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臥馬

歷史
霍去病墓共有石雕16件,均"就地取材",採用秦嶺山區硬度很強的花崗岩石雕成。石雕刪繁就簡,成功地利用石塊凝重、厚實有力的質感,賦予頑石以極強 的生命活力。一躍一臥,即濃縮了古戰場的激烈與戰鬥的艱辛,觸發人們突破時空的限制,聯想到霍去病當年浴血疆場的氣概和他顯赫的戰功,引發了人們對千古英雄的懷念。
臥馬是與其它動物雕像,如躍馬、臥牛、臥象、伏虎、野豬、怪獸吃羊等,原散置墳"山"上.以象徵"山草肥美,六畜蕃息"的祁連山。它是利用自然石塊稍加修飾的辦法來處理的,在形象和動態上不受局限。這裡塑造的是一匹靜臥憩息的馬,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技巧,緊緊抓住馬的好動習性,它不能那樣長時間地臥在地上,所以臥馬雖暫作臥狀,卻顯出即將起身的神態,即由靜到動的過程,所以頭部微仰,一隻前腿向前伸出,蹄用力著地,另一隻前腿微曲抬起,都反映出這匹馬將起未起的動作過程。作者仔細地觀察這一生動的動態,然後又智慧地,細心而大膽地雕鑿出這一具有深意的題材。儘管這件臥馬的形象拙樸,但蘊有一般的馬所具有的活力。這種特點與現存漢馬形象的實物,包括漢畫像石刻上所見的形象沉然不同。同時,這批巨型的動物石雕,原來就是散置在墳山上的,不論石虎、石牛、石羊,姿勢或站立,或臥伏,個個神態不同,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作者的原意,造就出祁連山上牛馬成群,一派北國風光,真是意味深長,富有情趣。
這批石刻群中有兩件分別刻著"左司空"(官署名)和"平原樂陵宿伯牙(亦有釋為年)霍臣孟"的題銘,可見是出於官府工匠之手,雕琢手法嫻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魯迅先生說:"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是很正確的。這批樸素無華而又光焰四射的霍去病墓石刻,為我國雕刻藝術史譜寫下一頁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