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⑴,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⑵,民又橋⑶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⑷為底,達於兩涯⑸。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⑹閫奧⑺。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⑻,響若操琴。揭⑼跣⑽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⑾十八九居之。交絡⑿之流,觸激⒀之音,皆在床下⒁;翠羽之木⒂,龍鱗之石⒃,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⒄,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⒅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窮:畢,完成。
⑵土山之陰:土山的北坡。古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⑶橋:架橋。
⑷亘(gèn)石:接連不斷的石頭。亘,橫貫。
⑸兩涯:兩岸,涯,水邊。
⑹限:門檻,這裡作動詞用,用門檻把正屋與內室隔開。
⑺閫(kǔn)奧:也寫作“壺奧”,指內室深處。閫,內室,閨門。
⑻文:同“紋”,紋彩、花紋。
⑼揭(qì):把衣服拎起來。
⑽跣(xiǎn):光著腳。
⑾胡床:也稱“交床”、“交椅”,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
⑿交絡:交織,形容水波像交織的紋理。
⒀觸激:撞擊,激悅。
⒁皆在床下:都發生在坐椅下面。
⒂翠羽之木:像翠鳥羽毛一樣的樹木。翠羽,翡翠鳥的羽毛。
⒃龍鱗之石:像龍鱗一樣的石頭。
⒄得意之日,輿石渠同:這一天的得意快樂,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⒅數:很多。
白話譯文
石澗記
發現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連不斷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裡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此文便是其中一篇。
內容賞析

折斷擋道的亂竹子,掃除經年的落葉,除去朽爛的樹木,清理出一塊可以排列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坐下來休息。這時候,交織的水流,激流相掩的水聲。都在交椅下面;翠鳥毛羽般碧綠的樹木枝葉,魚龍鱗甲般閃光的石塊,都遮蔽在交倚上。這裡,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像,運用借喻和整齊對稱的四字句,構思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讀起來也琅琅上口,富有節奏感。如果說前面作者寫的清泉美石,是用視覺和聽覺感知的,這裡寫的則是用心靈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這奇麗的世界裡。自然而然地發出感慨:古代的人難道有誰在這裡尋求過快樂嗎?今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找的足跡來到這裡嗎?這兩句話,包含著作者的複雜的情感,既有陶醉於自然風光的快樂和滿足,又有難言的優傷和哀怨,更多的則是借石潤的美好景色來自我安慰。“得意之日,與石渠同”,交代了遊覽石澗的時間,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體描述了幾處遊覽勝地的地理位置之間的關係和沿途的風景。從袁家渴過來,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向上游過來,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可以找到的源頭。都來自石城村的東南,這一帶可以遊樂的地方有好幾處。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來越陡峭艱險,道路太窄不能走到盡頭。
這一篇遊記也是寫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記》、《石渠記》諸篇比較,有其獨特之處:作者善用新穎貼切的比喻來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藝術特點

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並重,也是這篇遊記的一個重要特色。作者並不只注重寫石澗,更注重寫作者在游石澗,是如何游石澗的,“揭跣而往”,寫出了作者興致勃勃而又急切渴望的遊興;“掃陳葉,排腐木”,寫出了作者善善惡惡、愛物惜景的情操;“羅胡床十八九居之”,寫出了作者投身自然,不思歸返的情趣;“一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則是充滿了洋洋得意之情。當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浩嘆,亦寄寓著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促成了作者化身於山水之間的強烈的渴望。作品對石澗的精雕細琢,若非凝目久思,細摩其味,是斷然寫不出的。作者對環境的領悟和感受,也不是短暫的體驗所能達到的。文章中,“我”的角色始終鮮明地占著主動。很顯然,作者寫的不是單純的“石澗記”,對石澗的著墨,也同樣是作者的自我描繪。
《石澗記》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體:詳處極盡石澗之奧妙,筆觸細膩,毫髮不爽;略處行雲流水,天地一覽,如“其間可樂者數焉”、”道狹不可窮也”等,無限風光,盡藏其中。其次,這篇遊記的結尾不同凡響,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結與不結之間。“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前句猶是鋪揚開去,後句卻陡然合起。一方面,與開頭“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相照應,完整地表述了石澗之游的結束,可以乘興而歸了另一方面,“道狹不可窮也”埋藏著很多潛台詞,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名家評價
王文濡:尺幅中有千里之觀,一結尤為雋妙。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