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有什麼樣的社交,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一門全新的成功科學,風靡歐美的暢銷書。
內容簡介
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快樂成長?婚姻關係如何美滿幸福?企業高管如何調動下屬的鬥志?辦公室政治讓我們疲於應付?為何我們總是對某些人擁有莫名的好感?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卻讓我們方寸大亂?
在本書中這些讓我們頗費思量的問題都做了詳細解釋,並進一步指出社交能力已成為衡量我們生存能力的一項基本指標,將決定我們的心智表現,並決定我們將來的走向與可能取得的成就。如果說在職場中有“智商決定是否錄用,情商決定是否升遷”的說法,那么社交能力則決定著你在職場內外的生活質量。
作者簡介
卡爾·阿爾布瑞契特博士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管理學家和演說家。擔任阿爾布瑞契特國際主席。它是全球範圍內有著重要地位的商業思想家。著有《心智的力量》、《服務經濟》等暢銷書。
目錄列表
導言社交決定成敗
第一章 另類“智慧型”
超越智商
情緒智力?社交商?還是兩者兼具?
從“毒藥”到“營養品”
盲點、透鏡以及過濾器
口臭、響屁以及頭皮屑
“呆伯特”家族
我們能成為交際場裡聰明點兒的物種嗎?
S.P.A.C.E.:互動的技巧
第二章 情境感知
對情境反應的遲鈍和麻木不仁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情境弄到最糟
解讀社交場合的背景
觀察的重點
空間關係背景
行為背景
語義背景
在不同的文化群體和亞文化群體中遊走自如
違反行為準則等於引火上身
第三章 舉止
“擺設”
個人魅力是不是被過分誇大了?
相貌真的很重要嗎?
解讀(並制訂)“互動的規則”
醜陋的美國人綜合徵
你越多,我越少
關於心態的一個例證
訓練良好舉止的技巧
第四章 真實
大力水手波比的啟示
與高社交商的人為鄰確實很美好
你能假裝真誠嗎?
討厭的讚揚
寵物狗綜合徵
自戀:唯我獨尊
心理遊戲、角力以及操控
表明真實的技巧
第五章 明晰表達
一種表達方式
“臭嘴症”:有時候,沉默是金
“官方腔調”和“真實表達”
“直升機語言”和“電梯談話”
“乾淨的”語言和“骯髒的”語言
語言棒擊
引導聽者的頭腦跟你走
比喻的神奇力量
無動詞“Be”英語:健康的語言
提高明晰表達的技巧
第六章 心領神會
什麼行為破壞心領神會?
什麼行為有助於建立與他人的心領神會呢?
移情職業的反諷
“L E.A.P.S.”:“蓄意”心領神會
四分鐘的心領神會
提升心領神會的技巧
第七章 提高社交商
測評你的互動能力
自我認知:從他人角度評價你自己
測評你的互動風格:駕駛員、激勵者、外交官和離群索居的人
優勢一劣勢的悖反
優先改進的環節
第八章 職場中的社交
社交商低下的現實後果和法律後果
文化衝突和文化狂熱
等級制度、睪丸激素和性別政策
在工作中屢試不爽,可在家不靈
多樣性的迷局
禮節、典禮和慶典
恰當的政治策略:不喪失自己的價值體系而穩步升遷
第九章 管理中的社交
“畜生”因素
執行官的剛愎自用:代價及後果
最佳老闆,最壞老闆
“P.O.W.E.R.”:來源以及獲取之道
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惡棍是如何攫取並把持權力的
影響力的代數學
“S.P.I.C.E.”:不在其位而謀其政
第十章 社交和衝突
衝突的雙螺鏇模型
為什麼要爭論?
至關重要的對話
增加價值的談判
結語 培養下一代的社交能力:誰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十種基本新聞報導(而且只有十種)
焦慮直擊人們的注意力
戒除電視癮
孩子們的購買行為
電腦遊戲:全新的沙地遊戲場
老師?父母?還是都無能為力?
歸屬,還是渴望?
學校的“S.P.A.c.E.”解決方案
療治多個年齡段社交商疾患的處方
媒體評論
人們之間不斷發生的互動,是個複雜的動態過程。但是作者令人信服地向人闡明了,為什麼有人總能成功地與人交往,有人卻不能。她在書中提出的S.P.A.C.E模型令人著迷,那是一個多么難得的貢獻啊!
