以得到當地朋友的指導,並承諾凡是幫助過自己的網友,以後會邀請對方來自己的城市做客,或者在對方需要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了讓別人信任和了解自己,劉柏龍在網站上公開了自己的求職簡歷、生活照片、成長經歷、興趣愛好等等。
隨後,劉柏龍在各城市奔波求職的過程中,每到一地都得到了當地互友的熱情接待與幫助,有人到火車站接他送他;有人安排他住在自己家裡;有人為他介紹工作;有人周末帶他去遊山玩水,品嘗當地美食;有人陪他去人才市場,並幫他當求職參謀……不僅使他的求職歷程變得輕鬆、溫暖、節約、方便,而且還結交了一批好朋友!
2005年-2007年之間,在南京工作的劉柏龍認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邀請曾經幫助和接待過自己的朋友去南京遊玩和作客;同時又熱情接待和幫助了各地到南京求職、遊玩、出差的素不相識的網友數百人次:安排網友住在自己家裡,親自下廚為網友準備飯菜;幫助網友介紹工作;將自己的西服提供給網友穿去面試;周末帶網友走街串巷、體驗美食和風景;陪網友遊山玩水……等等,因其熱情好客、樂於助人,人稱“小宋江”,其居住之所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臥龍崗”,臥龍崗曾經一度成了外地互友們的臨時落腳點。
後來,在劉柏龍等一批互助迷的影響下,參加互助的人越來越多,互助也不僅僅局限在求職方面,很多人外出旅遊、出差、辦事,都會第一時間聯繫當地的朋友,然後和他們互幫互助。越來越多的人在出行中得到了各種形式的幫助;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熱情邀請別人來自己的城市做客;互助也不僅僅局限在虛擬的網路上,很多人走出網路,到現實生活中聚會、交往和互助,並自發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助的人脈組織--互友會。於是,在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個互幫互助的人際圈子。
2007年5月1日,在眾多熱心“互助迷”的建議和支持下,劉柏龍創立了一個互幫互助的實名制交友互助平台--互助網 網站提倡結識朋友、快樂互助的生活態度,致力於幫助大家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彼此互幫互助。隨後,劉柏龍帶領“互助迷”們開創了“互助求職、互助旅遊、互友”這些具有互助特色的新概念,提出了“先交友、後互助”的網路互助新模式,將旅遊、求職、交友、互助等等因素有機融合在一起,不但解決了網友出行中的種種不便和煩惱,而且還讓網友通過該平台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
網路互助的悄然風行,也迅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註: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青年報、韓國中央KBS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北京晚報、北京人才市場報、上海新聞晚報、上海青年報、廣州日報、深圳青年雜誌、江蘇衛視、齊魯晚報……等國內外上百家媒體對互助網進行了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用英文向世界樂觀預言“中國的這種生活方式不久就會傳遍世界”,韓國KBS中央電視台評價說“這是中國年輕一代描繪出的具有新意的風景”,江蘇衛視評價說“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交通、住宿等該怎么辦呢?最近興起的互助求職幫了大忙”,廣州日報評價說“隨著網路時代和網路社會的來臨,用網路互助來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選擇”,中國青年報評價說“互助求職的興起,為大學生求職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可以擴大相互的交友圈”,長江商報說“互助正成為一種新潮流”……同時,中國社科院、北京律師協會、部分省市就業指導中心等有關專家也對互助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
現在,互助網已從當初的一個求職互助網站,發展成一個集旅遊、求職、交友、互助於一體的互助新平台。如果你想結識全國各地的朋友,如果你喜歡旅遊,如果你要去異地找工作,那么,互助網很適合你!我們熱忱歡迎各位新朋友加入到互助大家庭中來,在這裡結識朋友,快樂互助!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
社區現狀
我國有城區852個,街道6152個,社區79947個。各城區、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 ,各居民委員會大都建立了社區服務站,形成了區、街道、居委會三級社區服務網路,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我國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9.5萬個,便民利民網點66.5萬個。2001年至2003年,各級民政部門通過實施“星光計畫”,籌集134.8億元在全國城鎮建立起了3.2萬個老年活動之家,有效改善了為老服務條件。全國40%的社區組織服務用房已達到100平方米以上,87%的社區有社區服務中心(站),93%的社區有勞動保障所(站),80%的社區有警務室,85%的社區建有衛生服務站(點),70%的社區有圖書室。初步形成了以社區服務中心為紐帶,廣泛聯繫各類社區服務企業、服務人員的社區服務網路。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成份、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形式的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大量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流動人員進入社區,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趨勢,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民眾的多方面需要給社區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有利於擴大就業、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利於不斷滿足居民民眾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信息化
推進社區信息化的內容:
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台,加強常住和流動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區服務。
從社會信息化的涵蓋對象看,包括區域、城市、社區、家庭和個人。社區是重要的中間環節,能夠起到承上啟下、聯結各方的作用。
一個完整的社區一般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一定數量的社區人口,一定範圍的地域空間,一定類型的社區活動,一定規模的社區設施,一定特徵的社區文化。
社區建設的內容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管理和服務,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服務包括政府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企業商業服務、居民自我服務等。
社區信息化就是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社區範圍內為政府、居委會、居民和包括企業在內的各種中介組織和機構搭建互動網路平台,建立溝通服務渠道,從而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務更加優質,最終使居民滿意,進而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社區服務
重點提供面向社區居民的便利、快捷、細緻、個性化的服務,面向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和推介服務,面向社區老年人、殘疾人的護理、康復、精神慰借服務,面向未成年人的陪護、生活照料、興趣培養和學習輔導服務,面向職工家庭的家政服務等社區居民最急需的細小的服務。
要探索將社區衛生、家政服務、養老撫幼、修理服務、餐飲配送等社區服務標準化、連鎖化、規範化,探索建立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和監督評價體系,逐漸形成社區服務的知名品牌,方便、快捷、優質地滿足社區不同人群的需求,促進社區服務往深入、細緻的方向發展。
志願者
當前,全國範圍還存在著社區建設政府主導為主,民眾參與程度不高,社區服務受益面不廣的問題。我們要積極培育居民的社區意識,培養參與精神,完善和規範居民參與的制度和秩序。要通過各種形式,尋找吸引居民民眾廣泛參與的途徑,提高居民民眾社區參與的能力,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創新力。社區的設施建設要以便於居民使用為原則,社區的各種活動要以居民的需求和興趣為著力點。鼓勵和引導社會機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與社區建立多種形式的資源共享、共駐共建機制。要大力發展社會志願服務事業,積極推行志願者註冊登記制度,建立志願服務激勵機制,壯大和最佳化志願者隊伍,尤其要引導和組織中青年居民、專業技術人員和黨員及領導幹部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逐步實現社區居民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來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
社會效益
◆ 改善空巢家庭、失獨家庭的生活狀況
◆ 為居家養老探索新的模式
◆ 為社區管理工作提供得力信息化工具
◆ 為社會服務機構和企業提供信息化平台
互助的文化
花最少的錢,找到最滿意的工作,或者看最美的風景。
不在“互助”網上,就在去“互助”的路上
互助的精神
真實交友,真誠互助,省錢出行,玩轉地球!
我們拒絕陌生與孤獨,互助厭惡欺騙與虛偽!
“平等、真誠、互助、交友”,這是互助4大特點
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