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陽仙洞
石屏城北乾陽山中有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康熙《石屏州志》曰:“在州北五里許,其山高五百餘丈,盤旋而上,岩際噴泉若噴,中有古洞。洞口虛朗可坐。梵宇絡繹,池開七星太極,龍湖襟帶於前,四望奇峰森列,為州大觀。”
二、五塘春浴
石屏縣境南部五塘溝河谷一處著名溫泉。康熙《石屏州志》載:“五塘溝在州南三十五里,水從石中流出,熱若沸湯,初春人多往浴。”
三、龍馬古蹟
山石自然景觀。康熙《石屏州志》載云:“在州西八十里往元江路旁,萬山中立一大石,廣丈余,上有馬跡數印,旁有四石各高三四尺,人號為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逢天旱,彝民往拜,祈禱降雨。”
四、蘭若梅影
舊志所記奇蹤異物。康熙《石屏州志》中載:“在州西四十里寶秀巡檢司蘭若寺中,有古梅一株,縱天氣晴朗,地無樹影,枝茂花芬,霧不能鎖,鳥雀不敢棲。萬曆初年,有異人寓寺伐樹無蹤,不識其故。”(蘭若寺今已改建為石屏二中。)
五、砌碌神蹤
一種自然景觀。康熙《石屏州志》載:“州西二十里許,地名五畝龍箐,田中一大石如鹿,二小石如犬,如二犬逐鹿之狀。相傳聞蠻酋縱二犬逐鹿至此,犬鹿俱化為石。”砌碌是當地彝族對鹿的稱謂。彝語為鹿曰砌,故名。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石屏署知州余秉清曾題詩一首,說:“層巒矗矗界邊疆,一鹿逐隨有二猿;化石到今千萬載,幾番曾說是荒唐。”
六、碧山鴝硯
地方名產。石屏城南硯瓦山產紫石,形如馬肝,不柔不剛,頗發墨,可作硯材。舊時石屏紫石與大理點蒼石、武定獅山石共稱“滇中三石”。州人曾於此山中採石作硯。明代知州余秉清有詩讚曰:“南山美產勝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曾說昔年廉介士,行裝未肯一持歸。”
七、白浪(lang,三聲)漁歌
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佳景。康熙《石屏州志》云:“白浪山在州東十五里異龍湖南岸,人以漁為業,日暮泊舟樹底,烹鮮沽酒,棹歌相和,一派漁家樂也。”這裡的歌指石屏彝族特有的“海菜腔”。
八、西郭鑑湖
鑑湖在石屏城西,今九天觀至松村一帶。康熙《石屏州志》云:“在州西三里許,有草塘,周圍約有十餘里。有嶼如龜形,其勢向西首轉向北,有峰屹然者七,俗名金龜朝斗,上建九天觀,下有堤閘,聚水澄澈如鑒,四面村落環繞,桃李盈堤,大為遊人稱賞。”
九、西堤柳浪
西堤,在城西九天觀,清康熙初年(1662年)知州劉維世任內興建,故名“劉公堤”。乾隆《石屏州志》載:“堤上起文昌閣,閣高三台,又名三台閣,遙眺龍湖,俯瞰城郭,屏陽山川悉歸指顧。中前建偕樂、含清、秋水三亭,今廢。”
十、廣胤霜鍾
廣胤寺在壩心龍港村,前臨異龍湖(今改為國小)。傳說寺中梵鍾遇霜降時自鳴,響徹湖上。有說是明崇禎年間都督龍在田鑄造的。
十一、洄瀾疊翠
洄瀾閣,俗稱“攔水閣”,址在新街異龍湖東出水口,離城20公里。清乾隆年間,知州管學宣建洄瀾橋;乾隆四十一(1776年),知州蔣振閱於橋上建亭,別具一格,既有疏導湖水之實效,又點綴了湖山之美景。後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邑人王鎮東新建,橋頭原有左獅右象,閣內原有“洄瀾疊翠”、“龍湖鎖鑰”“南湖慈航”“梵宇長春”等匾額。
十二、秀嶺棋局
秀嶺即秀山,石屏著名景觀,在寶秀西南。康熙《石屏州志》載:“石枰在寶秀吳家營,有秀山,其寺創於唐,又名鷲嶺,相傳有二仙弈石上,,樵牧見之即不見,今遺枰石上。”枰,指棋盤。這裡隱指“仙奕之山。”康熙年間翰林侍講許賀來還為此題了一聯:“古寺辟乾坤,樹鎖岩扉,一片煙霞飛鳥外;仙蹤留歲月,苔盤棋局,數聲雞犬白雲間。(今懸與秀山寺山門前)”
仙人石坪、秀嶺棋局有神話傳說與亭台樓閣交相輝映,再加上眾多文人題聯刻記,更顯出秀山的魅力。
十三、箐丘松實
此處指一種自然生態景觀。箐丘,在距縣城南部90里的雲台里(今牛街)。這裡“涼爽快人,有鳥名松雀,喜食松子,子隨風飛,附即生松,不假人力,松明蔽山。”
十四、三島晨游
三島指異龍湖大水(瑞)城、小水(瑞)城、馬坂壟三島,舊時水位高,三地成湖島。大瑞城島頂建有海潮寺,小瑞城島頂有來鶴亭,馬坂壟有洞賓亭,為湖中勝地。清晨放舟湖上,荷花開靨,沙鷗翔集,漁歌互答,此情此景如在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