——史蒂芬·柯維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作者
在本書中,作者引領我們對人類最重要的能力進行了一次妙趣橫生、啟迪心智同時令人難忘的“探險”。真實的生活故事、巧妙的架構以及實用的工具和技巧貫穿全書始終。當你準備與另一個人交往的時候,一定會想到現翻一翻這本書的。
——吉姆·庫澤斯 《領導力》作者
每天,我都會遇到擁有高智商但社交能力低下的領導者,《社交決定成敗》為我們展示了為什麼社交能力對一個領導者至關重要!本書是任何領導者的當然讀本
——馬歇爾·戈德史密斯 《全球領導力》作者
卡爾·阿爾布瑞契特簡直是個天才,他把從電影、政治活動甚至動畫人物大力水手身上獲取的體驗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論中。每一頁都讓人拍案叫絕!
——貝弗利·凱,美國人際關係專家,暢銷書作家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另類“智慧型”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至少認識一個這樣的人,很可能,我們認識的還不止一個,與他們相處,讓我們歡欣愉悅。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談到這類情形:
想到這個周末得去看我父母,我真是不寒而慄,我就知道,我母親一定得和我父親大幹一場,此外,只要我在那兒,她就總是對我不停地橫挑鼻子豎挑眼。我真不知道為什麼還要經常去看望他們。我想,是負疚感吧。
有些人則可能談到這類情形:
我討厭我的工作,我的老闆對我所有的工作都吹毛求疵。我想,我得另謀高就了。
或者:
或許,我們應該特意“忘記”邀請他和我們一同外出,否則,我們整晚都會爭論不休的。再或者:
我覺得,我們應該邀請她和我們共進午餐,可是,我實在忍受不了再聽她的離婚故事了。似乎除了這個,她就不會說些別的了。
比起美德來,我們總是更能輕而易舉地發現別人身上的社交商缺陷,確實如此。或許,我們會下意識地接近那些擁有美德的人,但是,我們躲避那些有社交商缺陷的人,則是有意識的行為。那么,面對那些個人交往能力居間的人時,我們會怎么辦呢?是的,我們“可能主動去接近他們,也可能離他們而去”。
有多少人認為,他們的父母或者親密的家庭成員,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完全是負面的,而不是把他們視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呢?有多少人即使沒有離開家庭,但至少從情感上已經與自己的家庭分道揚鑣了?有多少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對自己漠不關心,或者根本不想去看望孩子們呢?
有些與家庭成員相處困難的表述,常常讓那些家庭成員之間擁有親密關係並能享受到他們幫助的人感到困惑不已。但是,即使是在所謂的幸福家庭中,某些成員也可能會疏遠其他成員。
與家庭情況形成對照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至少有幾個特殊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讓我們安逸、輕鬆,從他們那裡,我們可以獲得尊重、肯定和關切。我們不妨想一想兩個極端的情形——將你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的行為,與你熱切渴望交往的人的行為做一個比較。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其中的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比,不但行為更積極,更樂於助人,而且你還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行為更積極的人,比行為更消極的人更善解人意;行為更積極的人看似更“深諳世事”——他們很能理解他人,他們與人互動的行為也顯示出他們“知書達理”,而不只是舉止“得體”。
我們在本書中談到的社交商,由洞察力和行為兩方面構成。我們試圖在高於“客套話”的水平——超越只是經常說“請……”和“謝謝”的層面,超越社交禮儀規範的層面,超越在職場一直被人看重的所謂“善於結交”的層面——來探究人們的社交能力。我們試圖弄清的是,為什麼能力出眾的人,在各種社會情境中能如此揮灑自如,能根據情境的不同——至少在大多數時候——深解與人交往之道。
為了避免概念的模糊所帶來的歧義,我們可以將社交商,或者“SI”定義為:與他人融洽相處,同時贏得他們的合作的能力。
新瓶裝舊酒?
