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唐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香山島地處邊隅,經濟落後,人煙稀少,因此東莞縣在香山只設定鄉級的行政編制,取名文順鄉,鄉的駐地設在濠潭(今珠海市山場村)。但在另一方面,香山卻是邊防重地,因此朝廷特意在在香山的濠潭設定了香山鎮,那是戍邊的軍事機構,鎮將的品級與縣令相等。
唐、宋以前,香山島與珠江口北岸的廣州之間,橫亘著石岐海(今已淤狹成岐江)。海邊有一條名叫石岐的小漁村,石岐往北大約一公里處,有一個七山環抱的小村莊,名叫仁厚村,與漁村石岐一起,統歸“仁厚里”管轄。
到了北宋,香山島上的農漁業逐漸發展,並出現了一批曬鹽、采銀、養蠶繅絲的場坊,於是,香山自行立縣的呼聲日高。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廣東運判徐九思與進士梁杞(邑人)聯名上本請求建縣,但只允設定香山寨,仍隸屬東莞,寨址設在山場村。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東莞縣令姚孝資採用進士陳天覺(邑人)的建議,再次向朝廷請求建縣並終獲詔準。以原東莞縣香山鎮(五桂山周圍)為基礎建立香山縣,並劃南海、番禺、東莞、新會4縣的部分海島歸香山,稱為香山縣,隸屬廣州。
同年,以寨官暫代縣令職務的陳天覺決定在香山島北端石岐山(今稱煙墩山)往東,直到七星峰(今石岐孫文中路西段、民生北路、拱辰路一帶)之間的土地上興建縣城。據說,建城時,陳天覺曾下令“布鐵沙於地以地”,所以民間把這座新縣城稱為“鐵城”,縣署則修建於仁山腳下(今石岐孫中山紀念堂公園內)。從那時候起,石岐基本上都是香山縣(1925年後改為中山縣、中山市)的行政機構所在地。
立縣初,香山縣共設定10個鄉,縣治所在地稱為“仁厚鄉”(包括今天的石岐直到南區、深灣一帶)。
元初,香山縣改屬廣州路。
明初,香山縣仍屬廣州府。明洪武十四年,香山縣改劃為11個坊、都。原來的仁厚鄉分劃為仁厚坊和良字都,仁厚坊相當於現今的石岐,良字都相當於現今的南區。
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全縣11個都合併為9個都,仁厚坊與良字都合併,改為仁良都。光緒初年(約於1880年)改都為鎮,全縣設定9個都、鎮,仁良都仍沿舊稱。宣統二年(1910年)改鎮為區,香山全縣設定9個區,仁良都改為第一區(包括今石岐、港口、環城、石鼓一帶)。
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省撤銷廣州府,香山縣直屬廣東省長公署管轄。石岐仍為香山縣縣城。民國14年(1925年)4月15日,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經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批准,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民國15年(1926年)8月,中山縣公署改稱中山縣政府。民國18年(1928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實行模範縣制(特別縣)。
民國19年(1930年)5月,在縣長黃居素和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唐紹儀的主持下,縣政府從第一區石岐移駐第六區唐家。同年7月,全縣調整行政區域,區的名稱改按地方命名,石岐定名為石岐鎮。
民國20年(1931年)9月,全縣9個區恢復按數字編列的名稱,仁良區改為第一區(駐石岐鎮)。
民國23年(1934年)10月,縣政府由唐家遷返石岐,駐鄭氏三公祠(今蓮塘路)。
1940年3月7日石岐淪陷。淪陷期間,中山縣三大勢力鼎立:日軍在石岐湊合汪偽縣政府;國民黨的縣政府流亡於鶴山縣沙坪;共產黨則在五桂山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中山縣行政督導處。
日本投降後,1945年10月7日,國民黨縣政府從第二區谿角鄉移駐石岐鎮,駐學宮(今孫文中路中山市人民醫院內)。隨後,在全縣9個區普遍設立區署,第一區駐石岐鎮。1949年12月,石岐改為區級鎮。
建國後,1952年11月17日,中共粵中區委、粵中行署決定改石岐鎮為石岐市,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由粵中行署領導。
石岐建市後,分設民生、煙墩、蓮峰、中區、太平、岐江上、岐江下、水上、郊區9個辦事處,又從中山縣劃出長洲、後山、柏山、張溪、基邊、員峰等6個小鄉歸入石岐市郊區。
1957年6月,石岐市郊區改稱環城鄉。1958年8月,環城鄉改為石岐市郊區公社。同年12月31日,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擴大)會議通過,1959年3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城全部劃歸中山縣。
1958年12月石岐市改為石岐公社,石岐市郊區公社併入環城公社。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9年1月,經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批准,石岐鎮歸併中山縣,撤銷石岐鎮建制,由中山縣城建街道戰線管理石岐鎮的工作。1971年8月,恢復石岐鎮建制(公社級)。
1983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翌年1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佛山市代管中山市。
