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充

著名的選礦專家。國立雲南大學礦冶系教授,系主任。

生卒年不詳。

抗戰時期,雖然雲南是各種金屬礦生產中心,但缺少研究機構對礦砂含量及金屬成分的測試分析,造成礦物浪費,產量低,政府的生產計畫落空。由著名的地質學家、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翁文灝推薦到國立雲南大學礦冶系任教的石充教授,為改變這一現狀發揮了重要作用。石充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礦務工程師經濟資源委員會專員,回國後任民國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技正,擅長於金屬選礦技術,是當時國內著名的選礦專家。1939年到國立雲南大學礦冶系任教,1941年任礦冶系主任。石充為提升雲南大學礦冶系研究能力,促使礦冶系適應地方發展需要,租借會澤黑神廟建起選礦、金相及火試金等實驗室,其設備不遜色於歐美。他在給熊慶來校長的信中自信地說道:“敝系遂在物質條件困難之下,毅然完成此項設施,想必為各礦冶機關所讚許也。”
東川式銅礦”中有一種銅礦石呈細脈狀,當時一些地質學者稱為“馬尾絲礦”,並認為它是岩漿熱液沿灰岩葉理交代生成。但有的學者認為它是藻類組織,“為銅礦所交換或充填者。”馬尾絲礦的含銅量不確定性引起了專家、學者對東川銅礦儲量及將來產量的爭論。1942年石充教授利用雲南大學礦冶系良好實驗設備與滇北礦務公司合作研究馬尾絲礦。石充經過三個月深入調查研究及實驗分析,取得具有科學根據的數據。石充判斷"馬尾絲礦含銅3%,低級銅礦可在合乎經濟原則下,用浮油選礦方法提選至含銅40%之富集品。選礦收穫率可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以上。石充的研究結果不僅使當時棄置不用的“馬尾絲”礦變廢為寶,滇北礦務公司的礦產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平息了對東川銅礦儲量及將來產量的爭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