從教師、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和會議組織者,到企業領導人、諮詢顧問、出版商以及記者,我常常從這些每天與之打交道的人那裡,看到他們對“社交商”這一概念不假思索的典型反應,他們往往會說:“喔,是的,‘交際技巧’在當今的社會中確實很重要。”
因為將社交商這一概念歸入了大家早就非常熟悉了的範疇,同時,又將其以一個老舊的概念來解讀,他們實際上已經消解了這一概念的潛在重要性。因為自以為很熟悉這一概念,因為覺得這個概念非常簡單,所以,他們的先入之見很可能會阻礙他們對人類生活這一更深層次、涵蓋範圍也更廣泛的概念的領悟和理解。來自古老禪宗的一則忠告是:學習新東西的最大障礙,就是自以為是。
我們這些普通人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試圖描述社交能力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商務領域,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培訓者、諮詢顧問、執行官以及經理人,也都在尋求自行確定實用社交技巧的方式,以便培養員工在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這一能力,至少,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定義,遴選那些“擁有這些素養”的人,並將其安置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去。這樣的探索和努力,同樣也沒有取得顯見的成果。
多年來,尤其是過去幾十年來,商業領域的教育家們經常談到“溝通技巧”、“人際關係技巧”以及“交際技巧”等概念,不過,他們往往不能為自己的宣教提供令人信服的闡釋。比如,很多類型的員工表現測評表,都包括一個“溝通技巧”部分,但是,這一部分大都留給員工的上司去填寫,他們測評的依據則是主觀的印象和自己的判斷。因為缺乏對這些技能全面而富有可操作性的定義,所以,除了只是得到這樣一種感覺——“我看到了,我才知道”。——以外,經理們實在無法仰賴這些測評結果。
經常地,如果我向那些將某個員工的溝通技巧評定為很差的經理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他缺乏什麼特別技巧呢?或者,他還需要提高什麼技巧呢?”經理往往會沉吟片刻,之後,開始逐一列舉自己觀察到的某些能力缺失。他們常常將某些行為和某些特質視為低能或者能力障礙。
然而,如果我讓他們羅列出構成“交際技巧”的所有能力時,他們往往語焉不詳,說不出所以然來。在很快列舉出一些顯而易見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技巧——比如,傾聽,清晰表述——之後,他們往往會開始羅列一系列模糊的個人特質,比如,“深思熟慮”、“樂於合作”,以及“善於表達”等。
這些互動技能的陳腐傳統定義,限制了我們對社交商這一外延更為廣泛的概念的理解,並讓很多人滿足於對這一概念陳舊的解釋,從而不再尋求更適用的可操作模式。通常,我們總是滿足於已經擁有的幾個技巧和手法——比如“積極地傾聽”,“我陳述”,也就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反應的能力——而不再認真探究更為全面的觀點。
構建人類能力的更為全面模型的重要性,已經證明遠遠超過了對“交際技巧”的舊有解讀,因為就理解各種社交情境,或者理解人們之間發生互動情境的綜合背景而言,這樣的模型能扮演心智平台的角色,它還能讓人們針對某一特定的情境,不必依賴某些已成套路的表達方式,不必依賴程式化的交流技巧,就能恰當地應對。
看來,我們有理由確信,要想在範圍廣泛的社交情境——與老闆交談,出席一個會議,向一個群體表述觀點,與配偶或者情人分享獨特的體驗——中遊刃自如,我們需要的遠不只是知道某些特定的交流技巧和交流程式,我們還需要更深廣地運用生活知識、對一種文化——或者多種文化——的深刻理解,需要我們在人類互動的不同情境中,通過不斷觀察和體味積累智慧,以判明哪些方式是靈驗的,哪些方式是行不通的。
比如,單單是“解讀”社交情境的綜合背景——弄清人們之間關係的眾多微妙線索、行為準則以及人們的心態和取向,就需要我們擁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某些特殊能力。將人類社交能力的概念簡化為“交際技巧”,看來大大“稀釋”了人們的理解力,也大大降低了人們智力的豐富性,而人們的理解力和智力的豐富性可以大大提高他們與他人交流的效能。
超越智商
, 對很多專業人士和主修工作效能的學生來說,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於1983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解構》,是理解和確定人類心智源泉的轉折點。對有些人而言,本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霍華德•加德納徹底顛覆了人類心理學和教育實踐的一個最根本的假設,這個假設就是:人類的心智來源於單一的特質——即所謂的“智力”。從法國的阿爾佛雷德•比奈的研究工作開始——試圖測評兒童的“心理年齡”,到美國軍方的早期嘗試——確定士兵可測評的心智特點,以預測他們完成各種任務的成功可能性,再到卡特爾和加利福尼亞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探索能預測學生取得學術成功的測評方法,“智商”的概念在西方占據統治地位的時間長達七十五年。
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很多前衛思想家,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呼籲,在美國的學校中應該取消智力測驗,但是,成效甚微。著名智慧型心理學家阿瑟•詹森曾經寫道:“學習成績才是學校關注的唯一指標,我認為,除了測評學習成績本身以外,他們根本不需要檢測任何別的什麼了。”