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改為中山市市區。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中山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1996年9月,中山市人大常委會根據市人民政府的提請作出決議,同意將中山市城區的中區、岐江區、蓮峰區、煙墩區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中區街道辦事處;同意郊區、環城區街道辦事處分別更名為北區、南區街道辦事處。
2000年4月,中山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議,同意撤銷中區、北區街道辦事處,成立石岐區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石岐區是中山市中心城區,轄民族、迎陽、博愛、東明、湖濱、民權、鳳鳴、太平、仙湖、民生、悅來南、蓮新、桂園、宏基、蓮員、康華、大信、蓮興、東港灣1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面積22.72平方公里(2012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岐區地處中山市城區中心,東至起灣道與東區接壤,南到白石涌與南區毗鄰,西臨石岐河與西區相望,北至東明北路的橫河與港口鎮相連。東西最大距離4.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2公里,總面積22.72平方公里。石岐河環繞本區西北兩面,往東北經火炬開發區出東河口水閘,注入橫門水道。
地形地貌
中山市石岐區地形平面輪廓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區、中部山地區和南部平原區。
氣候特徵
中山市石岐區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北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太陽輻射角度大,終年氣溫較高,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05.3千卡/cm²,其中散射輻射量為57.7千卡/cm²,平均直射輻量為45.5千卡/cm²。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最強為7月,可達12千卡/cm²,最弱為2月,只有5.6千卡/cm²。光照時數較為充足,有高產的光能利用潛力。
水文條件
石岐河橫穿市境中部,往東北經郊區、張家邊區出東河口水閘,注入橫門水道;西往南經環城區和板芙鎮,至西河口水閘,出螺洲門,全長46公里,面寬80至200米。
人口數據
中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石岐區 2000年197399人,比重8.35%,2010年常住人口206362人,比重6.61%。
經濟概況
綜合
2012年,石岐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37億元,比上年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額42.93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比重為0.2∶22.4∶77.4。
第一產業
2012年,石岐區農業總產值4132萬元,比上年下降16.8%。蔬菜種植面積850畝,魚塘1400畝。向市動物防疫監督所報送鴨、雞、豬血清樣本130份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對轄區內養殖的雞、鴨禽類動物全部注射禽流感疫苗,畜禽免疫率100%。區辦事處與19個社區、5個資產公司簽訂“三防”責任書。申報支農專項資金13項。加強農業技術培訓,舉辦經營、漁業養殖、動物防疫、三防水利、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培訓班5期,參加培訓200人。
第二產業
2012年,石岐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兩個中心(休閒商業中心和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實施“精二進三”(將第二產業做大做精,發展第三產業)經濟發展方略。全區工業總產值101.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4%。28家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87.75億元,增長11.08%,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7%;其中完美公司產值53億元,增長19.73%,占全區工業產值的60.4%。世宇公司獲評為2011-201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世宇”商標獲評為“國家馳名商標”。工業企業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億元。實現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簡稱“個轉企”)466戶。舉行2012年春茗暨經濟工作表彰大會,投入1500萬元,獎勵突出貢獻企業。實施《2012年石岐區出口退稅徵稅差資金管理辦法》出口激勵政策,由區財政撥付100萬元專項資金,引導企業保住存量、做大增量。
第三產業
2012年,石岐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02.45億元,比上年增長6.1%。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41.81億元,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18億元,增長8.1%。實現第三產業稅收18.42億元,增長4.3%。區內有大信·新都匯、假日廣場、孫文西路步行街、逢源商業街、吉之島、富逸裝飾廣場等商業圈,年內有頤和中心、峰華28、恒基商業廣場、眾智商務辦公樓等新項目落成。新進駐企業155家,其中現代服務業企業81家,區內重點項目38項,年度實際投資42.93億元。
