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如皋南部濱江地區原來是江中沙洲,東晉義熙七年(411)在此建臨江縣,屬南兗州。南北朝後周時,臨江併入寧海縣。五代時,石姓聚居,因名“石莊”。距縣邑100里。北宋王觀有《九日石莊阻雨》詩。宋人吳蒙也有《夜泊石莊港》:“行斷淮堧入長江,今宵暫此系輕艭。煙含樹色連沙嶼,風帶潮聲怒石砼。船尾吹蕭筠管並,江頭沽酒玉瓶雙。殘燈挑盡詩難就,又聽鐘聲隔岸撞。”(見清嘉慶《如皋縣誌》)寫石莊港夜景繪聲繪色。可知當時石莊港是由淮南渡江的重要港口,有酒店可沽酒,有寺廟撞鐘。明永樂三年(1405),江岸坍塌60里,千年古鎮沒入江中。後來在原址之北40里,龍遊河西岸重建石莊鎮,東北距縣城60里。明清兩朝,如皋與江南貿易往來皆由龍遊河出江。清朝後期,石莊鎮西南12里有張黃港,是如皋唯一水運要道,龍遊河和焦河皆由此入江。焦港北通姜堰、曲塘、海安以達泰州、揚州和里下河。沿江漁船也常停泊於此。工商業極為興盛。1930年前後,因漲沙成陸,港口漸淤,水上交通東移至新生港和天生港。新生港在石莊鎮東10里,民國初建成,有汽車路北達如城。上海大達、大通兩家各有4艘輪船在此營運。日軍入侵後,輪船停駛,新生港冷落,後來二案、頭案漲出,新生港成為內陸。石莊商業興盛,是縣南第一大鎮。因摩訶山南原有竹排嶺,屬古石莊,故別名“竹嶺鎮”。附近農村多產棉布,鎮上布行櫛比,故稱“石莊行”。正街南北向,巷道縱橫,人煙稠密。明清時曾在石莊設巡檢司,駐軍負責水陸治安。鎮上舊有關帝廟、城隍廟和土山。石莊附近盛產棉花,農民暇時紡紗、織布,由布行收購,運銷於里下河和東三省。有的本白色出售;有的用本地所產靛青染成青色、藍色;或者將紗先染成青色和黑色,織成“柳條”、“銀絲格”、“蘆菲畫”等品種;也有印染成花布。當時“石莊大布”與“通州大布”齊名。桑田變滄海,滄海也會復變成桑田。600年前,坍入長江的古石莊近80年來又在江邊逐漸復漲了若干沙洲,有的已於陸地相連。在今石莊之南已建成如皋深水港區,工場林立,巨輪穿梭,成為如皋的南大門。
經濟發展
石莊鎮著重建設以輕紡、服裝、電子產業為主體的石莊工業園區。這個園區位於寧通高速公路二案出口處北側30米,西臨通港公路和如皋港引河,距上海車程不到2小時,從南通到此僅需25分鐘。園區按南通市級示範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2000畝,首期規劃260畝。園區建成以來,已有6家企業落戶,總投資達2500萬元。鎮黨委書記魏國林、鎮長蔡可如、人大主席劉經泉帶領一班人多次奔赴上海、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組織招商,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08年1-9月,石莊鎮共完成技改投入3163萬元,占年計畫的90.4%;契約利用外資35萬美元,占年計畫的116.7%;到賬外資40萬美元,占年計畫的266.7%;利用市外資金1040萬元,占年計畫的104%。石莊鎮現有企業60多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5家,有限責任公司15家,私營企業40多家。產品結構門類齊全,集機械、化工、紡織、建材、服裝、造紙、包裝於一體。2001年,經濟總量8.9億元,利稅4000萬元,外貿出口交貨額8000萬元。石莊鎮的華峰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化工產品為主的私營企業。2001年,有兩項產品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並獲得2001年如皋市、南通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石莊鎮充分利用土地肥沃、江濱灘涂、淡水養殖資源的優勢,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穩定農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來抓。2001年以來,規劃中的石莊畜禽交易市場被列入國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範項目。項目國家投資400萬元,總投資980萬元。建成後,年成交額將達8億元以上,成為蘇北地區畜禽、肉、食品、禽蛋最大的集散地。石莊鎮已形成特種水產養殖水面達300多畝的規模。特禽養殖場已發展火雞、烏骨雞、野雞、珍珠雞、孔雀、朗德鵝等10多個品種,年銷售額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