只用一個三位數的數字就可以確定一個人在未來生活中取得成功可能性的觀點,一度讓人們推崇備至,尤其是對那些認為教育體系和技能訓練體系的設計,應該圍繞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來進行的教育家和官員來說,對此更是篤信不疑。在西方世界,就利用智商分數對人們有利還是有害的問題,論爭和思考一直沒有停止過。除了據此為學生劃分等級以外,智商體系以及相關理念的真正益處似乎很難確認。很多“反智商”人士認為,智商體系所產生的唯一影響,就是讓某些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同時,促使某些人自認為高人一等。
比之智商概念本身,智商測評的方法遭受了更為嚴厲的攻擊。批評者認為——我想,他們的批評確實很有道理——標準化的“智商測驗試卷”,根本不可能客觀評價一個人的全面心智水平,尤其是當標準化的書面測驗設計者對每一問題給出的可選答案非常近似的時候。而其他的測評手段,比如,隨筆、評論或者針對某個技能的實際測評,因為需要訓練有素的測評者來操作評分系統,從而使整個測評過程既昂貴,又難以執行。
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收集受試者對某些問題或者某些難題“富有創造性的回答”,所以,傳統的智力測驗實際上完全排斥了人們“有別於慣例的創造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我們稱之為創造力的基礎。如果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一枚小小的硬幣你可以做多少事情?”我們可以得到無數個答案,沒有哪個計算機軟體可以評估所有的答案。最低限度,限制“另類答案”的傳統智力測驗方式,就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測驗手段,根本沒有考慮到在人們的成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範圍廣泛的心智慧型力。智商測驗的某些批評者認為,對智商書面測驗結果的倚重,已經造成教育工作者偏愛——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下意識的——那些在程式化的智力測驗中表現良好的學生,同時,損害了那些不拘泥於慣例、其思維富有創造性的學生。他們還堅稱,公共教育體系的設計原則,反映了“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教育方法,而且對“不止一個正確答案”的思想根本沒有給予尊重,而“不止一個正確答案”的觀念正是創造性思維、藝術、文學、音樂以及人類其他類似才能的重要基礎。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霍華德•加德納教授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從1980年開始,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對發端於心理學測驗領域的某些根本性問題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什麼那些智商得分很高的人,在個人生活中卻一敗塗地?心智測驗是不是忽略了人類能力中某些很顯見的方面呢?比如,藝術、音樂、運動、文學能力和社會能力。霍華德•加德納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將“智力”當做測評人類能力唯一指標的手段必須要摒棄了。他認為,人類擁有多元能力,也就是多重智力,它們的水平因人而異。
雖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重智力理論模型更合乎常識,不過,如何更好地為這些多重智力分類或者細分,尚為基礎理論的懸疑,此外,圍繞這一理論問題的討論很可能還要持續很長時間。很顯然,霍華德•加德納自己也還沒有取得完全滿意的分類成果,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他還在繼續探索不同的分類方法。但是,他的多重智力——“MI”——概念,已經深受某些領域的推崇,尤其是在教育和商業領域,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在對智商理論框架下的單一智力測驗分數頂禮膜拜的陣營中,有些更為激進的學者,依然還在猛烈詬病霍華德•加德納的理論,這樣的激烈論爭還會持續數十年。特別是在霍華德•加德納的研究還沒有設計出讓單一智商分數擁躉們推崇有加的同樣實用的測評工具的時候,這就意味著對人類智力的兩種測評方式還不能產生具有可比性的結果。
本書的主旨,是探究多重智力的其中之一,也就是社交商,所以,我們實在沒理由介入圍繞多重智力理論本身所展開的學術論爭。我們要做的,是將社交商置於多重智力的理論框架中,之後,在這個理論框架下,探究社交商的內涵。
將社交商置於霍華德•加德納的多重智力理論框架中,需要我們運用某些“概念特技”,因為霍華德•加德納自己也在繼續完善他對多重智力的分類學工作和定義工作,至少,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是這樣。他早期的大量研究工作涉及了七種各自獨立的智力,此外,他還對尚未得到清楚界定的第八種智力的存在提出了假設。其他研究者則將某些“龐大的智力範疇”細分為其他類別。
那么,為了便於討論,我們需要先行確定這些多重智力的初步定義,以便將社交商引入到它的全景中。雖然霍華德•加德納使用了非常嚴謹的科學語言來定義多重智力的各個類別——他將其劃分為: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智力、數學符號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係智力、自我認知(或稱為自我意識)智力以及音樂智力,不過,我想,我們將其用通俗語言再次解讀,同時,從概念上簡化它們,並沒有不妥。基於對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及其理論的尊重,我發現,將這些“多重智慧型”重新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別,對我們的討論和理解會大有助益:
1.抽象智力:根據符號推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