2012年,石岐區出口總額19.4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58%。進口總額1.49億美元,下降9.3%。契約利用外資6257萬美元,增長22.4%。實際利用外資3530萬美元,增長15.9%。有外貿出口公司41家,出口生產企業29家,來料加工企業4家,來料加工繳費收結匯169萬美元。簽約境內市外項目2個,投資總額11.5億元。簽約外資項目3個、商業服務業項目3個、房地產項目2個、增資擴產項目1個。石岐區每季度組織召開外貿進出口工作會議,聽取外貿企業的困難與訴求,跟蹤區內12家進出口公司經營狀況,挖掘出口企業潛力。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積極實施"科技興區"戰略,狠抓了工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智慧財產權、專利的申報註冊工作,全年共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有4個工業項目獲省經貿委重點新產品財政補貼、7個項目獲市科技三項經費補貼,1個產品被納入國家火炬計畫,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總產值的22%。
教育事業

醫療衛生
全區每年在社會救濟、助殘助困、低保救助等方面投入較大;在全市首創政府擔保加入社保模式,通過銀行貸款為眾多達到退休年齡的困難居民加入了社保,解決了弱勢居民的後顧之憂,全部實現了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建立住院基本醫療保險和社區門診醫療保險相結合的"住院加門診"同保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深入開展建設"平安石岐"活動,以強化基層基礎建設為核心,成立區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社區維穩工作站,開展了"大接訪、大調解、促和諧"活動,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體育事業
截至2007年,石岐區共有各類體育場館180多個,總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各類體育場所由政府投資、社會集資、體育彩票公益金、個人投入等方式籌資建設。全區主要體育設施有石岐區文化體育公園、岐頭文化體育公園、張溪康樂中心、石岐區龍舟賽場、石岐區體育公園等,石岐區已有18個社區建成社區全民健身苑,全區內小型全民健身苑達20多個,社區全民健身苑復蓋率達95%。
社會保障
石岐區全年為304戶675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為116名優撫對象、1300名殘疾人解決了困難補助,為3.5萬名職工購買了社會養老保險。
繼續堅持和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制度,全面落實各項生育政策和節育措施,努力提高計生工作的整體水平,有效地確保了全區人口與計生任務的完成。全年全區四季共查環查孕14035人次,查環查孕率達98.75%,落實"四術"措施1120例。常住人口計畫內出生852人,計畫生育率達94.06%。
基礎設施
石岐區是中山市的交通樞紐。周邊有105國道和環珠三角高速公路(G94)、京珠高速公路(G4W)與橫跨岐江兩岸的東明大橋、青溪大橋和外環路相連線。在境內,廣珠輕軌中山北站,距市政府僅5公里,距中山港只有15公里,距珠海、澳門57公里,距廣州50公里。
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投資新築道路5.88萬平方米,新辦征地3632畝,興建標準工業廠房8萬平方米,同時1.6萬平方的民科園科技大廈主體結構已完成。到年底止,民科園東河北工業區廠房建築面積已逾30萬平方米。
道路交通
軌道:城際軌道中山北站(石岐站)(可到達目的地:廣州南、珠海(珠海北)、經小欖站到達新會站)
巴士:中山巴士在石岐區設有最全面站點。
公共腳踏車:中山公共腳踏車在石岐區設有最全面站點。
城際巴士:在中山國際酒店對面的中山交通大廈中山汽車總站(可到達香港、澳門、廣州、東莞、珠海、深圳等地)
民俗文化

代表香山850多年文化的歷史人文遺蹟幾乎都坐落在石岐區。全區共有歷史文物
古蹟43處,其中省級文物2處,市級文物11處,不可移動文物30處。區內分布有鐵城東門城牆遺址、月山公園、三山古廟、白衣古寺、西山寺等充滿古樸風韻的歷史遺蹟;還有南洋風格的孫文西路步行街,永安居(永安百貨的員工宿舍)、蕭家大宅、鄭藻如故居等具有歷史價值的特色建築;商業文化博物館、收音機博物館等自然聚集的博物館群也座落在區內;石岐名人薈萃,誕生了各個領域的弄潮兒,如明朝儒學集大成者黃佐、"中國現代音樂之父"蕭友梅、"粵樂宗師"呂文成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著名的"四大百貨"也是從石岐起步,繼而名揚全國。所有這些,都是石岐區所特有的、不能複製的稟賦優勢。
簡介
石岐區不僅擁有國家級的民營科技園區——中山民科園,而且還有以大信新都匯、逢源商業中心、富逸裝飾廣場、完美物流中心、百佳假日廣場、摩登匯文化娛樂中心以及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民族路商業街、民權路電信街等為代表的大型商業網點10多個,現有標準廠房82萬平方米,各類企業3000多家,年創工業總產值70億元,年出口創匯逾12億美元。石岐區投資環境優越,供電、供水、通訊設施配套完善,水陸交通方便,道路網路四通八達,金融、保險、郵電、醫院、學校、旅業齊備,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區位優勢,是海內外投資者的“熱土”。
