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上體菸灰色,頭頂、翕、翅和尾最賭,呈黑褐色,有時並綴有輝藍色,腰部較淺淡,多為灰褐色,並具褐色或黑色羽千紋;尾呈叉狀,但叉不太深。翅甚長,折合時明顯突出於尾端。下體灰褐色或褐色,胸以下具褐色或黑色羽乾紋。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跗跖裸露或僅被有少許稀疏羽毛,顏色為肉褐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13~21克,雌性13~18克;體長雄性130~135毫米,雌性126毫米,嘴峰雄性4.7~5毫米,雌性4~5毫米,翅雄性123~135毫米,雌性124~136毫米,尾雄性58~72毫米,雌性56~73毫米,跗跖雄性8~10毫米,雌性8~11毫米。
叫聲:chit chit作叫及低音的、似織針在頭梳上橫拉而過的嗒嗒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500~4000米的山坡石灰岩溶洞中。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越南。生活習性
白天常成群在棲息地上空飛翔獵食。飛行時常發出:“di~di~di~di”的叫聲,邊飛邊鳴,鳴聲單調而急促,顯得較為糟雜。主要以各種膜翅目、雙翅目等各種蛾類和飛行昆蟲為食。覓食在空中,通過邊飛翔邊捕食。在四川、湖北地區為夏候鳥。貴州、雲南、西藏地區為留鳥。3月末4月初出現於四川境內,9月末開始往南遷徙。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岩壁洞中岩壁上。巢呈淺盤形。主要由苔蘚和涎液構成。並用涎液將這些營巢材料緊緊膠結在一起和固定在岩壁上。巢的大小為巢外徑9~9.4厘米,內徑6.3厘米,巢高3.7~4.5厘米,巢深3.5厘米。每窩產卵通常2枚,卵的大小為22×14.5毫米。
亞種分化
4亞種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1 | 短嘴金絲燕指名亞種 | Collocaliabrevirostrisbrevirostris |
2 | 短嘴金絲燕四川亞種 | Collocaliabrevirostrisinnominatus |
3 | 短嘴金絲燕雲南亞種 | Collocaliabrevirostrisrogersi |
4 | 短嘴金絲燕爪哇亞種 | Collocaliabrevirostrisvulcanorum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