鄉土文化


經濟建設

認真貫徹"工業強區"的發展戰略和"立足工業求發展,立足外資民企擴總量、立足科技創新增後勁"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強資產與質量的有效管理,年內工業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全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0.5億元,比2001年增長44%;實現企業總收入61億元,比2001年增長38.64%。
農業 繼續加強了圍內水利排灌設施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全年完成防浪牆加固工程460米,疏河清淤2000米,新建維修排灌站5座,修建改造農路5300米,並建成了水稻、蔬菜、花卉和水產等多種養專業小區。全區全年實現純農業收入4348萬元,比2001年增長1%。
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人緣和地理優勢,在鞏固和完善七條特色商業街的基礎上,以發展現代物流業為重點,通過招商新建了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總投資6.5億元,集商住、休閒於一體的大信商業廣場,並引資建成了夏威夷休閒水療中心、紫方環保商業廣場、永勝數碼廣場、中天百貨廣場、好又多連鎖超級市場和石岐購書中心,全轄區興建商品房120萬平方米,銷售商品房54萬平方米。全年第三產業(含商業、房地產)總收入達15億元,比2001年增長30.5%;第三產業稅收收入達2.8億元,比2001年增長23%。

外經貿易 以參加市政府舉辦的"3·28"招商貿易洽談會為契機,在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四輪招商"機制的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以及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網上招商等形式,全年共引進各類項目87個,契約利用外資328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74萬美元,比2001年增長82.03%。全年實現出口創匯6.03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8.63%。
財稅
繼續加強稅收征管,多方培植稅源,確保了國家和地方稅收的穩步增長。全區全年實現稅收總額7.05億元,比2001年增長19.74%。繼續堅持適度從緊的地方財政政策,推行收支兩條線和支出單據"領導雙簽"制度,年度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22億,比2001年增長15.86%。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投資新築道路5.88萬平方米,新辦征地3632畝,興建標準工業廠房8萬平方米,同時1.6萬平方的民科園科技大廈主體結構已完成。到年底止,民科園東河北工業區廠房建築面積已逾30萬平方米。
人民生活 2002年,全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820元,比2001年增長5.8%;城市居民人均年純收入1.32萬元,比2001年增長10%。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質素也有較大改善,在城區居民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用於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比重上升。
科技 積極實施"科技興區"戰略,狠抓了工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智慧財產權、專利的申報註冊工作,全年共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有4個工業項目獲省經貿委重點新產品財政補貼、7個項目獲市科技三項經費補貼,1個產品被納入國家火炬計畫,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總產值的22%。
文化·體育

計畫生育 繼續堅持和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制度,全面落實各項生育政策和節育措施,努力提高計生工作的整體水平,有效地確保了全區人口與計生任務的完成。全年全區四季共查環查孕14035人次,查環查孕率達98.75%,落實"四術"措施1120例。常住人口計畫內出生852人,計畫生育率達94.06%。
僑務
按照"結僑緣,打僑牌,聚僑心"的基本宗旨,組織舉辦了一系列華聯聯誼及商務活動,如參加了7個港澳社團的春茗活動、召開了僑委及工商企業家聯席座談會等。全年全區共接待海內外華聯社團369人次,慰問困難歸僑眷屬48戶,落實退還僑房96戶119間1.66萬平方米。
環境衛生 認真落實環境監理制度,對全區1900多間企業進行了日常檢查監督,為588間企業補辦了環境立項許可證,督促140間企業完善了環保處理設施,受理環保投訴451宗,投訴處理率達100%。全年全區共投入環衛建設管理資金1011萬元,種植各類花苗、樹木27814棵,清理雨篷梯間雜物14122處、余泥瓦渣雜物560噸,疏道下水道130461米,新建垃圾屋8間,處理各類違章12772宗。
社會保障
以關注社會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為宗旨,大力推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年為304戶675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為116名優撫對象、1300名殘疾人解決了困難補助,為3.5萬名職工購買了社會養老保險。
精神文明建設
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致力於經濟建設、黨的建設和各項社會行政事務改革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重點加強了廣大幹部職工和城鄉居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先後成功地組織開展了"一幫一"扶特困家庭活動,"寄家書、郵鄉音、喚親情、愛祖國"宣傳教育活動?quot;新世紀、新女性"徵文和演講比賽活動以及"五好文明家庭"、"藏書十佳家庭"、"藏書十佳單位"評選活動。
黨建工作
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在思想、政治和作風建設上有了新的進步,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黨建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年共換屆調整基層黨委1個,新建調整黨總支部11個、黨支部47個,發展建黨對象276人,吸收新黨員122人,接收市屬轉制企業黨員690人。全區現有基層黨委6個、黨總支部16個、黨支部286個。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全區各級組織和各有關部門,都能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維護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做到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齊抓共管。本年度重點加強了對出租屋及流動人口的管理、安全文明小區建設和?quot;嚴打"、掃除"黃、賭、毒"為主要內容的專項鬥爭,全年共立刑事案件2928宗,比2001年下降12.3%;刑事案件破案率為40.2%,比2001年提高9.1個百分點。
民主法制建設
緊緊圍繞依法治區的總體目標,把常規性的法制宣傳工作與普法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畫、有步驟地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全年共舉辦普法培訓班18期2000多人次,組織編寫法制宣傳資料100篇,辦法制宣傳欄24期,給廠企員工、學校學生上法制課8次,聽課人數達10300人次,利用有線電視製作《法律知多些》專題節目50期,收到參加有獎活動的觀眾來信3000多封。此外,還啟動了"石岐普法網",開設了"百姓律師"、"常用法律"、"以案說法"、"案件傳真"、"維權問答"等欄目。
社區建設
按照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在制定社區改革和社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基礎上,採取了"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基本形式,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和城市社區綜合改革工作。全區共撤銷"城中村"9個,組建地緣性和單元性社區38個,依法民主選舉產生社區主任38名、副主任83名、脫產和非脫產委員148名,新增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近千平方米。
教育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轄區內形成了與區域性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中山市的最高學府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電視大學、香山專修學院以及市內的絕大多數名校名園都坐落於本區。轄區內有中學8所,國小20所,幼稚園所。其中包括2所省一級中學,2所省一級國小,3所省一級幼稚園,12所市一級中國小。 石岐區委、區辦事處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區"之路,堅持把教育擺在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逐年增加教育投入,積極推進"校舍改造"、"教育信息化"、"名優隊伍建設"、"教育創新"、"現代德育體系建設"五大工程,全面提升石岐教育的競爭力和社會凝聚力,創設全民重教育,全區辦教育的社會大教育氛圍。我區正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向"文化教育優越,居民素質優秀"的現代化文明城區邁進。

教育信息化工程 以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新一代公民為宗旨,以全面提高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水平為核心,建立與日趨信息化的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數位化教育教學環境,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02年底,全區所有中國小全部建起標準的電腦室,中國小全面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80%以上的中國小有多媒體電教室;30%以上學校建成計算機校園網;所有學校都實現了光纖或專線上網;全區中國小人機比達到10:1。
在信息化建設中,各中國小十分重視軟體的開發和套用。廣大教師充分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優勢,開發各科多媒體教學軟體累計超過500課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水平和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同步提高;學校網上圖書館、教育網站在教育管理和教與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旅遊景點
西山寺
西山寺位於石岐區孫文中路,沿著西山公園蜿蜒的石階向上,轉右便是仁壽禪林,俗稱"西山寺",始建於明代,初為鄉賢毛可珍讀書之處,後經多次增建重修,改為寺院,是一座具有四百年歷史的寺院。寺院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韋馱殿及迦藍殿等五座殿堂,塑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韋馱佛及迦藍菩薩等七座佛像金身,每逢初一、十五,有信徒參加誦經。寺院山門有毛氏後人所題"六棉古道"四字,六株西山紅棉相傳植於宋代,清鹹豐時枯萎再植,至今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每年清明前夕,紅棉花盛芳,高掛樹梢,與日爭輝,飛舞大地,為西山披上紅裝,故名"西山紅棉"。
中山市博物館

館址是1921年興建的僑立醫院,為中西合壁的庭院,主樓三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辟展室6間,基本陳列為《中山歷史文物展》、《中山市革命鬥爭史》、《中山市華僑史》。樓下為臨時展廳。
館藏文物近8000件,主要是我市出土的新石器時期至晚清的歷史遺物及革命文物、華僑文物等,尤其是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器物,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古代史的有力左證。
獅山海蝕遺址
獅山海蝕遺址位於沙溪聖獅村西面,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二處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岩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該遺址現存面積75畝,約5000平方米,海拔為29.4米,山下原有明閣和三仙娘小廟,現明閣已毀,只存1990年重修的小廟一座,廟內有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科舉人彭炳綱(聖獅人、中山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手書"松風水月"木匾一塊。
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位於石岐區孫文中路,又稱"仁山玉宇",由已故中山市榮譽市民郭得勝先生捐資興建並於1983年4月落成,建築面積8400平方米,紀念堂外觀莊嚴宏偉、富麗堂煌,建築既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又充滿了時代的特色,鳥瞰成"中"字,平視成"山"字。紀念堂主樓南面鑲嵌孫中山先生手跡藍底金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兩側是幽廊曲徑和園林小景。嚴肅莊穆的孫中山紀念堂既是展示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山旅外相親捐贈公益事業的典範之作。
名稱由來

起初石岐和鐵城所指的範圍不同。鐵城指城牆圍起來的縣城,石岐指岐江東岸沿江的開闊地帶,自秦漢以來,這裡就是小漁港,是香山漁獲的重要集散地。
煙墩山又名石岐山、阜峰,是古代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台。每當發現海盜來襲,即焚煙示警,故名煙墩。香山立縣後,由於地處邊隅,經濟落後,被朝廷視為“下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風水先生振振有詞地說:石岐的地勢原為“網繒(即魚網)地”,岐江東西兩岸的煙墩山和馬山,就是張開“神繒”的兩支“棟”,由於煙墩山比馬山矮,所張開的“神繒”就向煙墩山傾斜,結果“神繒”支不穩、兜不住,讓“財氣”白白地漏走了。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縣蔡繼善接受鄉紳們的提議,決定在煙墩山上興修風水塔,使之總高度與長洲馬山相齊,這就是煙墩文塔的來歷。
煙墩文塔在民間又稱“花塔”,是一座七層八角形樓閣式磚結構塔,每層均有飛檐。塔頂用鑄鐵製成,整個造型就像一支在藍天上書寫詩文的巨筆,所以又稱為“文筆”。自從煙墩塔落成後,“香山八景”中的“阜峰文塔”。就由原指山形似文筆的湖洲山,改指造型像文筆的煙墩山塔了。
關於石岐的得名,有多種說法。其一是,為了防止水患,陳天覺指揮眾人在石岐海邊興建南、北兩道石堤,這就是上基和下基。“岐”是從“歧”衍變的。然而,石岐的得名顯然在陳天覺生活的年代以前,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另一種說法是,古代石岐海東岸為亂石,故名“歧”。然而,要是水淺石多,船隻無法靠近,又怎么能成為漁港呢?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其實,石岐是因山水形態得名的。先說山,據史料記載,石岐山原是石山,宋代以後,歷代採石作建築材料,再說水,在鄭愚的《泛石岐海》詩中,就有“岐海正分流”的句子,這“分流”兩字,便證明了“岐”的本義的確是“歧”,不過,它指的不是石堤的“岐”,而是江水的“歧”。至於為什麼要把“歧”改為“岐?這是由於石岐位於阜峰以西,古代香山人由此聯想到興周800年的周室發祥地西岐,為求祥瑞,因而改“歧”為“岐”,後來這一帶的鳳鳴路、山鳳街等街道的取名也是繼續沿著這一思路。
山多石,水分歧,就是“石岐”得名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